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

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 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 强心苷: 洋地黄 毒苷、 地高辛 、毒毛花苷 K 、 G 心脏药 抗心律失常: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异丙吡胺 促凝血药: V K 、酚磺乙胺 、氨甲苯酸与 促抗凝血药 氨甲环酸、 安特诺斯 抗凝血药: 肝素、枸橼酸钠 、华法林 抗贫血药:铁制剂( 硫酸亚铁 、枸橼酸铁铵、 G 铁 等). 血循 环药. 第一节 作用于心脏的药物 第二节 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 第三节 抗贫血药. 第一节 作用于心脏的药物. 1. 直接兴奋心肌

lav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血液循环系统药

  2. 第四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 强心苷: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毒毛花苷K、G 心脏药 抗心律失常: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吡胺 促凝血药:VK、酚磺乙胺、氨甲苯酸与 促抗凝血药氨甲环酸、安特诺斯 抗凝血药:肝素、枸橼酸钠、华法林 抗贫血药:铁制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G铁等) 血循 环药

  3. 第一节 作用于心脏的药物 第二节 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 第三节 抗贫血药

  4. 第一节 作用于心脏的药物 1.直接兴奋心肌 (强心苷) 2.影响cAMP 的代谢而引起强心(咖啡因) 3.通过N调节影响心功能 (拟AD药)

  5. 一.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 毛地黄 ( foxglove )颠茄 ( deadly nightshade ) 地高辛 ( digoxin )阿托品 ( atropine )

  6. 1.化学结构 强心苷=糖+ 苷元(配基) 甾核、不饱和内酯环葡萄糖、稀有糖

  7. 2.构效关系 (1)苷元:是强心苷作用的关键部位 • ①C3位β–羟基必与糖结合,若脱掉糖,转为α构型失效 • ②C14位β–羟基(强心必需) • ③C17位β–不饱和内酯环(打开,被饱和失效) • ④甾核上“OH”数目影响药动学( OH多 极性高 作用加强) • 毒毛花苷-K(4个“OH”) 速效、短效 • 洋地黄毒苷(1个“OH”) 慢效、长效 • 稀有糖: 在体内维持的时间长 2.糖

  8. 3.药理作用 (1)加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 (①心脏收缩增强使每搏输出量增加,使心动周期的收缩期缩短,舒张期延长,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每搏输出量。 ②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输出量。 ③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脏体积缩小,导致心壁张力降低,从而使耗氧量减少。:

  9. 正性肌力机理: 强心苷与Na+-K+-ATP酶特异性结合 酶活性被抑制(20%) 胞内Na+ 胞外Na+与胞内Ca2+交换 胞内Ca2+激活心肌胞收缩 装置 心肌 。 (治疗量) 中毒机制:酶活性抑制 > 30% 中毒(心律失常) 细胞内失K+ 最大复极电位 细胞内Ca2+堆积 后除极与触发激活 (过量) Na+ Ca2+

  10. 衰心心输出量 压力感受器反射性 衰心 心收缩力 心输 交感N张力 外阻 恶性循环,心输进一步减少 强心苷 肾上腺素?(+)β1 收缩 传导 心率 心输出量

  11. 表现:① 心脏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dp/dtmax) ② 左室功能曲线左移、上升(见图)

  12. (2)减慢心率和房室传导(负性心率作用): 对心功能不全患畜的作用是减慢窦性心率(负性心率)和减慢房室冲动传导(继发血液动力学的改善和反射性降低交感N活动、增加迷走N张力的结果)(负性心率可被阿托品阻断:称强心苷的迷走N依赖作用)。

  13. 作 功 衰心工作效率[ ] 耗氧量 不变 ①室壁张力 T=P(室内压)×R(心室半径) ②心肌收缩力 ③每分射血时间 =每博射血时间× 心率 心肌耗 氧因素 强心苷

  14. (3) 对肾脏的作用 强心苷 血循环 肾血流量 Na+-K+-ATP酶 (肾小管细胞) Na+重吸收 利尿 抑制RAAS活性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5. (4) 对血管的作用 正常动物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局部血流减少, 心衰病动物强心苷抑制交感神经,外阻降低,局部血流增加 应用:充血性心衰,房性颤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 (赛马)(种公畜)

  16. (4)对心电图的影响: 减慢心率 ,延长PR间期,缩短QT间期,导致ST段偏离,这是中毒作用的早期症状,与中毒者呕吐,体重减轻等同时出现。 改变(ERP) 改变(APD)

  17. 二.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心脏自律性异常/ 冲动传导障碍起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 症状: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扑动、房 快速型 室性心动过速或早搏 心律 治疗: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吡胺 失常 症状:房室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 缓慢型 治疗:阿托品、肾上腺素类药物

  18. (一)药物抗心律失常四种机制 1. 自律性 2. 传导 或 3. 延长ERP(有效不应期)或使相邻细胞 ERP均一 4. 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19.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据阻滞钠通道程度分Ⅰa.Ⅰb.Ⅰc三亚类 Ⅰa类 适度阻钠,减慢传导;轻度阻钾延长复极: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Ⅰb类 轻度阻钠,传导略减慢/不变,加速复极: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Ⅰc类 重度阻钠,明显减慢传导,对复极影响小        氟卡尼、普罗帕酮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Ⅲ类延长APD(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胺碘酮、索他洛尔 Ⅳ类钙拮抗药:维拉帕米 其他类 腺苷

  20. (三) 抗心律失常药 Ia类药 奎尼丁(quinidine) 1918生物碱(金鸡纳树皮) (一)药理作用: 1.奎尼丁与心肌细胞膜Na+通道蛋白结合,阻滞Na+内流 ① 降低自律性( 4相除极速度, 阈电位) ② 减慢传导( 0相Na+ 内流, 0相上升速度、幅度) ③ 延长ERP 2.抑制Ca2+内流——负性肌力作用 3.阻滞K+通道,减少K+外流——延长APD和ERP 4.阻断α受体和M受体(静注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21.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一.药理作用 特点: 1.作用弱于奎尼丁 2.电生理同奎尼丁( 自律性,传导,相对延长ERP) 但代谢产物有明显的III类药物特性 3.对室性心律失常较好 二.临床应用 1.室性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等)危急病例 2.室上性心律失常不如奎尼丁

  22. Ib类药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妥卡尼 电生理特点: 1.轻度阻Na+ ,促K+外流 2.相对延长ERP 3.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窄谱)

  23. 利多卡因(lidocaine)1963 一.药理作用 1.降低自律性( 4相坡度, 室颤阈值) 2.传导性 ①治疗量对心室传导无影响,高浓度或细胞外高 K+减慢传导 ②细胞外K+低时促K+外流致超极化 加快传导     消除折返 ③心肌梗死区能减慢传导 消除折返 3.ERP相对延长 

  24.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一.药理作用 同利多卡因,轻抑Na+,促K+ 1.自律性(最大舒张期电位,4相坡度) 2.相对延长ERP:APD >ERP 3.传导:加快房室结传导(对抗强心苷中毒传导阻滞) 二.临床应用 1.室性心律失常 ①心肌梗死、心脏手术、麻醉、电复律等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②强心苷中毒心律失常(竞争Na+-K+-ATP酶,改善房室传导) 2.其它:抗癫痫、治疗外周神经

  25. (四).药物选择 (讲) 1.窦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断(维拉帕米) 2.房性早搏: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卓、I类) 3.心房扑动、心房颤动:转律用(奎尼丁)(宜先用强心苷)、 胺碘酮;减慢心室率用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强心苷)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维拉帕米、β受体阻 断药、强心苷);慢性(强心苷、奎尼丁) 5.室性早搏:普鲁卡因胺、美西律、胺碘酮 心肌梗死急性期—利多卡因;强心苷中毒—苯妥英钠 6.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 7.心室纤颤: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

  26. 第二节 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 一.促凝血药 Coagulant • (一)血液凝固系统(瀑布学说)(两条途径) • 1 外源性系统(损伤组织) 2 内源性系统(血管壁损伤) •  凝血因子Ⅲ、Ⅶ 凝血因子Ⅸ、Ⅺ、Ⅻ、Ⅷ 凝血因子Ⅴ、Ⅹ*  • 凝血E原凝血酶 •  • 纤维Pr原纤维Pr • Ⅷ • 交联纤维Pr凝块

  27. (二)常用促凝血药 1.影响凝血因子的促凝血药:VK和酚磺乙胺。 2.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促凝血药:6-氨基乙酸 、氨甲环酸和凝血酸。 3.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安特诺新。 VK是合成 II、 Ⅶ、Ⅸ、Ⅹ的必需物质

  28. 维生素K vitamin K 药理作用 活化凝血因子II, VII, IX, X前体的羧化酶的辅酶 g-羧化酶 凝血因子 II, VII, IX, X 凝血因子IIa, VIIa, IXa, Xa 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 氢醌型维生素K 环氧型维生素K

  29. - (抗凝血酶III ) 肝素 + Vit.K

  30. 临床应用 1.低凝血酶原血症(吸收和利用障碍)。 如维生素K缺乏:生长、怀孕、哺乳期、胆汁分泌障 碍、肠道炎症、慢性腹泻、胃肠手术后患畜。 2.长期内服广谱抗生素、新生幼畜出血。 3.口服过量水杨酸类等所致出血 4.出血性疾患如抗凝血性杀鼠药中毒:反刍动物饲喂甜苜蓿引起双香豆类中毒和磺胺喹恶啉中毒。家禽球虫病拉血粪时可配合治疗。

  31. 氨甲环酸 tranexamic acid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凝血:竞争性阻断纤溶酶原与纤 维蛋白结合(结构类似赖氨酸)

  32. 临床应用 1.纤溶系统亢进引起的出血,如前列腺、尿道、肺、肝、胰、脑、子宫、肾上腺、甲状腺等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脏器外伤或手术后出血 2.一般慢性渗血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血栓或心肌梗死,偶见颅内血栓 3.视力模糊、嗜睡、 低血压

  33. 氨甲苯酸 Aminomethylbenzoic acid 抗纤溶,但抗纤溶 活性低于氨甲环酸 临床应用同氨甲环酸 不良反应较轻

  34. 酚磺乙胺(止血敏)(Etanmsylate) 药理作用:增加血小板数量、聚集和粘附力,促进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及降低其通透性作用。 应用:各种出血,如手术前后止血,消化道出血等。 安特诺新(安络血)(Adrenosin) 促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断裂毛 细血管断端回缩作用。

  35. 二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tion 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分为四类: ①主要影响凝血E和凝血因子形成的药物:肝素和香豆素类、体内抗凝。 ②体外抗凝血药:枸橼酸钠,用于体外血样检查的抗凝。③促进纤维Pr溶解药:对已形成的血栓溶解:链激E、尿激E、组织纤溶E原激活剂。 ④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右旋糖酐等,用于防血栓形成。

  36. 肝素 heparin 肝素:硫酸化的糖胺聚糖的混合物,平均分子量为12kD 药用来源:猪肠粘膜或牛肺脏

  37. 药理作用 1.增强抗凝血酶III(AT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产生抗凝作用 + 肝素 ATIII 肝素-ATIII复合物 + IIa 肝素-ATIII-Iia 复合物 ATIII:主要灭活IIa和Xa,也灭活IXa, XIa, XIIa,激肽释放酶和纤溶酶等

  38. 2.高浓度增强肝素辅助因子II(HCII)的抗凝作用 2.高浓度增强肝素辅助因子II(HCII)的抗凝作用 3.降血脂作用 + HCII 肝素 肝素-HCII复合物 + Iia 肝素- HCII-Iia 复合物 HCII:灭活IIa,还可抑制V, VIII和蛋白C以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

  39. 临床应用 • 血栓栓塞性疾病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等抗凝 • 不良反应 • 出血 • 轻度:停药即可 • 重度:静脉缓慢注射硫酸鱼精蛋白 • 2. 血小板减少症(5%-6%)与免疫反应有关 • 3. 其他:如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孕畜)发热等 枸橼酸钠 (Sodium Citrate)体外抗凝血

  40. 香豆素(维生素K拮抗药) 华法林 warfarin 药理作用:体内抗凝作用 无体外抗凝作用 机 制: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 因子II, VII, IX, X 凝血酶前体凝血酶 氢醌型维生素K环氧型维生素K g-羧化酶 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 (-) 华法林

  41. 抗血小板药 Antiplatelet Drugs 阿司匹林aspirim 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 花生四烯酸PG过氧化物TXA2 环氧化酶 TXA2合成酶 (-) PGI2合成酶 阿司匹林 PGI2

  42. 第三节抗贫血药 Antianemia Drugs 铁制剂 Iron Preparation 药理作用: 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组织酶系如过氧化酶、细胞 色素c等的必需元素。 体内过程 吸收:Fe3+需还原成Fe2+方可被肠道吸收 转运、分布、贮存:铁进入体内后与各种转运铁的蛋白结 合转运贮存 。 临床应用 : 缺铁性贫血如慢性失血性贫血; 营养不良、妊娠、 小动物发育期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43.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便秘、黑粪 2. 慢性铁中毒 制剂特点 硫酸亚铁 为Fe2+,吸收良好 枸橼酸铁铵 为Fe3+,吸收差 富马酸亚铁 为Fe2+,含铁高 益补力-500为特殊复合制剂,可控制硫酸亚铁的 释放。如山梨醇铁,注射用铁剂。

  44. 叶酸类 folic acid 药理作用:参与氨基酸和核酸合成 叶酸缺乏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四氢叶酸N5,10-甲烯四氢叶酸 二氢叶酸 丝氨酸转羟甲基酶 dTMP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dUMP dTMP

  45.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 存在形式:氰钴胺素,羟钴胺素,甲钴胺素,5‘-脱 氧腺苷胺素 药理作用:细胞分裂和神经组织髓鞘完整必需物质 N5-甲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 同型半胱氨酸蛋氨酸 A 蛋氨酸合成酶 甲钴胺素 5‘-脱氧腺苷胺素 B L-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 L-甲基丙二酰CoA 琥珀酰CoA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