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第 22 章 呼吸道病毒

第 22 章 呼吸道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中 90%-95% 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正黏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中的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 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主要疾病. 第一节 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由核衣壳、包膜和刺突组成病毒体 ( 1 )核衣壳 : 由核酸、核蛋白和 PB1 、 PB2 、 PA 等三种蛋白质组成。 ① 核蛋白( NP )呈螺旋对称排列。 ② PB1 、 PB2 、 PA 等三种蛋白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22 章 呼吸道病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2章 呼吸道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95%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正黏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中的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

  2. 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主要疾病

  3. 第一节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由核衣壳、包膜和刺突组成病毒体 (1)核衣壳:由核酸、核蛋白和PB1、PB2、PA等三种蛋白质组成。 ① 核蛋白(NP)呈螺旋对称排列。 ②PB1、PB2、PA等三种蛋白 质有型抗原特异性。

  4. ③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甲型、乙型有8节段,丙型有7个节段,复制中易发生高频重组变异,出现新的亚型。③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甲型、乙型有8节段,丙型有7个节段,复制中易发生高频重组变异,出现新的亚型。

  5. (2)包膜:基质蛋白(M蛋白)有保护核心, 维持形态的作用,具有型抗原特异性, 与病毒出芽释放有关。 (3)刺突:存在于包膜上,有两种刺突。 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6. 抗原漂移(antigenicdrift): 变异幅度小,是连续变异,属于 亚型内变异,变异的机理是基因点突 变使HA或NA抗原结构发生小变异及人 群免疫力选择所造成。 抗原转变(antigenicshift): 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HA和NA 抗原结构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变异 机理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7. 神经氨酸酶(NA) 1.具有酶活性,有利于成熟病毒芽生释放。 2.为亚型特异性抗原,其抗体能抑制病毒释放。

  8. 血凝素 1.凝集鸡的红细胞,血凝现象是病毒增 殖指标,其亚单位HA1,HA2均有膜融 合作用。 2.血凝现象可被相应抗体抑制,此抗体 称血凝抑制抗体,能中和病毒,有保 护作用。可利用其鉴定病毒。 3.是甲型流感病毒区分亚型的依据。

  9. (二)分型与变异 1.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 蛋白)抗原性分为甲、乙、丙三型。 2.根据HA和NA抗原性将甲型分为 H1-3、N1-2亚型。

  10.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情况 亚型名称 抗原结构 流行年代 最初流行地 原甲型 H1N1 1918-1957 西班牙 亚洲甲型 H2N2 1957-1968 亚洲 香港甲型 H3N2 1968-1977 香港 香港甲型 H3N2、H1N1 1977- 俄罗斯 与新甲型

  11. (三)培养 鸡胚羊膜腔培养。细胞培养用狗肾传代细胞。感染多种动物,如雪貂、小鼠、地鼠、豚鼠等。 血凝试验是病毒增长指标。 (四)抵抗力 弱,对热、消毒剂均敏感。

  1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传染源是患者; 2.传播途径为呼吸道; 3.呼吸道粘膜细胞为病毒靶细胞; 4.病毒在细胞间蔓延,不形成病毒血症; 5.病后对同型有1-2年短暂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13. 1.标本采集与处理 标本应于疾病早期采集鼻咽拭子为标 本,浸入无菌的pH 7.2的肉汤中,分 离时培上述充分振荡标本液,置4℃自 然沉淀5~10min,取上清液3ml,按每 毫升加青霉素250U、链霉素250μg用 于分离病毒和病毒抗原或RNA的检测。 血清学实验需取双份血清。

  14. 2.标本电镜观察球形或丝状病毒颗粒, 球形直径80~120nm,用特异抗体进 行免疫电镜观察,提高检出率,敏 感性达50%。用荧光标记抗体,在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敏感性为50%— 90%。 3.直接检测临床标本或细胞培养物中 的流感病毒抗原,试验敏感且特异 性高,能在30分钟内完成。

  15. 4.标本直接核酸检测 32P标记的流感病毒特异性cDNA探针能 检出标本中的约lpg的流感病毒RNA。 用RT-PCR技术 去扩增流感病毒RNA,能鉴定甲、乙、 丙三型 流感病毒及其亚型。

  16. 5.分离培养 可选用传代狗肾细胞(MDCK)培养7-10 天,用红细胞吸附或血凝试验核查, 阳性者再用血凝抑制(HI)试验鉴定。 用鸡胚培养时,用10—11日龄的鸡胚 ,初次接种羊膜腔,传代选尿囊腔, 孵育2~3天,收获羊水做血凝试验。 动物接种以雪貂最为易感。

  17. 6.鉴定 血凝试验能证实病毒的存在,甲、乙型流 感病毒能凝集人O型、鸡和豚鼠的红细胞 用特异性抗体做血凝抑制(H1)试验进行鉴 定和分型。 也可用中和试验进行分型和亚型。

  18. 7.抗体检测 较常用的方法是血凝抑制HI和ELISA 法。敏感、特异,并与随后的亚型的 特异性检测有关。

  19. 第二节 副粘病毒科 副粘病毒科与正粘病毒科的生物学性 状相似,为单负链RNA病毒,为150~ 300nm,核衣壳是螺旋对称,有包膜, 但包膜刺突与正粘病毒不同。包括副 粘病毒属、腮腺炎病毒属和麻疹病毒 属等三个属。

  20.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病最常见的病 毒。由于致培养细胞产生融合而得名。 儿童对RSV普遍易感,再感染率很高, 2岁儿童都感染过RSV。成人急性感染 也很常见,老年人可引起严重肺炎, 并发展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1. 微生物特性 RSV为球形颗粒,直径80~350nm。为单 负链RNA,不分节段,螺旋对称,外被 包膜,刺突G能吸附宿主细胞,具血凝 作用。刺突P是融合蛋白,G与P又是保 护性抗原,可产生中和抗体。

  22. 面鼠和非洲绿猴是较好的动物模型。 RSV能在多种传代细胞中增殖,引起 CPE及融合细胞。抵抗力不强,在pH 3.0被灭活,5.5最稳定。加温55℃5 min被灭活。

  23. 微生物检验 1)免疫荧光法: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高效 价抗体,免疫荧光检查抗原,敏感性高, 特异性可达85%-95%。 2)ELISA法:用于快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 的RSV抗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可 检测存在于细胞表面的抗原,操作简便, 结果客观,能快速或自动化检测。

  24. 3)病毒分离 能在Hela和HEP-2细胞内增胞有50%— 75%已长成单层时便可接种标本,维 持液中适度增加谷氨酰胺,于36℃5% C02孵箱中培养。3—7天出现CPE,细胞 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胞质内可见嗜 酸性包涵体。作IF试验进行鉴定。

  25. 4)核酸检测 RT-PCR技术。用病人鼻咽抽吸物或从受染细 胞提取RNA,以F蛋白基因为PCR扩增的模板, 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以纯化后测序。 5)抗体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抗RSV抗体(IgG、IgM)。需 双份血清有4倍增高可诊断。血清中IgM抗 体,可协助早期诊断。

  26. 二、副流感病毒 1.属副粘病毒亚科,具有神经氨酸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及哮喘等。

  27. 2.形态结构类似流感病毒,呈球形略大,直径150~180nm,单负链RNA,不分节段,螺旋对称,有HN和P刺突,HN刺突具有血凝和神经氨酸酶活性, P刺突具有细胞融合和病毒穿人细胞并传播扩散的作用。可凝集鸡、豚鼠等红细胞,对鸡胚和多传代细胞都敏感。对豚鼠、雪貂等动物也敏感。 3.抵抗力弱,对热敏感,不耐酸,pH 3.0可灭活。标本-70℃保存。

  28. 微生物检验 • 标本显微镜检查:观察到脱落细胞 胞质内嗜酸性包含体。 2) 直接检测脱落细胞中的副流感病毒 抗原,最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ELISA法,阳性者再用分型McAb进 行鉴定。

  29. 3)病毒的分离 标本是鼻咽拭子,人 与猴原代肾细胞敏感,可用豚鼠红 细胞进行血吸附试验证实病毒存在。 用McAb进行型别鉴定。 4)抗体检测 取双份血清,用中和试 验、血凝抑制和EIJSA法,抗体效价 有4倍增高可认为PIV感染。

  30. 三、腮腺炎病毒 1.属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的病原体,还可 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2.呈球形,直径100-200nm,单负链RNA,螺 旋对称,包膜表面有两种糖蛋白突起,一 种是含血凝素的神经氨酸酶(HN),另一种 是融合蛋白(F)。 3.对猴肾和Hela细胞等敏感。抵抗力不强, 56℃30min、甲醛及有机溶剂均可灭活病毒。

  31. 微生物检验 1.以免疫荧光法在标本或细胞培养中早 期发现病毒抗原,或用RT-PCR法检测 病毒RNA。 2.病毒分离与鉴定 早期收集唾液与脑 脊液用于病毒分离,用原代恒河猴或 人胚肾细胞。能产生典型CPE,细胞融 合及多核巨细胞。不出现CPE的可用豚 鼠红细胞进行吸附试验,再做吸附抑 制试验鉴定。

  32. 3.抗体检测 用ELISA法和HI试验,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升高,可 认为是感染。ELlSA法可检测IgM 抗体,与副流感病毒抗体无交叉反 应。

  33. 四、麻疹病毒 属于副粘病毒科,缺乏神经氨酸酶。 只有一个血清型,是引起麻疹的病原 体。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人是自然宿主,普遍易感,易感者接 触后100%发病。在我国6个月至5岁儿 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疫苗应用, 流行强度减弱,发病年龄后移。

  34. 重症和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出现并发 症肺炎,占死因的90%以上,远期并 发症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35. 微生物特征 麻疹病毒呈球形,直径100—150nm,单负 链RNA,螺旋对称,三种衣壳蛋白(L、P、 N)组成核衣壳,外被脂质双层包膜,包膜 内面为M蛋白,包膜表面有血凝素(H蛋白) 和融合蛋白(F)。H蛋白与细胞表面病毒受 体(CD46)结合,有血凝功能,而F蛋白有 融合功能。

  36. 对原代人胚肾、传代狗肾细胞等敏感, 出现CPE。抵抗力不强,56℃30min可灭 活,对消毒剂敏感.紫外线、pH4.5可 灭活病毒。对乙醚和丙酮均敏感:病毒 耐寒,耐干燥,-70℃可长期保存。

  37. 微生物检验 • 标本直接镜检:取鼻咽分泌物、尿 沉渣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受染细胞 产生细胞融合和多核巨细胞,观察 胞质和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8. 2) 抗原检测: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 法早期快速检查病毒抗原。 3) 核酸检测:用标记的麻疹病毒cDNA 探针与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进 行核酸杂交,或PCR法,扩增RNA, 然后进行核酸电泳和核酸杂交。

  39. 4)病毒分离与鉴定 用鼻咽拭子或洗液,经处理后接种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出现CPE或血球吸附试验阳性时,采用免疫荧光试验、ELISA法、核酸杂交法等进行鉴定。麻疹病毒仅一个血清型。

  40. 5)抗体检测 取双份血清用ELISA法或CF法等 检测,抗体效价有4倍增高。 ELlSA法可检测IgM抗体,可协 助早期诊断。

  41. 微生物检验 1.抗原检测:常用直接或间接IF试验,用 抗六邻体抗体作用,然后用荧光标记抗 抗体染色,再于荧光显微镜下发现致密 的核上与胞质中有荧光闪烁,则为腺病 毒。也用ELlSA法检测出病毒的抗原(或 lgM抗体)。 2.核酸检测:用PCR检出特异性DNA。根据 六邻体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 增,扩增产物用核酸探针作杂交鉴定。

  42. 3.病毒分离 用Hela、HEP-2等传代细胞,可引起典型 CPE,细胞变圆,聚集成葡萄串状,将感 染细胞冻融三次,经2000r/min离心 10min,收集上清夜作为抗原,用血清学 鉴定。

  43. 4.病毒鉴定 1.用特异性六邻体单克隆抗体对其抗 原表位进行检测,进行属特异性鉴定。 2.用HI试验鉴定血清型。型特异性免 疫血清能抑制血凝,即用血凝抑制 效价来鉴定血清型,方法简易,特 异性强,优于传统的中和试验。

  44. 5.抗体检测 常用ELISA法,将腺病毒抗原加96孔 板,平行滴加双份血清,37℃孵育 和洗涤后,再加酶标记抗人lgG抗体, 孵育后加入酶底物显色,检测OD值, 抗体效价有4倍升高,具有意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