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633 Views
ICU 感染管理. 中心 ICU 王宝春. 主要内容. ICU 感染的原因 常见的 ICU 感染及其预防 ICU 感染的控制及监测. 一 .ICU 感染的原因. ( 1 )易感人群密集。 主要有危重症患者多、病情重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 ( 2 )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多。 各种侵入性的导管和特种检查 ( 3 )伤口或是切口。. ( 4 ) TPN 引起肝功能下降以及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 ( 5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 6 )医疗仪器消毒与灭菌不彻底。 ( 7 ) ICU 内的环境污染与无菌技术 操作不严。.
E N D
ICU感染管理 中心ICU 王宝春
主要内容 • ICU感染的原因 • 常见的ICU感染及其预防 • ICU感染的控制及监测
一.ICU感染的原因 • (1)易感人群密集。 • 主要有危重症患者多、病情重 •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 • (2)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多。 • 各种侵入性的导管和特种检查 • (3)伤口或是切口。
(4)TPN引起肝功能下降以及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4)TPN引起肝功能下降以及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 • (5)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 (6)医疗仪器消毒与灭菌不彻底。 • (7)ICU内的环境污染与无菌技术 操作不严。
二.常见的ICU感染及其预防 • 1.呼吸道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 • 致病因素 • (1)口咽部细菌定植或误吸: • 是医院内肺炎最主要致病原因,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意识障碍、食道疾患、鼻胃管等易发生误吸或是逆行到达口咽部再至呼吸道。气管插管病人,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的屏障直接受到损害,误吸发生率极高。
(2)胃液酸碱度降低和细菌定植: • 正常胃液呈酸性,PH为1,细菌检出率13%。胃液PH>4,细菌检出率高达90%。经研究ICU病人胃液PH<3.4,肺炎患病率为41%,PH >5时,肺炎患病率达69%。说明PH值与肺炎患病率有相关性 • 应用抗酸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也可使胃内酸度改变。
(3)插管: • 气管插管增加气道细菌寄植和感染。其不利影响包括: • 破坏上呼吸道屏障。 • 损伤气道上皮和引起炎症反应,增加细菌粘附和定植。 • 削弱纤毛清除能力和咳嗽反射。
(3)插管: • 气囊上方分泌物滞留和下漏。 • 抑制吞咽活动。 • 恶化口腔卫生,鼻插管妨碍鼻窦液外流,增加呼吸道吸入机会。
(4)呼吸治疗器械污染 • 湿化器:污染来自气源、手、水、冷凝水倒流、消毒不严。 • 呼吸机螺纹管:据测定,在近气管插管一端有71%的螺纹管G一杆菌。
预防措施: •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 • 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 • 改进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 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或吸引; • 合理使用抗生素。
(2)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 认真执行洗手制度。 • 加强公用器具的消毒管理: • 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喉镜、面罩、供氧鼻导管等。 • 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的隔离。 • 保护性隔离:病人进层流室或负压隔离室。
(3)提高机体免疫力。 • 营养支持。 • 维持内环境平衡。 • 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 尽早拔除气管导管/气管套管。
(4)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 吸痰以及动作; • 做好口腔护理-3次/日; • 气切护理; • 湿化和雾化;
(5)指导患者作肺功能训练 • (6)监测痰培养以及药物敏感实验 • (7)注意气囊的压力。
常见的ICU感染及其预防 • 2.尿路感染 •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在我国占20%-30%.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80%-90%与使用导尿管有关,5%-10%与其它泌尿道的操作有关。
致病因素: • (1)插管时间:持续留置大于14天感染发生率可达100%。 • (2)未用集尿器。 • (3)集尿袋中有细菌定植。 • (4)糖尿病。 • (5)未使用抗生素。 • (6)女病人。
预防措施: • (1)严格掌握导尿的适应症: • (2)遵守导尿的无菌技术; • (3)导尿操作中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 (4)保持留置尿管引流装置的无菌状态; • (5)尽早拔除留置尿管。
常见的ICU感染及其预防 • 3.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导管相关性静脉炎、菌血症、软组织感染和局部细菌定植。 • 在ICU几乎所有病人均需要经静脉或动脉置入各种导管。 • 血管内插管是ICU血管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致病因素: • (1)操作中无菌技术不严; • (2)插管中血管壁受损; • (3)血管内导管留置时间较长; • (4)输入液体被细菌污染。 • (5)病人方面:1岁以内婴儿、60岁以上老年人、粒细胞减少症、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有皮肤破损、菌群失调。 • (6)导管材料危险性; • (7)导管安置方法危险性 • (8)导管护理不规范,敷料潮湿。
感染途径:感染创口;导管、三通管;液体(污染);其它部位感染灶。感染途径:感染创口;导管、三通管;液体(污染);其它部位感染灶。 • 预防措施: • (1)穿刺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穿刺部位消毒范围不小于25cm,待消毒液干后方可进行穿刺。导管置入后,用消毒液擦净周围血迹。配液严格无菌操作。
(2)接头护理: • 用纱布保护导管或三通管接头处;在接头处加药或接输液器前消毒接头处。避免过度使用肝素帽。 • (3)敷料护理: • 以透气、便于观察的敷料为宜;每天检查敷料,一般每周更换2次,如受污染或潮湿应立即更换。
(4)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一般不超过72h。锁骨下或是颈内深静脉一般置管为1周至数月不等。当病情不需要时尽早拔管,出现炎症反应时,应立即拔管并做培养。(4)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一般不超过72h。锁骨下或是颈内深静脉一般置管为1周至数月不等。当病情不需要时尽早拔管,出现炎症反应时,应立即拔管并做培养。 • (5)输血后或输液器使用超过24h应更换。 • (6)注射溶液、抗凝药液使用超过24h应丢弃。
常见的ICU感染及其预防 • 4.深部真菌感染 • ICU病房中危重病人因大量使用抗生素,极易发生真菌感染而加重病情导致死亡。 • 真菌种类: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菌属等。 • 感染部位:常见于口腔、咽部、胃肠道、皮肤等。 • 预防与治疗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
三、ICU感染的控制及监测 • 1.ICU建筑设施的布局: • (1)ICU的位置要远离人流量大的交通要道;内部应设置三个区域。 • (2)卫生设备:设有各种辅助房间、洗手设施符合院感要求; • (3)病床设置:单间;两床间距;
(4)空气消毒装置;室内有良好通风设备,有条件安装层流空气净化装置。(4)空气消毒装置;室内有良好通风设备,有条件安装层流空气净化装置。 • (5)设有隔离病房; • (6)建有外走廊。
2.ICU空气净化与消毒效果监测 • (1)控制出入人员的数量; • (2)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层流式 • (3)室内空气消毒; • (4)空气监测:
ICU监测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 环境类别(II类) 评价标准 • 空气(cfu/cm3) ≤200 未检出致病 • 物体表面(cfu/cm2) ≤5 未检出致病菌 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医务人员手(cfu/cm2) ≤5 未检出致病菌, 医务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 皮肤粘膜(cfu/cm2) ≤5 未检出致病菌 • 使用中(cfu/ml) ≤100 未检出致病菌
3.ICU人员的管理: • (1).进入ICU的所有人均应穿着专用工作服和鞋,工作服颜色有别于其它部门,外出时更换外出衣。 • (2).进行各项操作时戴帽子和口罩,做呼吸道护理、伤口换药、会阴清洁、灌肠等操作时戴手套。 • (3).严格控制入室人员。
(4).每个月对ICU工作人员的手等部位进行细菌检测。当患有感冒、肠炎、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不宜在ICU上班。(4).每个月对ICU工作人员的手等部位进行细菌检测。当患有感冒、肠炎、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不宜在ICU上班。 • (5).建立良好的洗手制度(适应症) • 为了减少病原菌在ICU的传播,医护人员必须建立良好的洗手制度。因此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6)定期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6)定期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 (7)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消毒隔离、疫情报告等制度。 • (8)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
4.环境与物品表面消毒: • (1)ICU的一切物品应专用。 • (2)避免交叉使用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床头物品等。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听诊器带菌率为80%。 • (3)地面消毒液湿拖,2/d;门、床头柜、床架、椅子、治疗车、监护仪器应用消毒液擦拭1/d。
(4)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集中放于污物间,送供应室集中处理。(4)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集中放于污物间,送供应室集中处理。 • (5)定期对治疗室台面、门把手、监护仪等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学检测。
5.呼吸器械的消毒 • (1)螺纹管、湿化器、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应24-48h更换消毒。最好用环氧乙烷消毒。 • (2)氧气湿化瓶及管道、雾化吸入器、呼吸机管道等每使用一次均要浸泡消毒,再用冷开水或蒸馏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 (3)呼吸机主机内部应定期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保洁、维护。 • 6.床单位终末消毒。臭氧封闭消毒、紫外线消毒,最好送带有消毒设施消毒房消毒。
6.ICU污物的消毒处理 • 生活垃圾的处理 • 医用垃圾的处理 • 放射垃圾的处理 • 传染病人污物的处理。
7.合理使用抗生素: • 医生应掌握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各种知识,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敏试验等合理选用。 • 护士应了解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配制要求,准确掌握给药剂量、时间和方法,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 8.发现或疑有感染时,及时上报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 消毒 • 灭菌 • 无菌技术 • 隔离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监测 •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