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法 口语报告法 反应时测量法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 第一节 计算机模拟法. 一、计算机模拟法的涵义 是指利用计算及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计算机模拟法的基本过程 首先把人的认知操作过程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节 口语报告法. 一、口语报告法的涵义 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 “ 出声思考 ” 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进行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为为 “ 口述记录分析法 ” 或 “ 出声思维法 ” 。. 二、口语报告法的基本过程

latif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法 口语报告法 反应时测量法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

  2. 第一节 计算机模拟法 一、计算机模拟法的涵义 是指利用计算及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计算机模拟法的基本过程 • 首先把人的认知操作过程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 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

  3. 第二节 口语报告法 一、口语报告法的涵义 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进行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为为“口述记录分析法”或“出声思维法”。

  4. 二、口语报告法的基本过程 • 首先对被试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出声思考; • 实验中给被试一个问题,要求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出声思考,同时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全部口述; • 研究者整理被试的口头报告及序列,逐字整理成文字材料。然后进行细致分析,并绘出问题解决行为图。

  5. 问题解决行为图 操作 1 4 5 2 3 6 7 8 知识状态

  6. 第三节 反应时测量法 一、反应时测量法的涵义 反应时测量法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反应时是一种反应变量,它是个体成绩的指标或内部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7. 二、反应时测量的基本过程 • 减法反应时测量 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8. 减法反应时测量的几个经典实验 1、Posner(1969,1970)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2、Clark和Chase(1972)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9. 加法反应时测量 也叫相加因素法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Sternberg (1966, 1967, 1969) 发展出来的。 按照他的看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其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双)变量实验,从完成在作业的时间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10. “开窗”实验(Open Window) 减法反应时测量和加法反应时测量都不是直接测到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要间接地通过两种作业的比较才能得到,并且相应的加工阶段或操作也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发现。 而开窗技术则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一扇窗户一样,对这些加工阶段一览无遗。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的形式。

  11. 经典实验 Hamilton等(1977)的字母转换实验: 在这种实验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的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后面第n个位置的字母,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即只做一次反应。 根据这个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贮存阶段。

  12. 实验的具体进程可以用图示表示: 被试按键 转换开始 转换结束 将转换结果贮存 看第一个字母 看第二个字母 出声转换 转换阶段 贮存阶段 编码阶段 反应时:第一个字母的加工

  13. 第四节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 一、内隐联想测验(IAT) • Greenwald在1998年介绍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用于考察个体知识或评价的自动激活过程,而无需个体觉察和控制,被称为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经典实验为“Flower-Insect IAT”。

  14. 二、The GO/NO-go联想测验 (GNAT) The GO/NO-go联想测验(GNAT)是 Greenwald 新近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GNAT本身不是对IAT的否定,而是对IAT的有机补充。 在GNAT实验中,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和属性纬度(如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IAT测验中需要提供类别纬度,不能对某一对象作出评价的限制;另外,在GNAT测验中还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含了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可以区分出两个指标B和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