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 世界秩序的重整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 世界秩序的重整. 學習重點. 戰間期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 冷戰初期的世界 東亞世界的轉變. 戰間期的發展. ( 一 ) 全球經濟大恐慌 1. 背景: 第一次大戰後 , 美國 經濟一度繁榮 2. 起因: 美國 提高關稅 以保護國內工商業 → 各國分起效尤 3. 經過: A. 起自: 1929 年 10 月 紐約 華爾街 股市狂瀉 B. 現象: 銀行倒閉 、 工廠停工 、 失業劇增 → 迅速衝擊世界各地. 排隊等候領取救濟品民眾. 經濟大恐慌使許多國家 產生大規模失業的現象 ,領取救濟品的隊伍長 達數條街。

lane-ave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 世界秩序的重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秩序的重整

  2. 學習重點 • 戰間期的發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冷戰初期的世界 • 東亞世界的轉變

  3. 戰間期的發展 (一) 全球經濟大恐慌 1.背景:第一次大戰後,美國經濟一度繁榮 2.起因:美國提高關稅以保護國內工商業→各國分起效尤 3.經過:A.起自: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市狂瀉B.現象:銀行倒閉、工廠停工、失業劇增→迅速衝擊世界各地

  4. 排隊等候領取救濟品民眾 經濟大恐慌使許多國家 產生大規模失業的現象 ,領取救濟品的隊伍長 達數條街。 多蘿西‧蘭格(Dorothea Lange,1895-1965)攝, 1930年代

  5. 4.影響A.各國政府權力隨之擴大B.社會主義抬頭,左派勢力大增4.影響A.各國政府權力隨之擴大B.社會主義抬頭,左派勢力大增 a.蘇聯計劃經濟成功b.第三國際在世界拓展版圖C.右派勢力走向極端→義大利與德國法西斯黨崛起→釀成世界大戰D.促使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引發中日 全面戰爭

  6. (二) 義大利與德國極權政府的興起 1.義大利-法西斯黨A.崛起背景:a.戰後經濟蕭條,社會動盪b.共產黨趁機滲透,危害秩序B.墨索里尼組「法西斯黨」a.以恢復古羅馬光榮為號召b.攻擊共產黨,恢復秩序c.向羅馬進攻→取得政權C.墨索里尼獨裁統治a.一黨專政b.經濟建設:尤以化學工業與航空工業c.擴充軍備→對外擴張

  7. 法西斯黨的宣傳海報 墨索里尼以「恢復 古羅馬的光榮」為 號召,鼓勵人們從 事國家建設。

  8. 2.德國-納粹黨A.崛起背景a.戰後經濟凋敝 b.人民對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不滿 c.共產黨趁機暴動B.爭取人民支持a.對內-撲滅共產黨,恢復秩序b.對外-撕毀《凡爾賽和約》C.取得政權:1933 a.利用經濟大恐慌b.以選舉方式

  9. 墨索里尼與希特勒 墨索里尼(左)與希特勒(右)

  10. D.納粹政權-極權統治 a.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b.創「蓋世太保」 -監視全國軍民c.種族歧視-屠殺猶太人d.快速恢復經濟 E.1935年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a.以「大砲重於奶油」為口號-重整軍備b.發展國防工業 死亡的頭與頭骨和兩骨交叉圖形的象徵有些相似,經常被用作為蓋世太保的權威

  11. 1930年代反猶太主義的繪畫 此圖呈現德國兒童見猶太人師生被趕出校園而手舞足蹈的情景。 施特賴歇爾(Julius Streicher,1885-1946)繪

  12. (三) 國際秩序的破壞 1.日本-首先破壞世界和平A.1931-發動「九一八事變」進占中國東北B.1933-退出國聯C.1937-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啟第二次 大戰亞洲戰場 2.義大利-進占東非衣索比亞(1935-36) 3.德國-A.重整軍備,退出國聯B.進占萊因非武裝區C.1838-兼併奧國D.1939-進兵捷克E.1939 -進攻波蘭→開啟第二次大戰歐洲戰場

  13. 4.姑息退讓的「慕尼黑會議」- 1938年A.召開背景a.歐洲對軸心國採取綏靖政策b.美國外交孤立主義抬頭B.目的:允德國占領蘇臺德區-以換取 和平C.結果:德國吞併捷克

  14. 英國首相張伯倫 簽署「慕尼黑協定」 後,張伯倫宣稱: 「我們贏得了這一 代的和平。」 張伯倫以「英國財政大臣」的身分出現在1933年的《時代周刊》封面。

  15. 20~30年代美國的孤立主義 • 國內A.保守的共和黨人哈定當選總統B.提高關稅保護國內工商業→引發世界性 的經濟大恐慌 • 對外A.未批准《凡爾賽和約》B.拒絕加入國際聯盟C.制定一系列的「中立法案」→助長軸心國的侵略

  16.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大戰爆發 1.始自: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英、法 對德宣戰 2.經過:A.初期-德國占上風 a.以閃電戰術席捲歐陸b.1940年8月開始轟炸英國c.1941年突擊蘇俄d.美國開始援助同盟國-1941年3月通過 「租借法案」

  17.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

  18. 德國戰車為閃電戰術的得力武器之一 二次大戰中的德國戰車

  19. B.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a.起因:日本突襲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b.結果:(a)美國對日、義、德宣戰(b)中國也向德、義、日宣戰c.意義:(a)亞洲與歐洲戰場合而為一(b)中、美、英、蘇結盟(c)同盟國開始反敗為勝B.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a.起因:日本突襲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b.結果:(a)美國對日、義、德宣戰(b)中國也向德、義、日宣戰c.意義:(a)亞洲與歐洲戰場合而為一(b)中、美、英、蘇結盟(c)同盟國開始反敗為勝

  20. 遭受突襲的珍珠港

  21. 遭受轟炸的空軍基地

  22. (二) 盟軍反攻勝利 1.展開反攻:1942年年底A.美、英聯軍登陸北非-B.蘇俄突圍史達林格勒C.中國派遠征軍入緬甸作戰-阻止日軍 進攻印度 2. 1943年進攻義大利A.墨索里尼下臺,被吊死B.義大利投降

  23. 大戰期間,蘇俄的宣傳海報 「祖國——母親在召喚!」這是二戰期間蘇聯最有影響力的海報之一。它號召蘇聯廣大青壯年們拿起武器,奔赴前線抗擊德軍的入侵。

  24. 3.1944年6月開闢「第二戰場」登陸諾曼第-向德國反攻:A.希特勒自殺B.德國投降3.1944年6月開闢「第二戰場」登陸諾曼第-向德國反攻:A.希特勒自殺B.德國投降 4.太平洋反攻A.麥克阿瑟逐一收復各島,逼近日本本土B.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以原子彈結束戰爭a. 8月6日--廣島,8月9日--長崎b.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占領中國東北c. 日本裕仁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d. 日本9月2日正式簽約投降

  25. 艾森豪向101空降師宣布諾曼第登陸計畫 在傘兵執行任務前,艾森豪將軍 對他們發表簡短的演說。一名士 兵對他說:「將軍,請不要擔心 ,我們會替你完成任務。」

  26. (三) 戰時國際會議 • 較具關鍵性的會議A.開羅會議:1943年B.雅爾達會議:1945年C.波茨坦會議:1945年

  27. 開羅會議 • 與會三國元首:A.美國總統-羅斯福 B.英國首相-邱吉爾C.中國代表-蔣中正 • 討論內容:東亞問題 • 會後發表聲明:A.加強對日本作戰B.日本須歸還臺灣、澎湖各島以及中國東北C.朝鮮獨立

  28. 開羅會議的三巨頭

  29. 「開羅宣言」的傳單 此為美軍於太平洋戰爭末期 空投至臺灣的傳單,對日本 統治下臺灣人民進行心理戰。

  30. 雅爾達會議 • 與會三國元首:A.美國總統-羅斯福 B.英國首相-邱吉爾C.蘇聯領袖-史達林 • 會中決定:A.德國須無條件投降,由四國分區占領B.決定波蘭新疆界C.東歐各國收復交給俄軍辦理D.俄須在對德勝利後三個月對日宣戰 • 遺憾:中國權利遭出賣,並造成戰後 共產勢力的擴張

  31. 雅爾達會議的三巨頭

  32. 波茨坦會議 • 參加國:美、英、蘇 • 會中決定:A.再次肯定雅爾達會議中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及柏林B.決定由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33. 1945年四國分占德國

  34. (四) 聯合國的建立-UN 1.召開舊金山籌備會議:1945年夏A.通過〈聯合國憲章〉B.永久會址-美國紐約 2.目標:A.制止一切侵略行為,以維持國際和平安全B.以民族平等與人民自決來增進各民族友誼C.經由國際合作處理世界性問題D.促進人類對人性尊嚴、自由人權的重視 3.會員國:1946年/51國→2006年/192國

  35. 聯合國組成的軍隊 聯合國成立之意旨在於維護世界和平,必要時 可調動成員國之軍隊來解決國際紛爭。

  36. 4.重要機構

  37. 冷戰初期的世界 (一) 冷戰時代的來臨 1.形成背景:二次大戰後期,蘇聯共黨勢力 大肆擴張 2.美國的因應措施A.協助歐洲經濟復甦-馬歇爾計劃(1947)B.採圍堵政策: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0年,簡稱NATO 3.蘇聯對抗:1955年聯合東歐共產國家組華沙公約組織→對立形成

  38. 馬歇爾計畫宣傳海報 在「高蹺」(指馬歇爾 計劃)的協助下,婦女 ( 指歐洲 ) 得以摘到甜 美的葡萄(指較好的生 活水準)。

  39. 馬歇爾計畫使西歐經濟逐漸穩定 歐洲眾多宣傳馬歇爾計畫海報之一

  40. 4.美、蘇兩極化對抗 A.兩大陣營對立 a.民主國家-以美國為首b.共產國家-以蘇聯為首B.對立方式a.政治、軍事衝突 b.經濟競爭、外交政策 c.軍武整備、核子武器競賽 C.國際間仍有局部性戰爭:a.韓戰b.越戰

  41. 美蘇兩國的軍事支出

  42. 在歐美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的對立

  43. (二) 新興國家與第三世界 1.新興國家A.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之因a.反殖民運動形成一股浪潮b.英、法等殖民帝國在戰後勢力衰落 B.獨立方式:a.經由聯合國協助-利比亞b.透過和平談判-菲律賓c.採取武裝革命-印尼

  44. 蘇卡諾宣布獨立 印尼原屬荷蘭殖民地,在蘇卡諾領導下驅逐荷蘭人,最後經聯合國的調解,荷蘭才停戰撤兵,並承認印尼的獨立。 1949年蘇卡諾對民眾宣布終於獨立。

  45. 二次大戰後的亞洲新興國家

  46. 2.第三世界A.召開「亞非會議」-1955年a.以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之經濟 低度開發國家為主b.有別於資本主義國家或共產國家c.在聯合國形成一股力量,迫使已 開發國家給予支援B.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1960

  47. 二次大戰後的非洲新興國家

  48. (三) 區域統合的進展 1.統合背景:A.位在統一地理區域的國家B.或因具有共同的文化傳統C.或有共同的利害關係 2.歐洲的區域統合: A.歐洲共同市場:1958--整合西歐經濟 B.歐洲共同體:1967--擴大組成 C.歐洲聯盟:1993--簡稱EU a.2002年-已啟用歐元b.2007年-已有27個會員國

  49. 3.其他各州的區域統合 A.美洲國家組織-OAS / 1948年 B.東南亞國協-ASEAN◎1989年召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C.非洲團結組織-OAU / 1963年D.阿拉伯聯盟-LAS / 1945年a.促進軍事與經濟合作b.聯合排斥以色列

  50. 亞太經合會會員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