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576 Views
大学发展的选择. 储 朝 晖. 开篇的话. 钱学森之问与孟二冬精神. 2005 年 10 月,温家宝在钱学森归国 50 周年之际前来看望他,钱先生说: “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 冒 ’ 不出杰出人才。 ” 孟二冬精神: 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 。. 两面思考. 大学质量关涉国家与民族的安危。 中国大学如何发展不只是中国人所能决定的,全球化是当今对人类大学最强有力的影响,也是对中国大学最强有力的影响,必然影响到中国大学的发展。
E N D
大学发展的选择 储 朝 晖
钱学森之问与孟二冬精神 • 2005年10月,温家宝在钱学森归国50周年之际前来看望他,钱先生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孟二冬精神: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
两面思考 • 大学质量关涉国家与民族的安危。 • 中国大学如何发展不只是中国人所能决定的,全球化是当今对人类大学最强有力的影响,也是对中国大学最强有力的影响,必然影响到中国大学的发展。 • 中国大学发展得如何最终由中国人如何办大学决定,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全球化。建立制度使孟二冬精神得到尊重、弘扬
大学的生活的三重价值 • 大学是学人的精神家园 • 学业-职业基础 • 成人-幸福基石 成人的功能要靠大学精神来实现,大学的发展要遵从其自身的内在生成规律。
四种迹象 • 高等教育的顶端外移,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直接就读世界尖端大学;研究生。 • 60年来中国高校在不断扩大,杰出教师见少。 • 创新能力难以提升,根据洛桑报告,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占世界GDP92%的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2005年降至第31位,2006年在61个经济体中升至第19位,处于中等水平。 • 评价方式单一,高校间难以形成公平竞争。
大学内部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1、真伪难辨(公信力下降) • 2、钱权横行 • 3、虚实不分(浮躁) • 4、批判无力 • 5、闭门自慰 • 根源:丢心失魂(精神) • 杂乱无章(制度)
“全球化”是人类一体化的过程 • 广义: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的全球交往日益密切的发展历程。具有自发特征,曾在十九世纪实现“金本位”的人、财、物的全球流动。 • 狭义:“全球化”指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的人类快速一体化现象。冷战结束以来,人类逐渐自觉地意识到“全球化”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价值与利益成为影响其进程的关键。 • 正确态度:谁要逃避就必然因自我封闭而被人类发展的潮流所抛弃,明智的选择是自觉主动进入“全球化时代”,是积极参与制订一系列全球规则,并致力于构建全球伦理。
曾经的同步与今日的异步 金耀基:从现代大学来说,北京大学与美国的学是同步的。 (20世纪初通过日本、欧洲融入世界大学主流) • 西南联大:曾经步入人类大学前沿 • 今天:中国大学与人类大学差距明显 根源:大学制度的行政化与大学内在价值的丢失
中国高校发展战略的回顾 • 以日、欧、美为边界融入主流 • 以苏联为模仿对象脱离主流 • 偏重理工、偏重大学的经济和政治工具功能,轻视大学人文功能。 • 过度行政化,将学校定位为官僚机构和工厂,缺乏学术大师。 • 以工程、项目、课题的方式管理大学
全球化的价值基础是自由主义 • 自由主义是一种认同任何主义存在而又不偏居于某一主义的主义。 • 自由主义和中国传统价值及当前众多大学重点宣传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性质不同的意识形态。 • 首先是出发点不同,自由主义以人类个体为出发点,中国传统价值以群体本位、社会本位、民族群体为出发点。 • 其次是遵从不同的逻辑,自由主义遵从“普世主义”的逻辑: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博爱。中国传统逻辑对同类的关爱有着鲜明的边界,采取多重标准对待与自己关系不同的人,强调彝伦攸叙。 • 再就是走向不同的归宿。自由主义的目标是人类所有个体的自由幸福;中国传统强调的目标是本族本群获得优势的发展。
如何对待自由主义是中国大学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核心问题如何对待自由主义是中国大学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核心问题 • 历史的镜子:胡适、鲁迅、蔡元培、陶行知 • 三种不同的态度: • 一是完全接受 • 二是完全拒绝 • 三是以适当的方式接受 • 与自由主义对立就是与人类全球化的趋势对立;陷入自由主义的某一具体结论就会作茧自缚。
(一)开放是大学本原的特征 •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书院,还是西方的波隆亚,都在生源、教师来源、学派关系、思想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大学因其开放性历来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组织形式和组成部分,而政治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大学的开放程度。 • 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的社会职能决定的,培养高级人才和探究高深学问不可能在一个局促的环境里成就,唯有精神意识上开放,才能在讨论、批判过程中促成知识增量的产生,才能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的思路。 • 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 开放还是大学能成其大的缘由。现实中客观上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域限,然而这种域限是时代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而非主观设定的,大学开放即是立意于能容乃大而尽力拆除有碍大学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围栏的过程。
(二)开放是大学的生存机制 • 开放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大学发展存在多维的空间,需要以学人独立自主的、开放的思想意识去探究、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目标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开放是大学发展最为关键的免疫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行足以消解大学中各种危害学术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妨碍本真、健康的学术增量产生的因素。只能依靠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让伪知识、伪学问以及有违学术规范的行为原形毕露。 • 大学开放就是向本原的大学形态开放,就是营造并维护大学的原生态。 • 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大学自身的特性决定着这一规律更代表着大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三)封闭是中国大学积弱的主因 • 中国大学在生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核心层面均未深层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 • 中国大学一定要立足本土,发挥优势;但一定要融入人类大学发展的主流。 • 封闭的后果: • 1、管理体制官僚化,大学成为行政科层的附属品和复制品; • 2、学人权力边缘化; • 3、办学过程“学店化”
(四)中国大学在人类大学中的生态状况必须通过开放才能改变(四)中国大学在人类大学中的生态状况必须通过开放才能改变 • “自我举起”式的改革不可能改变中国大学的生态状况。 • 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是实现同世界范围内优秀大学有效交流、对话、沟通的前提条件。 • 直接体验到的竞争是通向大学生态顶端的现实路径。
(五)大学开放的层级关系 • 生源开放是起点 • 师资开放是关键 • 双向、平等、全面开放是目标 • 价值开放是最高境界,学术自由是保障 • 开放的微观体现是人际的包容
(六)开放并非必然或自然导致大学发展 • 若以因循、被动、他主的态度迎合开放,中国大学可能会江河日下; • 若以求新、自觉、主动、自主的态度迎接开放,中国大学才可能真正获得提升。 • 开放环境中的竞争是促使一所大学不敢松懈,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 • 开放总体上意味着大学有更多的公平、效率与健康 。
(七)进一步开放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 提高大学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大学质量不可能完全靠被动接受评估得到提高,不可能靠物质金钱堆砌起来,不可能靠较高的行政级别抬高起来; • 却必须靠师生自觉感知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 • 开放和自主发展才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一)从“心”开放是大学开放“先立乎其大”的选择(一)从“心”开放是大学开放“先立乎其大”的选择 • 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是决定大学开放的首因,大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开放必须从内部开始,必须首先实现大学精神、理念、思想的开放。 • 在大学的各方面开放中,思想开放是先导,最为重要。大学精神和理念的开放是大学体制及其他方面开放的前提。
(二)从“心”开放内涵指什么 • 这种开放是依据大学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大学内部发出的一种理性、真诚、诚挚的诉求。 • 是一种自觉、自主、自为的开放。是“主体在场”而非“心不在焉”。 • 只有保证这样的诉求不失真地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大学健康、协调、稳步前行。 • 从“心”开始才能使开放成为大学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特性。评价大学是否开放主要看它的思想、精神、理念是否开放,再看它的其他方面是否同样显示出开放的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某些形而下的开放特征就判定它是开放的。
(三)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三)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 • 从“心”开始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如何将大学办出特色,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如何解决资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思想、精神、观念上进一步开放,先准确定位大学,依照大学的逻辑,把这些问题放在大学发展之中逐一解决
(四)从“心”开放是中国大学的战略选择 • 包容、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教育文化和大学发展模式是再造和创新未来大学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宽广心胸、远大志向。 • 进一步国际化是中国大学发展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 • 惟有在真诚参与中才能提高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 中国大学从“心”开始进行开放的时机与机遇已经到来。抓住当前的机遇实现从“心”开始的大学开放是中国大学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五)从“心”开放的障碍 • 人们比较多地关注了世界各国大学的外在、过程、制度、结果,而对属于大学内核的内在精神、宗旨、原则、理念或关注不多,或忽略,或避而不谈,或有意排斥,没有沉下心来打造中国大学独特的精神视野和路径,没有因时因地制宜、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由于精神理念没有完全开放,使大学在设置和运行方面手足受束,没有进入原生状态,一直没有完整地展现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何谓大学精神与理念开放 • 就是要向着大学本原的目标,遵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立足于人类大学文化的积淀,超脱于权势和利益,由学人自主地沿着大学发展的轨迹向前迈进。 • 育人、学术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一切办学措施在于保障和增强大学的学术整体能力。学术若不能成为大学的目的就必然成为大学的手段 。
(一) • 第一,品质和质量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大学开放是由实然大学向应然大学之路的开放,是向大学学人责任与权力的开放。 • 第二,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专业性社团组织,必须建立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每个学人都应勇于发起和接受挑战,每一位真理的探求者在真理面前都是天真而非老成的,是虔诚而非虚伪的。
(二) • 第三,大学精神理念的开放集中体现在社会和政府对大学师生在追求真理、增值知识、成就人才上的充分信任,相信学人能够通过研究共同体内在的准则处理好内部以及学人与社会其他组成的关系,使学人们能够自主地追求大学的核心价值,不用大学的外在价值束缚学人对大学的核心价值的自主追求。 • 第四,学人的精神独立,应立足于独立思考,而不是成为物质和世俗权势的奴仆,更无须对社会追赶、逢迎、讨好。为此大学管理中要多些自主权,少些行政命令;多些民主评议,少些“一长制” 。
(三) • 第五,大学学人成为大学的真正主人。大学开放要使大学学人不再仅仅是打工者,尤其不应成为“搬运工”,而应成为以中西文化为基础的独立思想者,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的原创者。 • 第六,精神理念和思想开放不是无政府的,而是要寻求更有效率、更符合大学特征的、更为严谨的管理,主要依据学术逻辑而非行政逻辑或商业逻辑对大学进行管理,学术的真实权利应掌握在实实在在做研究且在某一领域走在前沿的人手中。开放在于使学术规范畅行无阻,承认学术规范是天下的公器,不可私用,也不可为一部分人所用。
有量的增长, 未能实现质的提升(十种资料来源的统计); 仍在粗放式的规模扩张, 未走上内涵式自主发展之路; 仍然依据行政和商业规则运行, 学术逻辑依然边缘化。 亟需弘扬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近十年中国大学发展的评价
大学精神 大学理念、价值、灵魂、理想,大学之道、志、气 科学精神 文化底蕴、传统 时代精神、特征 人文精神 士(君子)的精神、做人、新民、明明德、民主精神、思想自由、牺牲精神、学术自由(自治、独立) 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求真精神、研究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教授治校;一己之修明(为己之学);允公允能;敬业乐群
大 学 精 神 大 学 精 神 大学运行 制定计划 组织实施 理念形成 总结提高 监督检查 组织行为规范 管 理 体 制 大学设置 机 构 设 置 校 园 环 境(物质与文化)
个案研究所获启示 • 表现:不同的大学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显出各异的特征,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 质性:各个大学精神都与那个时代的救亡图存密切相关,带有“明道救世”特征、对世事批判和审视的视角、尊道抑势的心态; • 源流:每所大学的精神都有深厚的中学渊源,也都受到西学的影响。中学渊源是极深极本质性的,西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两者有相互融合的趋势。然而,可以设想它的“水面以下”历史部分是一个庞大的具有统一性的整体。
道 士 志 中国古代大学原理精神图示多样性的“士”通过“士各有志”的多样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内在多样性的“道”
中国大学精神的中西融合 • 近代中国大学精神中西融合的特征: 1、学人自主; 2、民主科学为核心; 3、全面深刻。
中国大学精神发展源流图示 孝 礼 德治 道 古希腊哲学 玄 佛 理 日本大学 德国大学 美国大学 实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允公允能;刚毅坚卓;民主、科学……
中国大学精神的特性 • “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 • “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 • “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 • “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 中国大学精神即是“士志于道”的精神,或者说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
中国大学精神的变迁纵览 • “士志于道”——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 • 自主与他主——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 • 明道、变道、弘道——中国大学精神发展走向
大家之音 • 孔多塞:人类精神在解脱了所有这些枷锁、摆脱了偶然性的王国以及人类进步之敌的王国以后,就迈着坚定的步伐在真理、德性和幸福的大道上前进 • 陶行知: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
弘扬大学精神的几点忠告 • 1、独立思考而不一概接受 • 2、求真拒伪 • 3、趋善而远名利 • 4、务实而戒浮躁 • 5、创新而不简单重复 • 这几点虽简单,但很多人没有做到;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向更高的层次提升
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建立? • 依据人的成长和知识增值的逻辑建立的大学管理制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生自治) • 依据法律保障的制度,授权与问责相结合,决策与执行相分离,使大学学人有责有权。 • 依法民主管理学校。明晰高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由大学来办大学,教育家办大学。 • 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的法人资格仅在民事活动中发生作用,对于高等学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并未明确,第32条至第38条规定的大学办学自主权很难得到政府行政部门尊重。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近期目标 • 打破计划体制,实现学校平等竞争(招生分批次,校长论级别,资源分配论关系) •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评办分离,恢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 保障学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完善校内的民主管理。 • 明确学校章程(条例),各校依章办学。
大学发展的选择 • 选择麻木还是清醒 • 选择自主还是他主 • 选择闭锁还是开放 • 选择为学还是为官 • 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 • 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 •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赠语各位学人和领导 • 中华学道源流远, • 国兴大任降我身; • 科学求真本于道, • 技艺开新源自诚。 • 三江汇聚终入海, • 宁静志学必有成; • 精于学业稻粱谋, • 神传先贤天下平。
可供参考的相关文章 • 《中国教育再造》上海教育出版社05年1月出版 •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山西教育出版社06年4月版 • 《教育改革行知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