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8

訪古探源--五華六合社區采風

訪古探源--五華六合社區采風. 廟宇巡禮. * 鎮華宮 * 受正宮 * 慈天宮 * 仁和宮 * 東興宮 * 福德宮. * 莿桐鄉行政區域圖 * 六合村地名的由來 * 五華村地名的由來 * 五華六合社區區域圖 * 五華六合社區導覽圖. 大地的血脈--濁水溪. 傳統建築. * 出生地 * 濁水溪的傳說 * 三大分流 * 濁水溪流域圖. * 傳統建築 * 竹槓厝 * 三合院 * 一條龍與單伸手. 傳統建築藝術之美. 共同的回憶--六合國小. * 牆身 * 藻井

land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訪古探源--五華六合社區采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訪古探源--五華六合社區采風 廟宇巡禮 *鎮華宮 *受正宮 *慈天宮 *仁和宮 *東興宮 *福德宮 *莿桐鄉行政區域圖 *六合村地名的由來 *五華村地名的由來 *五華六合社區區域圖 *五華六合社區導覽圖 大地的血脈--濁水溪 傳統建築 *出生地 *濁水溪的傳說 *三大分流 *濁水溪流域圖 *傳統建築 *竹槓厝 *三合院 *一條龍與單伸手

  2. 傳統建築藝術之美 共同的回憶--六合國小 *牆身 *藻井 *石雕 *剪黏 *辟邪 *學校沿革 *校門照片集 特殊的人文及地理景觀 考考你 (1) 第一題 (2)第二題 (3) 第三題 (4)第四題 (5) 第五題 (6)第六題 (7) 第七題 (8)第八題 (9) 第九題 (10)第十題 *堂號 *會呼吸的古蹟 *鹿場課圳及濁幹線

  3. 莿桐鄉行政區域圖

  4. 六合村的由來 六合村(俗稱新庄仔)位於莿桐鄉的東邊,與林內鄉的重興村為鄰。六合村之名始於光復後,由下列六個小部落組成。 1.新庄:約二百年前,有斗六溪洲張姓二兄弟搬遷至此部落,分東南中建三家屋,由三戶共議而得名,沿用至今。 2.土地公埒(東興):該地原屬林內鄉重興村,光復後由林內鄉畫歸莿桐鄉。 3.九支煙焙(九金貝):在日據時代,有饒平村林再添、林藤昌等人在此建立九處焙煙葉之爐灶,該地因而得名。現已全毀,原因土質變異,不適合種植煙草之故。 4.三塊厝:此處在六十五年前,有三戶人家遷此居住,因而稱三塊厝。 5.下竹圍:該地原名為小丘,其地形狀像一圓盤,四周均種有刺竹而得名。 6.道場(溪埔):該地名始於日據時代,因日本軍部建立訓練道場,訓練本省青年,光復後已由村民全部搗毀,村民現都以「溪埔」稱之。

  5. 五華村的由來 五華村係由前半治、後半治、湖仔內、溪頭、牛埔厝等五個部落命名之。 五華村的北側,倚著河水汨汨的濁水溪的河堤。以前經常有砲兵部隊在此練習射擊,射擊目標為濁水溪中間的河床,但常有誤射五華村民田舍等情事發生,因而造成村民反彈。又因近濁水溪,採沙的砂石車在村內橫行無阻,幾次都曾遭村民抗議,成為社會版新聞。 五華村民生性勤勞淳樸,以種植水稻、蒜頭、蔬菜、紅甘蔗為主,也有一些人往北部謀生。

  6. 五華、六合社區區域圖

  7. 南岸60號砲陣地 南岸63號砲陣地

  8. 濁水溪沿岸砂石場

  9. 「初十日,渡虎尾溪西螺溪,溪廣二三里,平沙可行;車過無軌跡,亦似鐵板沙。但沙水皆黑色,以台灣山色皆黑土故也。 水三十里,到東螺溪,與西螺溪廣正等,而水深湍急過之。轅中牛懼溺,臥而浮,番兒十餘,扶輪以濟,不溺者幾矣。」 這是1697年4月,郁永河自台南北上淡水採硫,在橫渡濁水溪時,面對險峻浪濤,在「裨海紀遊」一書中記錄的場景。這條鐵黑色的大河,就是滋養台灣島生命千百年,承載著世世代代島民記憶的─濁水溪。 出生地 發源於合歡山東峰的武嶺附近,大約在海拔3200公尺之間,最上游的霧社溪流到廬山附近與塔羅灣溪會合,到了萬大附近會合萬大南北溪再會丹大溪,在水里龍神橋併陳友蘭溪之後在二水、林內會清水溪,最後在雲林的麥寮出海,全長18604公里,流域面積3155平方公里,流 經 嘉 義 、 南 投 、 彰 化 、 雲 林 四 縣,是全省最長的河流。

  10. 濁水溪的傳說 濁水溪的水為什麼是濁的?民間傳說是濁水溪的水源地有兩條金色泥鰍和兩隻金色鴨子,鴨子想吃泥鰍,泥鰍要躲,就在這一抓一躲中把溪水弄濁了,這當然是神話,信不信由您! 其實流經林內、莿桐的台灣第一大河流之所以叫濁水溪,是因為水流湍急,沿途沖涮山土後,水流挾帶泥沙,以致溪水終年混濁,故名濁水溪。 濁水溪水平常是灰黑色,又混又濁,如遇上山區豪雨,即變為土黃色;當上游山洪爆發,溪水就變成磚紅色;不過據說濁水溪也曾經變成清水,在民國三十四年間,濁水溪突然變成清澈見底,當時民間盛傳:「天地就要變了,濁水澄清百年難得一見,預兆天下將有大事發生。」果然,就在同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就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濁水溪又恢復了原來的灰黑色,天下無奇不有,估且信之。

  11. 三大分流 古濁水溪有三條巨大的「分流」。日據時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也記載濁水溪變遷的文獻。明末清初,濁水溪有三大分流: 北條「東螺溪」——當時由北斗經二林,抵達今天福興鄉與芳苑鄉的界溪「漢寶溪」入海,就是今天的「舊濁水溪」。 中條「西螺溪」——今天的「濁水溪」,流經西螺鎮,由麥寮鄉許厝寮入海。 南條「虎尾溪」——今天雲林縣的「舊虎尾溪」,經斗六市,在「舊虎尾溪」海口厝庄台西村出海。

  12. 濁水溪流域圖

  13. 鎮華宮-主神:池府千歲 鎮居福祉天賜五府安社稷華威顯赫地靈三陽照聖宮 清嘉慶二年,鎮華宮初建五王宮於溪頭庄。道光二十年,濁水溪氾濫,宮殿毀於此次溪患,原本供奉五府千歲被水沖失,只留下池、朱二王爺分靈奉祀,朱府千歲座鎮溪頭庄,池府移駕湖仔內。 日本人佔據台灣期間,嚴厲實行皇民化,拆除民間百姓信奉的廟宇,並把神像燒毀。此時鎮華宮亦無倖免,幸有一庄民施強,大發善心,將神明金身藏於「古亭畚」之中,才免遭焚毀之命運。 在百年前,有一村民鄭文,為還願而酬神演戲,尚未與戲班接洽,戲班就來張貼告示,鄭文感到相當訝異,此時戲班主告訴他:「有一白髮老翁,在數天前就已經來定戲了!」 又有病人已病入膏肓,幸有神靈回生,展現神威,濟世救人,不可數計。丙寅年,村民議起建廟,籌募資金,又重建鎮華宮於現址。

  14. 湖仔內鎮華宮

  15. 受正宮-主神:玄天上帝 受德慈雲廣濟香火盛正神顯赫福國佑民安 玄天上帝信仰最初是源於北極星的自然崇拜,之後被附予各種神歷傳說,而成為廣受人們崇信的航海神、水神、小兒保護神及屠宰業的守護神。玄天上帝信仰在台灣十分普遍,與傳入時間早,及政治力的推波助瀾有極大關聯。 玄天上帝的傳說 玄天上帝原名「玄武」,其神歷傳說相當多,除北極神的說法外,一說其為古時某國太子,捨棄王位,於太和山修行42載,終於得道成仙。太和山從此改名武當山,因「非玄武,不足以當此山」之故。 入清後,玄天上帝被「貶」為屠宰業守護神。民間傳說亦有多種版本,其一,謂玄天上帝的前身是屠夫,晚年時感悟殺生太多,內心悔疚,決心往武當山修道。途中遇觀音化身分娩婦人試其心志,玄天上帝便舉刀剖腹,取出臟腑,希望能洗清一身罪孽。此舉終於感動天庭,渡其成仙。

  16. 玄天上帝的原始造形「披髮,赤足,仗劍,腳踏龜蛇」,其實也與傳說有關。據說玄天上帝升天後,所棄之臟腑即化為龜、蛇,為害百姓,於是玄天上帝特地下凡收伏。因爭鬥激烈,以致冠履俱失,而成此貌。不過台灣民間信奉之玄天上帝神像卻多做帝王裝扮,造形之趣味盡失。玄天上帝的原始造形「披髮,赤足,仗劍,腳踏龜蛇」,其實也與傳說有關。據說玄天上帝升天後,所棄之臟腑即化為龜、蛇,為害百姓,於是玄天上帝特地下凡收伏。因爭鬥激烈,以致冠履俱失,而成此貌。不過台灣民間信奉之玄天上帝神像卻多做帝王裝扮,造形之趣味盡失。 由於傳說明太祖開國與明成祖靖難之役時,都曾得到玄天上帝庇佑相助,明皇室便將之奉為政權的守護神。因此,當1661年鄭成功入台時,見安平一帶的地理形勢酷似龜蛇蟠繞,有如玄天上帝坐鎮般,以為得神意指示,於是在台灣廣建玄天上帝廟,「以為此邦之鎮」。 此外,傳說陳永華成立天地會,從事反清復明的工作,表面上即以崇奉玄天上帝為名,聯絡會友,發展組織。因此,玄天上帝信仰在台灣會如此普遍,與天地會亦不無關聯。

  17. 後半治受正宮

  18. 慈天宮-主神:大仙公 慈心無間丹成九鼎存玄妙天道杳遠渾圓一無合太和 座落於雲林縣莿桐鄉五華村的建治部落,日據時代名為頂半治,清朝時代名為「九孔厝」。 早期經洪流水災洗劫,散落戶重聚後,經日本人築堤整流為濁水溪南岸之現址。 因受天然災變,地處荒漠,住民農墾,生活困苦,宗教信仰依賴斯時鄭姓及張姓宗親由大陸背負渡海來台,歷經日本人嚴禁民間社團及神像存在,遍搜上車運往燒毀卻化為木球神遁回庄之「大仙公」為精神砥柱。相傳曾因某佳節,貧困庄民苦無佳餚待客,大仙公指示不用憂心,自有奇蹟。是日出現一群散豬入庄,經庄民圍捕宰以款待賓客,固有「賊仔仙公」雅號。 復因於民國五十一年間,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往笨港進香,回程駐息莿桐,本庄善男信女為瞻仰聖母盛德,遴派人員恭迎盛駕及隨香客蒞臨普被,信眾虔誠,聖母種念緣分,致有香客歸隊遺留「令旗」一支分靈鎮守,後經塑造金身拱拜遠通,萬古垂範。 庄中眾神聖金身,為賴每年擲筊聖杯遴選爐主,隨爐主輪值奉祀,住無定所,庄民咸認不恭,遂由當年善士鄭榮輝及蔡清泉倡議建廟,幾經波折,於八十六年十月入火安座。

  19. 前半治慈天宮

  20. 仁和宮-主神:謝府元帥 仁風遠佈群生叼福庇和氣廣沾萬類沐恩 謝府元帥乃民族英烈,有功於國,有德於民,受到後世萬代子孫之崇拜。晉孝武帝立,謝安任尚書僕射,領中書令。時前秦苻堅率兵南侵兩淮,謝安舉其姪謝玄為建武將軍,安為征討大都督,指揮將帥,領精銳八千,大破苻堅百萬雄兵於肥水。復乘勝北進,尋鎮守淮陰,晉室乃安。

  21. 新庄仔仁和宮

  22. 東興宮-主神:樟善師 東昇福德千年安自在興建尊神萬載存留欽 位於土地公埒老樟樹旁,因庄民將百年老樟樹神格化,故建廟供庄民奉祀,並成為庄民信仰中心,且為平日聊天、聚會休閒之處。

  23. 土地公埒東興宮與老樹

  24. 福德宮-主神:土地公(福德正神) 俗語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凸顯台灣土地公之多,由於土地公地位低,但也因不高高在上,反而更親近人間,成為地方居民守護神。 福德正神,民間俗稱土地公,亦有稱為福德爺、伯公、大伯爺、后土或簡稱土地。 此外,早期先人移民來台,不論是農業、匪亂、番害、械鬥、瘟疫等,有求於土地公之處甚多,故台灣街頭巷尾到處可發現大大小小土地公廟、福德正神祠,不足為奇。 土地公也是許多行業之行業神,包括商人、礦業、漁業、屠宰、金融、餐飲、營造等,通常商家每月農曆初二、十六日都要拜土地公,謂之「做牙」,農曆二月初是土地公生日,是為「頭牙」,十二月十六日則為「尾牙」,目前很多公司行號均有吃尾牙之習俗,但大部份人卻不知所以然。

  25. 傳說 福德正神傳說亦多,有傳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死後三日容貌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故生意常祀之。 另傳土地公為周朝士大夫家僕,為免讓小姐受凍,乃脫衣給小姐穿,自已卻凍死。此時天空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士大夫感謝其恩德,建廟奉祀。周武王時,贈封后土,後世尊為土地公。 或傳秦始皇暴政,徵民建築萬里長城,孟姜女之夫韓紀郎受徵,不幸死於城下。孟姜女尋夫不遇,哭倒萬里長城,露白骨無數,無法識別。時一老翁稱:以妻血滴白骨,若白骨染血必為夫骨。並激其無法尋得,若尋得願為其守墓。孟姜女滴血尋找,終得夫骨,該白骨因潤血淚,漸生筋肉,似將生還,時老翁再現,並謂:可裝袋背負。孟姜女依其言,遺骨忽復原狀,孟姜女大怒,要老翁為其夫守墓,此為后土傳說由來。 土地公為地方村社的守護神,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故有庄頭庄尾土地公之俗語,以表處處皆奉之、人人皆祀之。生意人、農人奉祀更虔誠。

  26. 五華村福德宮

  27. 土地公拐杖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廟要演戲酬神,農夫們在田裡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綁以金紙,這種竹杖是給土地公走路時作拐杖用,並祈求明年會有更好的收成。 《台灣府志》上說:「中秋,祀當境土神。蓋古者祭祀之禮,與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報也」。除了祭祀土地公之外,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插好土地公拐杖後,再以月餅祭祀。由於中秋有「秋報」的含義在,所以也有農村在此夜聚資演戲,俗稱「謝平安」。

  28. 六合村境內土地公柺杖

  29. 早年先人來台墾植時,居住的處所大多用最簡單的方式,就地取材自建房屋,可以避風雨,度其一生。如山地鄉石板屋,鄉下之竹槓厝、土角厝、板仔厝,屋頂蓋茅草、竹片、鉛板、甘蔗葉等,就可以居住。這些早年民居,是當時台灣鄉下之特色。後來才發展成三合院、四合院的型式。早年先人來台墾植時,居住的處所大多用最簡單的方式,就地取材自建房屋,可以避風雨,度其一生。如山地鄉石板屋,鄉下之竹槓厝、土角厝、板仔厝,屋頂蓋茅草、竹片、鉛板、甘蔗葉等,就可以居住。這些早年民居,是當時台灣鄉下之特色。後來才發展成三合院、四合院的型式。

  30. 竹槓厝 用竹和茅草搭寮居住,這種竹造房屋,即俗稱「竹槓厝」。用於竹造房屋之竹類有麻竹、刺竹、孟宗竹、桂竹等。竹槓厝之厝頂可用竹蓋,或用茅草、甘蔗葉、鉛板等覆蓋,牆壁分格用竹槓,竹編抹灰土、石灰等。竹槓厝之主樑,通常用多年生之麻竹、刺竹,亦有用孟宗竹、桂竹。起竹槓厝師傅要在彎來彎去的竹子上,取水平穿鑿銜接,不用鐵釘,只用竹釘為楯頭,架構成屋。通常二、三間連接建造,壁用竹片編成,再敷土漿,外面抹石灰,連門、窗都用竹片編成。柱子腳的空間填土或石頭,以保堅固。當時之建厝師傅也沒有學結構力學,就以師傅與經驗建厝,其聰明、能幹使人佩服。 用竹和茅草搭寮居住,這種竹造房屋,即俗稱「竹槓厝」。用於竹造房屋之竹類有麻竹、刺竹、孟宗竹、桂竹等。竹槓厝之厝頂可用竹蓋,或用茅草、甘蔗葉、鉛板等覆蓋,牆壁分格用竹槓,竹編抹灰土、石灰等。竹槓厝之主樑,通常用多年生之麻竹、刺竹,亦有用孟宗竹、桂竹。起竹槓厝師傅要在彎來彎去的竹子上,取水平穿鑿銜接,不用鐵釘,只用竹釘為楯頭,架構成屋。通常二、三間連接建造,壁用竹片編成,再敷土漿,外面抹石灰,連門、窗都用竹片編成。柱子腳的空間填土或石頭,以保堅固。當時之建厝師傅也沒有學結構力學,就以師傅與經驗建厝,其聰明、能幹使人佩服。

  31. 新庄仔竹槓厝 溪埔竹槓厝

  32. 土地公埒竹槓厝

  33. 三合院 在合院的建築中,平面為「ㄇ」字型者稱為三合院,平面為「口」、「日」及「目」等字型者,稱為四合院。二者由下列各單座房舍所組成。 1.廳堂-也稱為「正房」(正身),為合院建築之主體。多數為五或七間 。 正廳:其中央的一間稱為「正廳」(或稱公廳、神明廳),為建築組群之 核心,具有供奉祖先、神明牌位及接待賓客等功能。 左室:正廳左側之房間,為家長之居室。 廚房:左室左側之房間,由家長之妻子掌理。(農業社會時期,掌廚意味 著主掌家中之經濟) 閑間:正廳右側之房間,為家中長輩之居室,若無長輩,則擺置雜物。 2.門屋-位於四合院中軸線上第一進之房舍。(三合院無此座。) 3.廂房-即位於廳堂兩側並與其成直角方向排列之房舍,其位於左側者成 為「左廂」,位於右側者稱為「右廂」(合院建築方位係以人立 於正廳朝外望為準,座北朝南之合院,其左廂又稱「東廂」,右 廂又稱「西廂」,又本省閩南人稱廂房為「護龍」。) 廂房為晚輩之居室,依左尊右卑,內尊外卑之秩序分配房間,若晚 輩成年娶妻後,則將其中央之一間改為客廳,稱為「私廳」。

  34. 三合院中間庭俗稱「稻庭」,又稱「門口庭」。平常是曝曬農作物稻米、土豆、大豆等之用、或供小孩子活動之場所,或排桌請客之場所。一般正身與護龍之間有巷仔路,這個巷仔路通風良好,可在這裡乘涼撿菜,作手藝等。三合院中間庭俗稱「稻庭」,又稱「門口庭」。平常是曝曬農作物稻米、土豆、大豆等之用、或供小孩子活動之場所,或排桌請客之場所。一般正身與護龍之間有巷仔路,這個巷仔路通風良好,可在這裡乘涼撿菜,作手藝等。 湖仔內三合院

  35. 新庄仔三合院

  36. 新庄仔三合院

  37. 一條龍與單伸手 在農業社會時期,由於貧富懸殊,故宅第規模之差距亦大。富有人家之宅第由數十間房舍所組成,貧苦人家或人丁單薄之家庭甚至沒有能力興建一座最小型的三合院,只能預留空地先建「一條龍」或「單身手」。 所謂「一條龍」,即只有廳堂且平面為「一」字型之住宅,其規模亦有大小之分,小型者以三間組成,其中央一間為廳堂,兩側為臥室及廚房,稱為「三間起」;其次為五間,稱為「五間起」;再多為七間,稱為「七間起」。 所謂「單伸手」,即只有廳堂及一道廂房且平面呈「L」型之住宅,其廳堂之情形與一條龍相似,廂房以三間居多;此外,廂房以左廂房佔絕大多數,原因是國人之方位觀以左為尊,若是因受地理環境或其他因素所限,只興建右廂時,則於左廂之位置上種大樹或立石敢當以避煞氣。

  38. 前半治一條龍(三間起)

  39. 新庄仔一條龍(五間起)

  40. 牛埔厝一條龍(五間起)

  41. 土地公埒一條龍(七間起)

  42. 新庄仔單伸手

  43. 牆身 屋身中的牆,有「山牆」,「廊牆」,「檻牆」…等數種。 山牆:即建築物之側牆,其做法因屋頂形式及地域而有所不同。本 省硬山、懸山式建築之山牆,其下半部為矩形,上半部為三 角形(另稱山尖)。 廊牆:位於前後檐廊兩側與山牆銜接之牆。 寺廟多將其分成數段,每一段稱為「一堵」,其中以「裙堵」 及「身堵」為裝飾重點,此二堵之一,左雕龍,右雕虎。另 一堵則雕麒麟、吉祥圖案或歷史故事。 住宅以白粉牆為主,亦有加框彩繪圖案者。再橫向成長之合 院建築中,其原廊牆所在處通常被做成圓拱形之側門(彎弓 門),以通往過水及護龍。

  44. 新庄仔民宅之山牆 慈天宮之山牆

  45. 土地公埒民宅之廊牆及彎弓門

  46. 藻井 為傘狀形頂棚,常見者為「上圓下方」的「鬥八」及「上方下圓」的「鬥四」,外表多彩繪水生植物,以壓制火神。 慈天宮藻井

  47. 石雕 1.石獅:為門枕石的一種,其外形分為兩段,下段為方形基座,上段為 石獅。石獅有雌雄之分,位於門之左側者為雄獅,其特徵為左 前足踩繡球,且大多數均張口含石珠;右側者為雌獅,其特徵 為右前足逗弄小獅子,且大多數均雙唇緊閉。 2.雕花柱 :所謂雕花柱即表面刻花紋之柱子,常見者為「龍柱」,其 他尚有「花鳥柱」及「蝙蝠柱」。 早期的龍柱,龍之造型較雄渾,線條較粗獷,龍側多以雲朵搭 配,以明喻「雲從龍」。中期的龍柱,龍的造型較矯健,線條 則流暢明快,龍側以蝙蝠、仙鶴搭配。近期的龍柱,則多將龍 視為「海龍王」,在其四週佈滿蝦兵蟹將、人物戰馬。 此外,龍柱有龍首在上及龍首在下,若一根龍柱雕兩龍,一頭 在上,一頭在下,稱為「覆地翻天」。

  48. 慈天宮石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