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756 Views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提示: 本章介绍凸轮机构的应用;从动件运动 规律;用解析法、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曲线。. 重点: 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其特性;平面凸轮轮 廓曲线的设计和凸轮基本尺寸的确定。. 难点: 用反转法设计平面凸轮轮廓曲线。. 机架 3. 从动件 2. 1. O 1. 凸轮 1. §3 — 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凸轮:具有某种曲线和凹槽的构件。. 凸轮机构:由凸轮、推杆和机架三个主要构件所组成的 高副机构。. ( avi).
E N D
第三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提示:本章介绍凸轮机构的应用;从动件运动 规律;用解析法、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曲线。 重点: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其特性;平面凸轮轮 廓曲线的设计和凸轮基本尺寸的确定。 难点:用反转法设计平面凸轮轮廓曲线。
机架3 从动件2 1 O1 凸轮1 §3—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凸轮:具有某种曲线和凹槽的构件。 凸轮机构:由凸轮、推杆和机架三个主要构件所组成的 高副机构。 (avi)
10 9 8 11 1 12 (上冲头) 2 3 (料斗) 4 O1 13 型腔 6 (下冲头) 5 O3 粉料压片机机构系统图 7 O2 一、凸轮机构的应用 1)移动料斗4至型腔上方,并使料斗振 动, 将粉料装入型腔。 2)下冲头6下沉,以防止上冲头12下压时将 型腔内粉料抖出。 3)上、下冲头对粉料加压,并保压一 定时间。 4)上冲头退出,下冲头顶出药片。
二、凸轮机构的分类 1)按凸轮的形状分: (avi) 移 动 凸 轮 圆 柱 凸 轮 盘形凸轮(avi) (avi)
2)按从动件的形状分: 平底从动件 尖顶从动件 滚子从动件
对心移动从动件 移动从动件 偏置移动从动件 摆动从动件 3)按从动件的运动形式分: (avi) (avi) (avi)
三、凸轮机构的优缺点 优点: 构件少,运动链短,结构简单紧凑; 易使从动件得到各种预期的运动规律。 缺点: 点、线接触,易磨损; 所以凸轮机构多用在传递动力不大的 场合。 4)按凸轮高副的锁合方式分: 力锁合、形锁合
s 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 h B C 近休止角 行程 D s o A 远休止角 回程运动角 推程运动角 B rb e C 凸轮的基圆 D 该位置为初始位置 §3—2 推杆的运动规律
基圆——以凸轮理论轮廓曲线最小矢径所作的圆。 行程——从动件由最低点到最高点的位移h(式摆角)。 推程运动角——从动件由最低位置运行到最高位置,凸 轮所转过的角度。 回程运动角——从动件由最高位置运行到最低位置,凸 轮所转过的角度。 远休止角——从动件到达最高位置停留过程中凸轮所转过 的角度。 近休止角——从动件到达最低位置停留过程中凸轮所转过 的角度。
凸轮机构的设计任务: 为满足凸轮机构的输出件提出的运动要求、动力要求等,凸轮机构的设计大致可分成以下四步: (1)从动件运动规律的设计 (2)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设计 (3)凸轮机构轮廓曲线的设计 (4)绘制凸轮机构工作图
一、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 (一)多项式运动规律 其位移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式中, 为凸轮的转角(rad );c0,c1,c2,….cn 为n+1个待定系数。
S S 1. n=1的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 h O O v 其推程的边界条件为: v O 则得:C0 = 0 ,C1 = h/φ a 推程的运动方程: O -
S S h O O v v O a O - 从动件在运动起始 位置和终止两瞬时的加 速度在理论上由零值突 变为无穷大,惯性力也 为无穷大。由此的冲击 称为刚性冲击。适用于 低速场合。
s 0 1 4 9 h 4 1 3 2 5 6 0 1 4 v 推程等加速运动的边界条件为: vmax 0 a amax -amax 0 2. n = 2的运动规律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得:C0 = -h,C1 =4 h/φ,C2 =-2 h/φ 推程等加速运动的方程式为:
s 0 1 4 9 h 4 1 3 2 5 6 0 1 4 v vmax 0 a amax -amax 0 在运动规律推程的始末点和前后半程的交接处,加速度虽为有限值,但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理论上为无穷大。由此引起的冲击称为柔性冲击。
s 6' 5' 4' h 3' 2' s h/2 1' 6 2 3 4 0 1 5 v a vmax 1 4 3 6 2 5 amax 5 4 6 1 2 3 -amax (二)三角函数类基本运动规律 1.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推程)
s 6' 5' 4' h 3' 2' s h/2 1' 6 2 3 4 0 1 5 v a vmax 1 4 3 6 2 5 amax 5 4 6 1 2 3 -amax 对RDRD型运 动循环,该运动 规律在推程的起、 止瞬时,从动件 的加速度有突变, 故存在柔性冲击。 适用于中、低速 场合。
s S=S''-S' h s' h/2 s s'' 6' 7' 5' o 4' 2 3 4 5 6 1 7 8 1' 3' 2' v vmax 这种运动规律的速度及 加速度曲线都是连续的,没 有任何突变,因而既没有刚 性冲击、又没有柔性冲击, 可适用于高速凸轮机构。 o 2 3 4 5 6 1 7 8 a amax 5 8 7 6 o 2 3 4 1 -amax 2.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推程)
二、组合运动规律简介 运动规律组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为了获得更好的运动特征,可以把上述几种运动规律组合起来应用,组合时,两条曲线在拼接处必须保持连续。 (2)对于中、低速运动的凸轮机构,要求从动件的位 移曲线在衔接处相切,以保证速度曲线的连续。即要求在 衔接处的位移和速度应分别相等。 (3)对于中、高速运动的凸轮机构,要求从动件的速 度曲线在衔接处相切,以保证加速度曲线连续,即要求在 衔接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应分别相等。
a a 5 8 7 6 o 2 3 4 1 0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amax=(h2/2)×4.00 amax=(h2/2)×6.28 j a 0.5 0.875 0.875 0.5 0.125 0.125 =1 =1 1.修正梯形组合运动规律
s a O 2 1 a 等速运动规律 v o a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2.改进型等速运动规律
从动件运动规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1)应满足机器工作的要求; (2)对于高速凸轮机构,应使凸轮机构具有良好 的运动和动力性能; (3)设计从动件运动规律时,应考虑到凸轮轮廓 的工艺性要好。
- s - B1 s o B B0 S rb e §3—3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一、凸轮廓线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假想给正在运动着的整个凸 轮机构加上一个与凸轮角速度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 度(- ),这样,各构件的相对 运动关系并不改变,但原来以角 速度转动的凸轮将处于静止状态; 机架(从动件的导路)则以( - ) 的角速度围绕凸轮原来的转动轴线 转动;而从动件一方面随机架转动, 另一方面又按照给定的运动规律相 对机架作往复运动。——反转法
二、直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凸轮廓线的设计 1. 尖顶从动件 已知:基圆半径;凸轮逆时针转动; 推杆的运动规律为: 凸轮转过推程角1800时,推杆等速上升h; 凸轮转过推程角600时,推杆静止不动; 凸轮转过推程角1200时,推杆等加速等减速下降h。 设计此凸轮轮廓曲线。
S h - o 2 3 4 5 6 7 8 9 1 10 60º 120º 180º B9 B10 c8 B0 B8 c9 c7 c10 B1 rb 120º c0 e 60º O c6 B2 B7 c1 c5 180º c2 c4 c3 B4 B5 B6 步骤: (5)光滑连接B1、B2、 各点,即为凸轮轮廓曲线。 (1)取μl ,作出推杆运动规律 位移线图; (3)按-方向作出推杆在反转中占据的位置。(按横坐标相应的区间和等份,在划分偏距圆上得 c0、c1、c2等点;并过这 些点作 偏距圆的切线,即为反转导路线); (4)作出推杆在反转中按自身运动规律运动所占据的位置。(在各反转导路线上量取与位移图相应的位移,得B1、B2、 ); (2)取μl,作出基圆、偏置圆,并标出凸轮机构的初始位置;
rr B0 rb 实际轮廓曲线 ' 理论轮廓曲线 2. 滚子从动件 步骤: (1)~(5)同上作 出理论廓线; (6)以理论廓线各点为 圆心,滚子半径为半径作 圆族; (7)作圆族的内包络线, 既为所求凸轮轮廓曲线。
2 60º 180º 120º 1 3.平底移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步骤: (1)~(5)同上作 出理论廓线; (6)作一系列代表推杆 平底的直线族; (7)作直线族的内包络 线,既为所求凸轮 轮廓曲线。
A8 已知: 的转向,rb, lOA = a ,杆长L ,设计轮廓曲线。 - A7 A9 0 0 o 0 2 3 4 5 6 7 8 9 1 10 A10 60º 0 120º 180º B10 B0 B9 B8 120° C1 L 60° rb B1 A6 O B7 0 0 C2 a A0 1 B2 B3 180° C3 B4 B5 2 A1 A5 0 0 0 0 3 0 A2 A4 R 三、摆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凸轮廓线的设计 步骤: (4)作出从动件反转后按自身运动规律运动所占据的一系列位置,(在各反转导路线上量取与位移图相应的位移,得 C1、C2、 等点), (1)取μl ,作出摆杆运动规律位移线图; (3)作出摆杆在反转中依次占据的位置,(按-方向划分圆R,得A0、A1、A2等点;即机架反转的一系列位置); (5)光滑连接各点即为 凸轮轮廓曲线。 (2)取μl,作出基圆及初始位置,标出凸轮机构的转向;
§3—4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一、凸轮机构中的作用力和压力角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 经过整理后得:
分析: 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角α 愈大,则分母愈小,因而凸轮机构中 的作用力 P 将愈大;如果压力角α大 到使上式中的分母为零,则作用力将 增至无穷大,此时机构将发生自锁, 而此时的压力角称为临界压力角αC。
2)为保证凸轮机构能正常运转,设计时应使最大压力2)为保证凸轮机构能正常运转,设计时应使最大压力 角αmax小于临界压力角αC。即 max[]。 3)增大导轨b,减少悬臂l,可以使临界压力角的数值得 以提高,可减少自锁的性能。但临界压力角不能太大, 否则将影响机构的传 动性能。因此,一般规定: 移动从动件, []=30º~38º; 工作行程: 摆动从动件, []=40º~45º 非工作行程: [] = 70º~80º
n 2 v2 v2= vP=op . ; op = v2/ ω; t A t s rb s0 c o P e n 注意:“+”、“-” “ - ”:偏距 e 与瞬心 P 在 O 点同侧; 1 “ +”:偏距 e 与瞬心 P 在 O 点两侧; P 为构件1、2 的瞬心 二、基圆半径的确定
根据 解得 经验公式: rb =r(1. 6 ~ 2)
rr 曲率中心 ´ 理论廓线min 实际廓ρamin 三、滚子半径的选择和平底推杆平底尺寸的确定 1、滚子半径的选择 (1 )内凹凸轮轮廓曲线 amin = min +rr > 0 不论滚子半径 大小如何,凸轮的 工作曲线总是能平 滑地作出来。
rr > 0; min > rr ; =0; min = rr ; = ´ 理论廓线min < 0; min < rr ; 实际廓ρamin 曲率中心 (2)外凸凸轮轮廓曲线 amin = min - rr > 0 min=rr,工作齿廓出 现尖点——尖顶现象。 min<rr ,工作齿廓出 现交叉——失真现象。
其中: 为避免运动失真,则: amin =min-rr3mm。 建议:rr0.8min,或rr0.4rb 由高等数学知识可知: 滚子的尺寸还受其强度、结构的限制,因此也不能太小,一般取: rr =(0.1~0.5)rb rb— 凸轮轴半径。
3 2 E B rb O 1 P 2、平底宽度的确定 1)由于P为构件1、2的瞬心
- 2 10)mm 60º 180º 120º 1 Lmax 2)由作图法可得平底总长: 注:凸轮轮廓的向 径不能变化太快。 加大基圆半径可避 免运动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