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51 Views
腸病毒. 行政院衛生署 彰化醫院 小兒科主任 張文王. 腸病毒.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定點醫師監測系統最新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位定點醫師平均通報數達 1.88 ,已突破預警值( 1.78 ),腸病毒疫情逐漸進入流行期。往年腸病毒流行趨勢,約自每年三月下旬起腸病毒疫情逐漸上升,至六月中旬左右達到流行的高峯,而後緩慢下降,至九月開學後,又有一波小幅上升的疫情。. 什麼是腸病毒 ?.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 23 型 A 群克沙奇病毒、 6 型 B 群克沙奇病毒、 3 型小兒麻痺病毒、 30 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 68 至 71 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E N D
腸病毒 行政院衛生署 彰化醫院 小兒科主任 張文王
腸病毒 •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定點醫師監測系統最新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位定點醫師平均通報數達1.88,已突破預警值(1.78),腸病毒疫情逐漸進入流行期。往年腸病毒流行趨勢,約自每年三月下旬起腸病毒疫情逐漸上升,至六月中旬左右達到流行的高峯,而後緩慢下降,至九月開學後,又有一波小幅上升的疫情。
什麼是腸病毒? •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 病毒的傳染常因成人自外面帶回,經由接觸或以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兒而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腸病毒會有什麼症狀? • 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腸病毒引起之疾病 • 非特異性發熱病(nonspecific febrile illness) • 小兒麻痺症(poliomyelitis) • 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 •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syndrome) • 心肌炎(myocarditis) • 中樞神經感染
非特異性發熱病(nonspecific febrile illness) • 這是腸病毒感染最常見的表徵,症狀為發燒、全身不適,較大的孩童可能會有頭痛、肌肉痠痛,偶而有些喉嚨搔癢或腸胃不適的症狀,病程平均三、四天。
小兒麻痺症(poliomyelitis) • 小兒麻痺症是小兒麻痺病毒感染後引起的急性脊髓灰白質炎,潛伏期約7-10天,大部份的兒童(90-95%)感染以後沒有症狀,有些會有發燒、喉嚨痛、頭痛、食慾不振、嘔吐、胃腸不適,約有0.1-2%的人會有非對稱性之弛緩性癱瘓,甚至造成吞嚥困難或呼吸肌肉的麻痺而死亡。
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 • 流行性的主要是由克沙奇A群病毒引起,散發性的則可由克沙奇B群病毒及依科病毒感染。病情特徵是突然發燒及口咽部有1–2釐米繞有紅暈的水泡或是潰瘍,患者尚有喉痛、嘔吐及食慾不振。因為進食疼痛,因此許多嬰幼兒拒絕吃下任何東西,往往造成脫水現象。此病極少數會有無菌性腦膜炎的併發症,大多數都是蠻輕微的,通常3–6天就可痊癒。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syndrome) • 病原主要是克沙奇A16型,特徵是手、足及口腔出現水泡,口中潰瘍平均4–8釐米,可出現在舌頭及口腔黏膜;手比腳較容易有水泡,大小約3–7釐米,背側較多,但是手掌、腳掌也常見,偶而也可在屁股發現水泡。腸病毒71型也會造成手口足病的流行,而且病情較嚴重,常併發中樞神經感染。
心肌炎(myocarditis) • 有二十七種非小兒麻痹腸病毒跟心肌炎有關,最常見的是克沙奇B群病毒,尤其是B5型,依科病毒第六型也蠻常見的。特徵是突發的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心跳過速,以及迅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此病預後雖不好,但並不一定全部會致命,生存下來的嬰幼兒通常可以復原,少數會有後遺症。
中樞神經感染 • 腸病毒若侵犯中樞神經可能造成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或癱瘓性疾病。患童除了上述典型症狀,尚有持續或反覆高燒、嚴重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及活力不佳,一般給予支持性治療後都能復原而無後遺症,但少數則會死亡或留下永久的後遺症,例如腦性麻痹、肢體癱瘓等。
要如何來預防腸病毒? •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
正確的洗手方法 • 1.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 2.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 3.兩手心互相磨擦 • 4.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 5.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 6.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 7.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 8.用乾淨的紙巾擦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要如何來預防腸病毒? • 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 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童。 •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結語 • 在腸病毒流行警訊期間,不必太過擔憂,因為大部份人感染腸病毒,均會自癒,只有極少數的人感染會引發重症,因此,若家中幼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情況時,請務必立即就醫,以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