390 likes | 666 Views
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第四节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一、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系统的概念 所谓标准成本,是指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主要用来控制成本开支,衡量实际工作效率。.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E N D
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控制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第四节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一、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系统的概念 所谓标准成本,是指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主要用来控制成本开支,衡量实际工作效率。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标准成本系统也称标准成本法或标准成本制度,是指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系统包括制定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分析和成本差异处理三个环节。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二、标准成本的种类 (一)理想标准成本:是最佳状态下可以达到的成本水平,它排除一切失误、浪费、机器的闲置等因素,根据理论上的耗用量、价格以及最高和生产能力制定的标准成本。 (二)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它是根据正常的耗用水平、正常的价格和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
(三)现实标准成本:是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它是根据现在所采用的价格水平、生产耗用量以及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而制定的标准成本。(三)现实标准成本:是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它是根据现在所采用的价格水平、生产耗用量以及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而制定的标准成本。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三、标准成本的作用 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和进行预算控制。 2、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支出。 3、可以为企业的例外管理提供数据。 4、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的价格决策和预测。 5、可以简化存货的计价以及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工作。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四、成本差异的种类 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标准差异。 按成本的构成可以分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通过分析直接材料成本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推导过程如下: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即,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例9-1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由于材料采购的实际价格与标准价格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材料价格差异应由采购材料的供应部门负责。材料价格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材料价格本身的变动、运输费用的变动、不合理的途中损耗等。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是由于生产产品直接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标准用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材料数量差异应由材料耗用部门即生产部门负责。材料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用料的科学性,工人操作的认真程度,技术的改进等。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通过分析直接人工成本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直接人工成本差异也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价格差异是指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又称为工资率差异。数量差异是指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又称为人工效率差异。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推导过程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 =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即,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例9-2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是由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资调整,人工等级的晋升,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等。一般来说,工资率差异主要由人事劳动部门负责,但同时也会涉及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是由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人的熟练程度、认真程度,是否雇佣新工人,生产技术条件如何,生产安排是否合理等等。一般来说,人工效率差异主要由生产部门负责。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三、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根据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公式,可以得出变动制造费用差异也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推导过程如下:
第二节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是由实际分配率与标准分配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映了耗费水平的高低。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是由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映了工作效率变化引起的费用节约或超支。 例9-3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一、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固定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内是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但单位产品中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正好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动。为了加强对固定制造费用的控制,企业往往采用编制固定预算的方式进行控制,并制定一个标准的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实际耗用的工时数与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一致,或者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数与预算数不同,因此发生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两因素分析方法,一种是三因素分析法。 1、两因素分析法 两因素分析法是把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成预算差异和能量差异两部分。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预算差异也称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能量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计算公式如下: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2、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把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成预算差异、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三部分,即将两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两部分。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预算差异也称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闲置能量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未达到企业的生产能力所引起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效率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与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的不同所引起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
第三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第四节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一、成本差异的核算账户 通过以上分析,企业可以得到各项成本项目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在完整的标准成本制度下,企业还应将这些差异作账务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成本计算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简化账务处理程序。
第四节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一)标准成本制度下账务处理的特点 1、开设几个主要账户并按标准成本入账 在标准成本制度下,企业应开设“原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账户,账户的借贷方均按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入账。
第四节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2、根据各种成本差异的名称,分别开设相应的成本差异账户 在标准成本制度下,企业按照成本差异的类别分别开设变动成本类的差异账户;在开设固定成本差异账户——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时,应按照差异分析方法分别开设两个或三个成本差异账户,即两个成本差异账户包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账户,三个成本差异账户包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账户。这些账户登记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差异以及期末成本差异的结转。
3、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 会计期末,企业应将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进行会计处理。常见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 ⑴ 直接处理法 直接处理法是指期末将所有成本差异都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或者将所有差异先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由本期收入补偿视同于销货成本的一种差异处理方法。
⑵ 递延法 递延法是指期末将成本差异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摊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库存产品成本中。这种方法相比结转本期损益法,成本差异由已销产品和存货共同负担,具有合理性,但这种方法的工作量较大,工作过于繁琐。
(二)成本差异账务处理实例 例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