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有关“国培”北大研修的汇报

有关“国培”北大研修的汇报. 一、“国培计划”简介. 全称为“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是教育部、财政部于 2010 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包括“ 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 ”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中央财政投入 5.5 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北京大学高中语文研修班. 时间: 12 月 16 日至 12 月 29 日。 由北大网络教育学院和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承办。

la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有关“国培”北大研修的汇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有关“国培”北大研修的汇报

  2. 一、“国培计划”简介 • 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 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3. 北京大学高中语文研修班 • 时间:12月16日至12月29日。 • 由北大网络教育学院和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承办。 • 来自浙江、江苏、陕西、贵州、广东、新疆、北京等省市区的100位教师参加。

  4. 二、研修内容 四个模块: 1.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反思(温儒敏) 2.新课程语文教学问题与对策 (李卫东、张秋玲、郑晓龙、闫存林、程翔) 3.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与行为习惯养成 (程郁缀、钱理群、孙绍振、孔庆东、朱慕菊、王陆) 4.实践课堂——中学听课、磨课、模拟讲课 (学员、专家)

  5. 讲座 • 温儒敏——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反思 • 李卫东——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 郑晓龙——高考与语文教学 • 程翔——关于文言文教学 • 闫存林——高中语文新课程中选修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 张秋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6. 朱慕菊——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 孔庆东——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 王陆——基于常态课视频案例的真实性评估与课堂教学能力发展 • 程郁缀——古典诗歌赏析与人文素质提升 • 钱理群——中学语文里的鲁迅作品教学 • 孙绍振——关于文本解读

  7. 三、温儒敏:当前语文教学常见的五种偏向 1.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这种新的偏向,是片面理解“人文性”所造成的。

  8. 教材的偏至,已经给一线教学带来一些麻烦,造成教学梯度的丧失。 • 最好放弃这种主题单元的体例,回到语文习得的主线上来。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语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分解为哪些主要的方面,又如何在选文、练习与教学活动等方面体现,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 可以仍然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以及课文组合,但最好在讲解和练习等方面往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方面靠一靠。

  9. 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老师们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这要认真参考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 • 这次课标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10. 2.课堂教学两多两少: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2.课堂教学两多两少: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备课程式化,课堂上留给学生读的机会不多,还是讲得多,加上练习、做题和讨论又多,“读”就被挤压了。还有,就是讲课太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 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

  11. 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学段,可以多一些集体朗读,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就要更注重默读、浏览与快读,让学生有机会静下来自己去读,进入作品世界,在感受、体验和想像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12. 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很多“问答”无关紧要,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我把它称为缺少思维深化的“浅问答”。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很多“问答”无关紧要,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我把它称为缺少思维深化的“浅问答”。 • 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自己经过细读、默读,先和作品形成过“对话”,然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 • 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

  13. 3.不让学生读“闲书” •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光靠做题是不行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 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这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语文生活”有所了解,能籍此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便可能别开生面,并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延伸出去。

  14. 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15. 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16. 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 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 这次课标修订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

  17. 现在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18. 4.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 过份看重“文笔”的偏向很突出,应引起高度警惕。 • 语文课多选一些文学类课文,是必要的,特别是小学与初中。而到高中,则应当适当增加非文学类的课文的比重,包括理论性、应用性的文章。 • 中小学生学习文学,是为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了学习语言表达,但不是为了学会创作,更不是为了培养文人。

  19. 语文教学偏重“文笔“是另有功利化的考虑。为了准备高考作文,往往就教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去吸引改卷子老师的“眼球”。这做法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作文课都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语文教学偏重“文笔“是另有功利化的考虑。为了准备高考作文,往往就教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去吸引改卷子老师的“眼球”。这做法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作文课都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 • 于是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词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多见。

  20. 形成所谓“文艺腔” : • 多用排比、比喻; • 喜欢洋洋洒洒列数古今人物典故名言,显示有“文化底蕴”; • 堆砌词藻,走华丽的路子,大话空话多,炫耀文笔,很少是朴实、清晰、亲切的一路; • 预设开头结尾,彼此雷同。

  21. 偏重“文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自然有其理由,可是这种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在意“文笔”,思考力、分析力与创新能力却不见得好。偏重“文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自然有其理由,可是这种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在意“文笔”,思考力、分析力与创新能力却不见得好。 • 现在的基础教育应当是公民的普通教育,而不是“文人教育”,即使语文课要有文学审美的教育,也只是培养“全人”的需要,而并非要培养文人。

  22. 过份重视“文笔”,还和中考与高考的负面影响有关,这是更主要的原因。过份重视“文笔”,还和中考与高考的负面影响有关,这是更主要的原因。 • 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大都偏于文学的感性的路子,而且重视“文笔”的考查,这就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学。

  23. 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基本和主要的,其次才是文采、抒情、审美,等等。中考和高考作文主要考什么?主要还是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维能力,至于文笔、文采,虽然也应纳入评分,但不应是主要的,考试也不应当侧重考这些。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基本和主要的,其次才是文采、抒情、审美,等等。中考和高考作文主要考什么?主要还是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维能力,至于文笔、文采,虽然也应纳入评分,但不应是主要的,考试也不应当侧重考这些。

  24. 增加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题型。 • 作文命题由感性抒情转向理性分析。

  25. 5.宿构作文成风。 • 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但“套路”容易沦为“宿构”,结果“宿构作文”成风。 • 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仿写”不是目的,满足于“仿写”,沦为应试的 “套路”和技巧,就走向反面,肯定束缚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

  26. 为应付考试的的书读多了,匠气就来了,最严重的后果,是语文学习的“胃口”给败坏了,兴趣没了,对学生的成长来说,这可是伤筋动骨的残害。 • 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做文章”,教一般的路数和技巧,但很难教“做好文章”。

  27. 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好办。 • 应当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既是升学的需要,更是终生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修养,是有趣的值得投入的事情。 • 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

  28. 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 • 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 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是成正比的。所以还是要特别重视阅读,鼓励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知识面。 • 不必讲许多理论,主要靠大量阅读、适当模仿和不断练习。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改作文,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

  29. 附录:书目 • 《名作导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 《名作重读》钱理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中学语文名篇的多元解读》《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30. 《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大出版社 • 《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三联书店出版社 • 《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王陆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