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591 Views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防控.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的概念.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相同的临床症候群,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的疱疹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 2008 年 5 月 2 已将该病纳入我国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病原学.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20 多种 ( 型 ) 柯萨奇病毒 A 组的 4、5、7、9、10 、 16 型 柯萨奇病毒 B 组的 2、5、13 型 肠道病毒 71 型
E N D
手足口病的概念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相同的临床症候群,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的疱疹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 • 2008年5月2 已将该病纳入我国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病原学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 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 • 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 • 肠道病毒71型 • 埃可病毒 • 新肠道病毒 常见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病原学特点 • 病原体抵抗力 • 病毒对75%酒精、5%来苏耐受 • 病毒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 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 •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 病毒可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 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人是唯一宿主 •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 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5周 • 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 发病前数天(2-3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具有传染性,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染源 • 隐性感染者 • 70%表现为隐性感染 • 难以发现,控制难度极大 • 流行间歇期主要传染源 • 流行期次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 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 间接接触传播 • 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 空气飞沫传播 •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 经水传播 •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 院内感染 • 门诊交叉感染 • 病孩---医护人员手(手套)---其他小孩 • 口腔等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个人可反复感染发病 •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 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 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或高发一次 • 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
流行特点 • 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人口密度、环境 •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流行 •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 • 暴发流行后常散在发生
流行特点 • 一般临床症状比较轻,可自愈 • 伴有严重并发症病例的比例较低 • 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 无疫苗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 传播途径复杂,难于控制 • 个别流行株可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 小年龄组高发,易引起社会关注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 一般2~7天,无明显前驱症状 •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 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临床表现 • 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 • 口腔粘膜疹出现较早, 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 手、足、臀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 •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 疱疹呈圆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 • 手、足、口、臀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临床表现 •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一周内消退
合并症 • 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 近年发现EV71较CoxA16更易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分级 • Ⅰ级为肌痉挛、共济失调、肌痉挛且共济失调 • Ⅱ级为肌痉挛和脑神经板受损 • Ⅲ级为脑干受损,短暂肌痉挛后呼吸衰竭、外循环衰竭、休克昏迷、眼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多在入院12h内死亡
合并症 • 根据临床和脑电图的变化, 分为 • 以小脑症状为主的局限性脑炎型,表现为共济失调,肌阵挛和震颤 • 无菌性脑膜炎型 • 弛缓性麻痹型 这三种临床类型,以无菌性脑膜炎常见
重症产生机理 • 尚不清楚,EV71多见 • 与患者自身的关系 • 与疾病早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有关? • 氨基比林、地塞米松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病例定义 • (一) 临床诊断病例 •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 •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 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 1.病毒分离 •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 2.血清学检验 •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 3.核酸检验 •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三)留观病例定义 • 具备以下之一者需留观 • 血常规WBC计数增高或明显降低; • 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之内 • 出现其他系统症状
鉴别诊断 1、口蹄疫 •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 • 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 • 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 一般发生于畜牧区,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发病
2、疱疹性口炎 • 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 • 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 • 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 • 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
治疗原则 • 患者多在一周内自愈 • 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对症处理,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 无特效药物,可选用阿昔罗韦、新博林为等广谱抗病毒药 • 对高热、惊厥者可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 • 对有脑膜炎、心肌炎表现的患儿,也应对症治疗 • 板兰根、大青叶、银花、贯众等中草药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国外疫情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道 •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 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 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日本 • 1969~1970年的流行以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为主 • 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 • 1997~2000年的流行,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均有分离
马来西亚 • 1997年流行了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 • 4~8月发病2628例,仅4~6月死亡29例,平均年龄1.5岁
台湾地区 • 1998年暴发了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 6月、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 • 2000年,80677人感染,291例重症感染者,41人死亡,2001年,389例重症感染,55人死亡 • 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1999 年澳大利亚佩思,六个月记录6000 例,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9 例,包括脑干脑炎、急性松弛性瘫痪、肺水肿 • 2000~2003 年,EV71 继续在亚太地区流行,如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越南以及我国深圳地区,2000 年新加坡3790 病例,死亡5 人;2003 年,越南,26 名幼儿死亡 • 2007年山东,39606例,死亡14例,分离病毒中80%为EV71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 • 1、高度散发,同环境卫生相关 • 2、发病较多,临床表现轻 • 3、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预防 • 4、广泛持续传播,呈周期性流行 • 5、传染源控制和切断传播途径措施效率低下,防控措施落实难度大 • 6、个人和环境卫生措施实施难度大,效果难定 • 7、发病季节提前 • 8、婴幼儿发病及死亡多,影响大 • 9、容易成热点
预防具体工作 • 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 采集合格标本,对流行毒株进行监测 • 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 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 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个人预防措施 • 1.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 3.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 4.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 5.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病情痊愈2周后才能返回学校或托幼机构 • 6.定期开卫生防病健康教育课,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 (1)印制“明白纸”、海报、宣传折页由卫生及教育系统下发 • (2)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开辟专栏进行宣传 • (3)通过卫生和教育系统的网站介绍肠道病毒感染防治的相关知识 • (4)邀请专家学者撰文或接受采访介绍相关知识 • (5)公布健康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对公众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 • (6)与教育部门合作通过其工作,由学生到家长扩大宣传效果 • (7)通过卫生和教育等行政部门,促进医护、教育、保育人员自身洗手习惯的养成 • (8)开展肠道病毒感染防治知识接受水平调查,评估宣传效果,及时调整宣教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