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72 Views
追忆远去的大师 --- 《 南渡北归 》 读书交流与体会. 总体内容: 《南渡北归》 —— 中国“ 首部全景再现 20 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分为 《 南渡 》 、 《 北归 》 、 《 离别 》 三部。 作者: 岳南
E N D
追忆远去的大师 --- 《南渡北归》读书交流与体会
总体内容:《南渡北归》——中国“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作者:岳南总体内容:《南渡北归》——中国“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作者:岳南 岳南:山东诸城贾悦镇人,1962年生, 著有《复活的军团》《日暮东陵》《天赐王国》《风雪定陵》(合著)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另著有以自由知识分子学术精神与情感命运为主体脉络的《陈寅恪与傅斯年》《从蔡元培到胡适》《李庄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等十部,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意、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已达数百万册,为中国最具全球影响的当代著名作家之一。
内容简介: 《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李济、梁思成、金岳霖、傅斯年、钱锺书等。
《南渡》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批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南渡》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批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 洛阳文物一尘灰, 汴水繁华又草莱; 非只怀公伤往迹, 亲知南渡事堪哀。 ---- 冯友兰
披阅史料还原被蓄意扭曲的历史真相, 巨笔如椽再现被匆忙遗忘的沧桑辉煌。
第一章 往事再回首 第二章 英雄辈出的年代 第三章 通往历史隧道的深处 第四章 流亡岁月 第五章 弦诵在山城
第六章 又成别离 第七章 陶孟和逼上“梁山” 第八章 扬子江头的来客 第九章 似水流年 第十章 大爱无言
第十一章 归去来兮 第十二章 三只新生代“海龟” 第十三章 三千里地山河 第十四章 南渡自应思往事 第十五章 国破花开溅泪流
《南渡北归:南渡》不仅故事感人,资料翔实,注释材料也自成典故,书中还附有珍贵的书信、照片和地图,与文字相映成趣。《南渡北归:南渡》不仅故事感人,资料翔实,注释材料也自成典故,书中还附有珍贵的书信、照片和地图,与文字相映成趣。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甲骨四堂: 王国维(号观堂) 罗振玉(号雪堂) 董作宾(字彦堂) 郭沫若(字鼎堂)
清华国学研究院五大导师 王国维 梁启超 陈寅恪 赵元任 李 济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个人人格的尊重,更是对整个文化传统的尊重。因此,他决定接受聘请,来清华教书。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个人人格的尊重,更是对整个文化传统的尊重。因此,他决定接受聘请,来清华教书。 在应允来清华任教之前,王国维还赴天津,请示逊帝溥仪,得溥仪首肯后才最终决定来清华任教。因此,王国维来清华是“面奉谕旨命就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的。学校请他任研究院院长,但王国维以无意行政事务坚辞,只任专任教授
《人间词话》 甲骨文研究 二重证据法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死因: “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 陈寅恪: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诸因素”说: 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 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 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 ——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历史评价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国以来多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为梁启超之长子,建筑大师。梁思成(1901-1972),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国以来多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为梁启超之长子,建筑大师。
梁启超曾经送给长子梁思成这样一副对联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遭受迫害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原本已经在学术研究领域举步维艰的梁思成一下子被抛进命运的深渊,不仅学术生命戛然而止,而且人生之路也在无限的困惑和痛苦中走到了尽头。
林徽因(1904--1955. ),汉族。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感情世界的三个人 梁思成 徐志摩 金岳霖 《再别康桥》《偶然》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冰心对林徽因的评价:“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冰心对林徽因的评价:“她很美丽,很有才气。” 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费正清对林徽因的评价: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 费慰梅的评价: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文洁若对林徽因的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关于林徽因的传记: 费蔚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田时雨的《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陈学勇的《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张清平的《林徽因传》 , 黄杨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杉的《 一代才女林徽因》 , 刘炎生的《绝代才女林徽因》, 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王臣的《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肖辰的《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张红萍的《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林徽因传》 伊北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等。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
金岳霖: 有一次空袭警报,我把稿子包好,跑到昆明北边的蛇山躲着,自己就席地坐在稿子上。警报解除后,我站起来就走。等到我记起时,返回去稿子已经没有了。这是几十万字的书,重写并不容易。可是,得重写。《知识论》是我花精力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本书!”
张申府先生曾经提出:“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先生为第一人”。张申府先生曾经提出:“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先生为第一人”。 说到英语表达,费正清也在《自传》中称赞过金岳霖的英语“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在音调、含义、表情等各方面分辨出英语中最细微的差别”。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本是黄侃的得意弟子,但一次偶然机缘,傅斯年竟“背叛”师门,成了胡适的学生。傅斯年本是黄侃的得意弟子,但一次偶然机缘,傅斯年竟“背叛”师门,成了胡适的学生。 胡适刚到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时候,因为讲授方法和内容特别,在学生中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胡适远不如国学大师陈汉章,想把他赶走;有人则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陈汉章多,讲课却颇有新意。傅斯年本不是哲学系的学生,但在同室顾颉刚的鼓动下去旁听了几次胡适的课。结果听完之后非常满意,于是傅斯年对哲学系几位要好的同学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李敖说: “有一个人学生领袖傅斯年,终其一生不肯加入国民党。他不但不加入国民党,还鼓励他的老师胡适要采取跟国民党并不很合作的态度。这一点我觉得傅斯年很了不起……他们要发挥这个知识分子的力量,可是又不想被国民党吃掉,不被国民党同化……真正的夹缝里面的自由主义者,不做国民党也不做共产党,他没有社会地位,很苦。”
主要著作有: 《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几点体会 一、大师的治学精神: 二、大师的家国情怀: 三、大师的处世法则: 四、大师的修行精神: 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大师? 时代 个人的素质 社会环境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几点思考:
仰望大师: 我们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