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34 Views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胡延风. 各省 ﹃ 十二五 ﹄ 经济总量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和 迫切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 和迫切性. (一)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世界发展 趋势 1 .从民族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换. 美国. 泡泡的大小相应于 CO 2 排放总量. 二氧化碳 人均排放量 , 吨. 俄罗斯. 日本. 德国.
E N D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胡延风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和 迫切性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 和迫切性 (一)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世界发展 趋势 1.从民族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换
美国 泡泡的大小相应于CO2排放总量 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吨 俄罗斯 日本 德国 韩国 尼日利亚 印度 中国 巴西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 % 世界银行袖珍绿色数据手册2009
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转变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制图
2008年世界和中国现代化水平坐标图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制图
3.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 微观层次:经济组织形式及其结构,产权制度及其结 构,国家、企业及个人等经济主体之间的 权利边界和权利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变革; 中观层次:法律法规、一般社会规范和其他社会行为 准则等方面的相应的变化; 宏观层次:经济活动的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等方面的 相应的演变。
4.从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 为主的消费模式转型
我国近年民用、私人轿车保有量变化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盖世汽车网
(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 若干突出矛盾(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 若干突出矛盾 1.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与低效益之间的矛盾 2.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与人口、资源和环境 的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22日)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全国总人口 133474 100.0 其中:城镇 62186 46.6 乡村 71288 53.4 其中:男性 68652 51.4 女性 64822 48.6 其中:0-14岁 24663 18.5 15-59岁 92097 69.0 60岁及以上 16714 12.5 65岁及以上 11309 8.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2007年12月26日)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2006年,煤炭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煤炭和水力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如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中国煤炭资源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 ·
(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若干突出矛盾 1.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与低效益之间的矛盾 2.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与人口、资源和环境 的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 3.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
(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若干突出矛盾 1.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与低效益之间的矛盾 2.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与人口、资源和环境 的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 3.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 4.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冲击
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
(一)科学发展观的合规律性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科学发展观的合规律性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全面发展 (1)市场经济建设 (2)民主政治建设 (3)先进文化建设 (4)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006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1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 研讨班上的讲话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的决定》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植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植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6)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
3.可持续发展 (1)社会生态发展的可持续 (2)社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 (3)社会生活发展的可持续
(1)社会生态发展的可持续 人类的生 态足迹:为国 际社会提供资 源(粮食、鱼 类和城市用地 等)和吸收排 放物(二氧化 碳)所需土地 面积——马西 斯·瓦科纳格尔
(2)社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 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 ①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 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社会生活发展的可持续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 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 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 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 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 1970年不丹第四代国王Jigme Singye Wangchuck最 早提出国民幸福总值概念。 他认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 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间保持平衡,政府施政应关注幸 福并实现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 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 目前不丹王国GNH评估的九个领域包括:心理健 康;社区活力;文化;时间使用;政府管理;生态;生 活标准;身体健康;教育。(卡玛·尤拉)
《斯蒂格利茨-森-菲图西委员会报告》 2008年2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决定设立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评估委员会,由美国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阿玛蒂亚·森和法国的让-保罗·菲图西担纲的27位学者组成,历时18个月之后,该委员会向法国政府和全世界公布了《斯蒂格利茨-森-菲图西委员会报告》(简称“法国报告”)。《报告》认为,测量幸福应同时考虑八个维度:物质生活水准(收入、消费和财富);健康;教育;个人活动,包括工作;政治发言权和治理;社会联系和关系;环境(当前和未来状况);经济和物理不安全状况。并建议主要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用GNH取代GDP.
(二)科学发展观的合目的性要求: 以人为本 1. 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据 (1)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 历史发展的科学”(恩格斯) (2)“以人为本”对我国古代“民本主义”、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扬弃
民为邦本。(《尚书》) •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 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五仪》) • 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
上帝只不过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 人就是人的上帝。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 人的本性就已经表明他们是目的本身, 不能仅仅当作手段来使用。如果没有人,就 根本没有什么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2.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 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 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2)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3)不断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 (4)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 (5)促进每个人实现全面发展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进一步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二)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 的问题 (三)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 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