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9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建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通信网。 是通信网的主体,是各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基础网络。.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6.1 引言 6.2 固定电话网 6.3 移动通信网 6.4 智能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引言 电话网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网已实现了交换与传输的数字化,并与 No.7 信令网和智能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数据网与电话网互通并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基于数据网的 IP 电话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电话网仍是通信网的主体,也是各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基础网络。

la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建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通信网。 是通信网的主体,是各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基础网络。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2. 6.1 引言 6.2 固定电话网 6.3 移动通信网 6.4 智能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3. 引言 电话网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网已实现了交换与传输的数字化,并与No.7信令网和智能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数据网与电话网互通并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基于数据网的IP电话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电话网仍是通信网的主体,也是各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基础网络。 电话网已从传统的只含固定电话业务的网络发展成了今天的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两大类型。 6.1引言

  4. 6.1 引言 6.2 固定电话网 6.3 移动通信网 6.4 智能网 第六章 电话通信网

  5. 等级结构 概念:把全网的交换中心划分成若干个等级,低等级的交换中心与管辖它的高等级的交换中心相连,形成多级汇接辐射网即星形网;而最高等级的交换中心间则直接互连,形成网状网,所以等级结构的电话网一般是复合形网。 参数:①全网的服务质量 ②全网的经济性 6.2固定电话网

  6. 6.2 固定电话网 图6.1 固定电话网三级结构示意图 • 我国固定电话网经历近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由原来的五级结构演变为现在的三级结构

  7. 6.2.1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 6.2.3 国际电话网 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系统 6.2 固定电话网

  8. 本地电话网 定义:本地电话网简称本地网,指在同一长途编号区范围内,由若干个端局,或者由若干个端局和汇接局及局间中继线、接入电路和话机终端等组成的电话网。 功能:本地网用来疏通本长途编号区范围内任何两个用户间的电话呼叫和长途发话、来话业务。 6.2.1本地电话网

  9. 1.本地网的交换中心及职能 本地网内可设置端局(DL)和汇接局(TM)。 端局通过用户线与用户相连, 疏通本局用户的去话和来话话务。 汇接局与所管辖的端局相连 疏通端局间的话务 汇接局与其他汇接局相连 疏通汇接区间端局话务 汇接局与长途交换中心相连 疏通本汇接区的长途转话话务。 6.2.1本地电话网

  10. 2. 本地网的网络结构 由于各中心城市的行政地位、经济发展及人口的不同,扩大的本地网交换设备容量和网络规模相差很大,所以网络结构分为网状网和二级网两种。 6.2.1本地电话网

  11. (1)网状网 图6.2 本地网的网形网结构 网状网是本地网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网中所有端局个个相连 端局之间设立直达电路。当本地网内交换局数目不太多时,可采用这种结构 6.2.1本地电话网

  12. (2)二级网 当本地网中交换局数量较多时,可由端局和汇接局构成两级结构的等级网,端局为低一级,汇接局为高一级。 二级网的结构有分区汇接和全覆盖两种。 6.2.1本地电话网

  13. 分区汇接 网络结构:把本地网分成若干个汇接区,在每个汇接区内选择话务密度较大的一个局或两个局作为汇接局 根据汇接局数目的不同,分区汇接有两种方式 6.2.1本地电话网

  14. (a)分区单汇接 基本结构:是每一个汇接区设一个汇接局,汇接局之间以网形网连接,汇接局与端局之间根据话务量大小可以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在城市地区,话务量比较大,应尽量做到一次汇接,即来话汇接或去话汇接。 在农村地区,由于话务量比较小,采用来、去话汇接。 6.2.1本地电话网

  15. 图6.3 本地网的分区单汇接局结构(来话汇接) 汇接局间结构简单,但是网络可靠性差 6.2.1本地电话网

  16. (b)分区双汇接 基本结构:每个汇接区内设两个汇接局,两个汇接局地位平等,均匀分担话务,汇接局之间网状相连;汇接局与端局的连接方式同分区单汇接结构,只是每个端局到汇接局的话务量一分为二,由两个汇接局承担。 比较适用于网络规模大、局所数目多的本地网。 6.2.1本地电话网

  17. 图6.4 本地网的分区双汇接局结构(来话汇接) 比分区单汇接结构可靠性提高很多 6.2.1 本地电话网

  18. 全覆盖 网络结构:在本地网内设立若干个汇接局,汇接局间地位平等,均匀分担话务负荷。汇接局间以网状网相连。各端局与各汇接局均相连。两端局间用户通话最多经一次转接。 结构可靠性高,但线路费用也提高很多 6.2.1 本地电话网

  19. 图6.5 本地网的全覆盖网络结构 6.2.1 本地电话网

  20. 3. 本地网的类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组建起以地(市)级以上城市为中心城市的扩大的本地网。 特点:城市周围的郊县与城市划在同一长途编号区内,其话务量集中流向中心城市。 6.2.1 本地电话网

  21. (1) 特大和大城市本地网 定义: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所辖的郊县(市)共同组成的本地网,简称特大或大城市本地网。 目标网:二级结构、分区汇接组网方式,汇接区数目以2-4个为宜,每汇接区尽量设置双汇接局,来话汇接或去话汇接,端局双归属。 6.2.1 本地电话网

  22. 图6.6 某地区本地网网络组织示意图 6.2.1 本地电话网

  23. (2) 中等城市本地网 定义:以中等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该城市的郊区或所辖的郊县(市)共同组成的本地网,简称中等城市本地网。 目标网:二级结构、全覆盖组网方式,2-3个汇接局,一次转接。城市端局应实现端局双归属。地(市)级城市组建的本地网就是这种类型。 6.2.1 本地电话网

  24. 6.2.1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 6.2.3 国际电话网 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系统 6.2 固定电话网

  25. 定义:简称长途网,由长途交换中心、长市中继和长途电路组成。定义:简称长途网,由长途交换中心、长市中继和长途电路组成。 我国长途网为两级网 6.2.2 长途电话网 省级(直辖市)交换中心DC1,网状网相互连接 地(市)交换中心DC2,网状或不完全网状相连 DC1与本省各地市的DC2以星形方式连接

  26. 图6.7 两级长途网的网络结构 6.2.2 长途电话网

  27. 汇接区:以各级交换中心为汇接局,汇接局负责汇接的范围称为汇接区。汇接区:以各级交换中心为汇接局,汇接局负责汇接的范围称为汇接区。 全网以省级交换中心为汇接局,分为31个省(自治区)汇接区。 6.2.2 长途电话网

  28. 1.各级长途交换中心的职能 DC1的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的省际长途来话、去话话务,以及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DC2的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6.2.2 长途电话网

  29. 1.长途交换中心的等级设置原则 (1)直辖市本地网内设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均设为DC1(含DC2功能)。 (2)省会本地网内设一个或两个长途交换中心时,均设为DC1(含DC2功能);设三个及三个以上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设两个DC1和若干个DC2。 (3)地(市)本地网内设长途交换中心时,所有的长途交换中心均为DC2。长途网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向无级网过渡。 6.2.2 长途电话网

  30. 6.2.1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 6.2.3 国际电话网 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系统 6.2 固定电话网

  31. 国际电话网 由各国(或地区)的国际交换中心(ISC)和若干国际转接中心(ITC)组成。 国际交换中心又称国际出入口局,它的任务是连通国际电话网和国内长途电话网。 国际电话网通过国际转接中心ITC1、ITC2 和国际交换中心ISC将各国长途电话网进行互联,构成三级国际长途电话网。 6.2.3 国际电话网

  32. 国际电话网 特点:通信距离远、多数国家之间不邻接的情况占多数。 传输手段多数:使用长中继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或海底同轴电缆、光缆等; 通信技术:高效多路复用技术 回音抑制器或回音抵消器 6.2.3 国际电话网

  33. 图6.8 国际电话网结构示意图 6.2.3 国际电话网

  34. 1.一级国际转接中心ITC1 ITC1负责一个洲或洲内一部分范围的话务交换和接续任务,其数量很少,全世界共设有8个ITC1。 2.二级国际转接中心ITC2 ITC2是为在每个ITC1所辖区域内的一些较大国家设置的中间转接局。这样的国家全部或部分国际业务经ITC2汇接后送到就近的ITC1局。ITC2和ITC1之间仅有国际电路。 3.三级国际交换中心ISC ISC设置在每个国家,各国的国际电话从国内长话网通过ISC局进入国际网。每个国家可有一个或多个ISC局,例如我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有三个ISC局,负责我国国际电话的接入与接出。 6.2.3 国际电话网

  35. 6.2.1本地电话网 6.2.2 长途电话网 6.2.3 国际电话网 6.2.4 路由选择方法 6.2.5 PAS系统 6.2 固定电话网

  36. 1.路由的含义与分类 可以由一个电路群组成,也可以由多个电路群经交换中心串接而成。 6.2.4 路由选择方法 含义:进行通话的两个用户经常不属于同一交换中心,当用户有呼叫请求时,在交换中心之间要为其建立起一条传送信息的通道,这就是路由(Route)。

  37. 图6.9 路由示意图 交换中心A与B,B与C之间的路由分别是A—B,B—C,它们各由一个电路群组成;交换中心A与C之间的路由是A—B—C,它由两个电路群经交换中心B串接而成。 6.2.4 路由选择方法

  38. 分类 6.2.4 路由选择方法

  39. 几种基本路由和路由选择时常用的路由 ①基干路由构成网络基干结构的路由,由具有汇接关系的相邻等级交换中心之间以及长途网和本地网的最高等级交换中心之间的低呼损电路群组成。基干路由上的低呼损电路群又叫基干电路群。电路群的呼损指标是为保证全网的接续质量而规定的,应小于或等于1%,且基干路由上的话务量不允许溢出至其他路由。基干路由示意图,如图6.7所示。 ②低呼损直达路由直达路由是指由两个交换中心之间的电路群组成的,不经过其他交换中心转接的路由。任意两个等级的交换中心由低呼损电路群组成的直达路由称为低呼损直达路由。电路群的呼损小于或等于1%,且话务量不允许溢出至其他路由上。 两交换中心之间的低呼损直达路由可以疏通其间的终端话务,也可以疏通由这两个交换中心转接的话务。 ③高效直达路由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由高效电路群组成的直达路由称为高效直达路由。高效直达路由上的电路群没有呼损指标的要求,话务量允许溢出至规定的迂回路由上。 两个交换中心之间的高效直达路由可以疏通其间的终端话务,也可以疏通经这两个交换中心转接的话务。 6.2.4 路由选择方法

  40. 几种基本路由和路由选择时常用的路由 ④首选路由与迂回路由首选路由是指某一交换中心呼叫另一交换中心时,有多个路由,第一次选择的路由就称为首选路由。当第一次选择的路由遇忙时,迂回到第二或第三个路由,那么第二或第三个路由就称为首选路由的迂回路由。迂回路由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群经转接交换中心串接而成。 ⑤安全迂回路由这里的安全迂回路由除具有上述迂回路由的含义外,还特指在引入“固定无级选路方式”后,加入到基干路由或低呼损直达路由上的话务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向指定的一个或多个路由溢出,此种路由称为安全迂回路由。 ⑥最终路由最终路由是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可以选择的最后一种路由,由无溢呼的低呼损电路群组成。最终路由可以是基干路由,也可以是部分低呼损路由和部分基干路由串接,或仅由低呼损路由组成。 6.2.4 路由选择方法

  41. 路由的设置 ①基干路由的设置 同一省内具有汇接关系的省级交接中心DC1与地(市)级交换中心DC2之间,以及不同省的省级交换中心DC1之间;本地网中具有汇接关系的端局与汇接局之间,汇接局与汇接局之间均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 6.2.4 路由选择方法

  42. 路由的设置 ②直达路由的设置 任意两个等级的交换中心之间根据话务量大小,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可设置直达电路群,这些直达电路群可以是低呼损电路群,也可以是高效电路群。 6.2.4 路由选择方法

  43. 2.路由选择 (1)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 6.2.4 路由选择方法 含义:路由选择也称选路,是指一个交换中心呼叫另一个交换中心时在多个可传递信息的途径中进行选择,对一次呼叫而言,直到选到了目标局,路由选择才算结束。

  44. ①路由选择结构 路由选择结构分为有级(分级)和无级两种结构。 (a)有级选路结构 (b)无级选路结构 6.2.4 路由选择方法

  45. 6.2.4 路由选择方法 有级选路结构 • 在给定的交换节点的全部话务流中,到某一方向上的呼叫都是按照同一个路由组依次进行选路,并按顺序溢出到同组的路由上,而不管这些路由是否被占用,或这些路由能不能用于某些特定的呼叫类型,路由组中的最后一个路由为最终路由,呼叫不能再溢出。

  46. 6.2.4 路由选择方法 无级选路由结构 • 如果违背了上述定义(如允许发自同一交换局的呼叫在电路群之间相互溢出),则称为无级选路结构。

  47. ②路由选择计划 路由选择计划是指如何利用两个交换中心间的所有路由组来完成一对节点间的呼叫。 (a)固定选路计划 路由组的路由选择模式总是不变的 (b)动态选路计划 路由组的选择模式是可变的 6.2.4 路由选择方法

  48. ③动态选路的方法 目的:为某一个呼叫找到一条成功率最大的通路,这个通路是在整个网络中寻找,而不局限在固定选路中的有限路由表中。路由表可依据时间、状态和事件而改变。 6.2.4 路由选择方法

  49. 6.2.4 路由选择方法 (a)时间相关选路(TDR) • 根据网络中历史的话务量变化规律,得到不同时间段(如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的不同话务高峰时间,设计出一系列按时间改变的路由表以适应不同时间出现的忙时话务量,网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路由表。 优点:可以利用忙时周期的不一致性,使发端局和终端局之间的空闲电路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用。

  50. 例:如图6.10交换中心A→B的路由在时期1,2是不同的,如表6.2所示。例:如图6.10交换中心A→B的路由在时期1,2是不同的,如表6.2所示。 6.2.4 路由选择方法 表6.2 时间相关选路时A→B的路由表 图6.10 时间相关选路例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