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801 Views
管理信息系统. (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信息管理学院 2011 年. 第 14 讲 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 学习目的. 了解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任务 了解结构化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了解系统报告主要内容 了解外购方案的实施过程 理解程序调试与系统测试的方法 掌握系统切换的方法. 16.1 系统设计概述. 16.1.1 系统设计的任务 系统分析阶段所建立的逻辑模型解决系统“干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产生的物理模型解决系统“如何干”的问题
E N D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管理学院 2011年
学习目的 • 了解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任务 • 了解结构化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 了解系统报告主要内容 • 了解外购方案的实施过程 • 理解程序调试与系统测试的方法 • 掌握系统切换的方法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1 系统设计的任务 • 系统分析阶段所建立的逻辑模型解决系统“干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产生的物理模型解决系统“如何干”的问题 • 在这一阶段,将在已经获得批准的系统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分析产生的逻辑模型,选择一个具体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出能在该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物理模型。因此,系统设计也称作系统物理设计。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2 系统设计的内容 • 信息系统平台设计 • 确定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方案 • 数据模型的详细设计 • 包括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和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输入/输出设计 • 用户界面设计 • 软件结构设计 • 其他细节设计 • 代码实体赋值、系统安全设计、数据处理方式设计等。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3 系统设计的目标 • 系统的运行效率 • 系统的可靠性 • 系统的灵活性 • 系统的经济性 • 系统的安全性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结构化设计的思想 • 结构化设计方法(Structured Design,SD)是IBM公司提出的一种设计方法,基本思路是:用一组标准的准则和工具帮助系统设计人员确定系统应该具有哪些模块,采用什么方法联结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最好的系统 • SD是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SA)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ming,SP)之间的接口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结构化设计的特点 • 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 • “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性能标准 • 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结构图(Structure Chart,SC) • 模块的概念 • 模块是组成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基本单位,它可以被组合、分解和更换。 • 根据模块功能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逻辑模块和物理模块。 • 模块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 输入和输出 • 处理功能 • 内部数据 • 程序代码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结构图(Structure Chart,SC) • 结构图的基本符号:由以下6种基本符号组成
确定录取学生 成绩单 成绩单 成绩单 无成绩单 统计学生成绩 产生不录取通知 产生录取通知 获得成绩单 成绩单 成绩单 总成绩 图 判断调用的例子 无成绩单 平均成绩 总成绩 获得单个学生成绩单 计算学生总成绩 计算平均成绩 图 循环调用的例子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块间联系和块内联系 • 块间联系及评价 • 块间联系是指模块之间的联系,用来衡量模块的独立性。 • 块间联系有多种类型,按联结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 数据联结 • 特征联结 • 控制联结 • 公共联结 • 内容联结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块间联系及评价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块间联系和块内联系 • 块内联系及评价 • 块内联系是指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程序语句)之间的联系,它是决定系统结构优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 模块内部的紧凑性,主要表现在模块内的各成分为了执行处理功能而组合在一起的相关程度,即组合强度。模块功能越简单,其组合强度就越高。 • 模块的组合强度分为7个等级:功能组合;顺序组合;通信组合;过程组合;暂时组合;逻辑组合;机械组合。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块内联系及评价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 • SD阶段产生的结构图来源于SA阶段所生成的DFD图。结构图与DFD图的区别在于: • 前者表现的是上下级模块之间层次化的调用和控制关系; • 后者表现的是逻辑处理功能的顺序和数据在系统内的流向,而不表示各级控制关系和调用关系。 • 从DFD图导出结构图的策略有两种: • 以变换为中心的策略 • 以事务为中心的策略。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 • 以变换为中心的策略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 • 以事务为中心的策略
16.1 系统设计概述 •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IPO图 • IPO图主要是配合结构图详细说明每个模块内部功能的一种工具,它是输入—处理—输出图(Input-Process-Output)的简称。 • IPO图为每个模块的输入、输出数据和数据加工进行说明的。 • 用于描述模块内部处理过程的方法有: • ①结构化英语 • ②决策树 • ③决策表 • ④算法描述语言
16.1.4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 IPO图
16.2 系统平台设计 • 信息系统平台包括硬件平台、网络平台和软件平台。 • 系统设备的购置应放在系统分析结束之后,系统设计开始之时,才比较合适
16.2 系统平台设计 • 16.2.1 系统平台设计的依据 • 系统的吞吐量 • 系统的响应时间 • 系统的可靠性 • 集中式还是分布式 • 地域范围 • 数据管理方式
16.2 系统平台设计 • 16.2.2 系统硬件平台的配置 • 硬件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运行的软件。 • 确定了数据的处理方式以后,在计算机机型的选择上则主要考虑应用软件对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需求,包括:①计算机内存;②CPU速度和性能;③输入、输出和通信的通道数目;⑤显示方式;⑥外接存储设备及其类型。
16.2 系统平台设计 • 16.2.3 系统网络平台的配置 • 网络拓扑结构 • 网络的逻辑设计 • 网络操作系统
16.3 数据模型的详细设计 • 系统设计阶段,根据所选择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一个特定的DBMS支持下,进一步完成数据模型的详细设计,为最后在存储介质上建立数据库做准备。 • 用数据库术语来说,数据模型详细设计的任务是:完成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
16.3 数据模型的详细设计 • 16.3.1 数据库逻辑设计 • 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所选用的DBMS所支持的模型. • 利用DBMS提供的数据描述语言(DDL)定义数据模型,从而把模型转变为模式.
16.3 数据模型的详细设计 • 16.3.1 数据库逻辑设计
16.3 数据模型的详细设计 • 16.3.2 数据库物理设计 • 确定数据库文件的组织 • 查询优化处理 • 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
16.4输入/输出与用户界面设计 • 输入/输出是用户与计算机的界面。手工编制的凭证,通过系统输入,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将有关信息以报表、图形等形式提供给管理人员。 • 做好输入/输出设计,生成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是系统设计的重要一环,也是新系统是否受用户欢迎、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DSS和EIS的输入/输出更强调界面的灵活和友好
16.4输入/输出与用户界面设计 • 16.4.1 输入设计 • 输入设计的工作内容 • 选择数据输入设备 • 输入数据格式的设计 • 输入数据正确性校验 • 联机系统的输入屏幕设计
16.4输入/输出与用户界面设计 • 16.4.1 输入设计 • 输入设计的原则 • 控制输入量 • 在输入时,只需输入基本的信息,而其他可通过计算、统计、检索得到的信息则由系统自动产生。 • 减少输入延迟 • 输入数据的速度往往成为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的瓶颈,为减少延迟,可采用周转文件、批量输入等方式。 • 减少输入错误 • 输入设计中应采用多种输入校验方法和有效性验证技术,减少输入错误。 • 避免额外步骤 • 在输入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入步骤,当步骤不能省略时,应仔细验证现有步骤是否完备、高效。 • 输入过程应尽量简化 • 输入设计在为用户提供纠错和输入校验的同时,必须保证输入过程简单易用,不能因为查错、纠错而使输入复杂化,增加用户负担。
16.4输入/输出与用户界面设计 • 16.4.2 输出设计 • 输出设计的内容 • 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 • 输出方式 • 输出设备 • 输出介质
16.4输入/输出与用户界面设计 • 16.4.3 用户界面设计 • 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 • 尽量保持一致性 • 为熟练用户提供快捷键 • 提供有效反馈 • 设计完整的对话过程 • 提供简单的错误处理机制 • 允许撤销动作 • 提供控制的内部轨迹 • 减少短期记忆负担
16.4输入/输出与用户界面设计 • 16.4.3 用户界面设计 • 用户界面的分类 • 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s User Interface,GUI) • 网页用户界面(Web User Interface,WUI) • 手持设备用户界面(Handset User Interface,HUI)
16.5 软件结构设计 • 16.5.1 软件结构设计的目标 • MIS设计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个能完成新系统规定功能的软件系统。 • MIS软件结构设计的目标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
16.5.2 MIS的软件结构 • 模块化原理两种方法:HIPO法和结构化设计方法(SD方法) • HIPO法使用的工具是H图(即层次图/功能图)和IPO图 • SD方法使用的工具是结构图 • 这两种方法各有缺点 • HIPO • SD
16.5.2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 系统设计员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把软件分成两大层次: • 功能结构层:面向逻辑、面向用户 • 程序结构层:面向程序结构、面向系统设计员和程序员
16.5 软件结构设计 • 程序结构层的设计过程 • 我们可以从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 ① 设计新系统功能图(系统分析阶段已完成); • ② 设计新系统分层的DFD(系统分析阶段已完成); • ③ 根据新系统的基层功能模块所对应的基层DFD,导出一张结构图。
系统安全保密设计 • 人员安全管理 • 用户标识与认证 • 物理与环境保护 • 数据完整性与有效性控制 • 逻辑访问控制 • 审计与跟踪 • 信息系统安全设计需要依赖多种技术 • 网络加密技术 • 防火墙技术、内外网隔离、网络安全域的隔离技术 •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 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 • 身份验证技术,如口令认证、数字证书认证 • 反病毒技术,包括预防病毒、检测病毒和消除病毒三种技术 • 信息系统安全检测技术 • 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 • 信息系统备份技术
16.5.5 系统设计报告 • 系统设计的目标 • 系统平台的配置报告 • 数据库文件的设置清单及其说明。如文件名、文件类型、包含的字段、关键字等 • 代码赋值清单。根据代码结构,列出代码对象的具体代码值 • 输入/输出设计说明,包括输入/输出格式设计说明 • 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 整套结构图及模块说明书 • 系统安全及保密设计 • 系统实施费用的估计
信息系统的实施 • 系统实施的目标 • 将设计的结果转换为可以在计算机上具体执行的软件系统,就是将“设计图纸”上的新系统方案变成用户看得见、可运行、能够帮助用户完成所需功能的实在系统 • 系统实施的任务 • 按照设计说明书的要求,熟悉和安装新的硬件、软件 • 编制程序 • 调试新系统 • 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 完成数据准备工作 • 投入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