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返回.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在本节和下一节里,我们将以向量为工具,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讨论最简单的曲面和曲线 —— 平面和直线.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这向量就叫做该平面的 法线 向量 . 容易知道,平面上的任一向量均与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垂直. 因为过空间任一点可以作而且只能作一平面垂直于一已知直线,所以当平面 II 上一点. 和它的一个法线向量. 为已知时,平面 Π 的位置就完全确定了 . 下面我. 们来建立平面 Π 的方程. 设.

laks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返回

  2.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在本节和下一节里,我们将以向量为工具,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讨论最简单的曲面和曲线——平面和直线. 如果一非零向量垂直于一平面,这向量就叫做该平面的法线 向量. 容易知道,平面上的任一向量均与该平面的法线向量 垂直. 因为过空间任一点可以作而且只能作一平面垂直于一已知直线,所以当平面II上一点 和它的一个法线向量 为已知时,平面Π的位置就完全确定了. 下面我 们来建立平面Π的方程.

  3. 是平面II任一点(图7-51). 那么向量必与平面II的法线向量n垂直,即 它们的数量积等于零: 由于 , ,所以有: (1) 所满足的方程 . 这就是平面II上任一点 M的坐标 反过来,如果 不在平面II上,那么向量 与法线向量 不垂直, 从而 ,即不在平面II上 的点M的坐标x,y,z不满足方程(1).

  4. x – 2y + 3z – 8=0 即 由此可知,平面II上的任一点的坐标x,y,z都满足方程(1); 不在平面II上的点的坐标都不满足方程(1). 这样,方程(1) 就是平面II的方程,而平面II就是方程(1)的图形. 由于方程 (1)是由平面II上的一点 及它的一个法线向量 确定的,所以方程(1)叫做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例 1 求过点(2, -3, 0)且以n=(1, -2, 3)位法线向量的平面的方程. 解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1),得所求平面的方程 (x - 2) – 2(y + 3) + 3z=0,

  5. 例 2求过三点M1 (2, -1, 4), M2 (-1, 3, -2)和M3 (0, 2, 3)的平面 的方程. 解 先找出这平面的法线向量 n. 由于向量n与向量 都垂直,而 =(-3, 4, -6), =(-2, 3, -1), 所以可取它们的向量积为n: n= = =14i + 9j – k, 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1),得所求的平面的方程为 14(x - 2) + 9(y + 1) – (z – 4 ) = 0, 14x + 9y – z – 15 = 0. 返回

  6.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由于平面的点法式方程(1)式x、y、z的一次方程,而任意平 面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点及它的法线向量来确定,所以任一平面都可以用三元一次方程来表示. 反过来,设有三元一次方程 Ax + By + Cz + D = 0. 我们任取满足方程的一组数 x0, y0, z0,即 A x0 + By0+ Cz0 + D = 0. 把上述两等式相减,得 A(x-x0 ) + B(y- y0) + C (z-z0) = 0. 把上述两等式的点法式方程(1)作比较,可以知道方程(4)是 通过点M0 (x0, y0, z0)且以n=(A, B, C)为法线向量的平面方程.但方程(2)与方程(4)同解,这是因为由(2)减去(3)即得(4),又由(4)加上(3)就得(2). 由此可知,任一三元一次(2)的图形总是一个平面.

  7. 例如,方程 3x – 4y + z -9 = 0 方程(2)称为平面的一般方程,其中x, y, z的系数就是该平面 的一个法线向量n的坐标,即n=(A, B, C). 表示一个平面,n=(3, -4, 1)是这平面的一个法线向量. 对于一些特殊的三元一次方程,应该熟悉它们的图形的特点. 当D=0时,方程(2)成为Ax + By + Cz = 0,它表示一个通过 原点的平面. 当A=0时,方程(2)成为Bx + Cz + D = 0,法线向量n(0, B, C) 垂直于x轴,方程表示一个平行于x轴的平面. 同样,方程Ax + Cz + D = 0和Ax + By + D = 0,分别表示一个平行于y轴和z轴的平面. 当A=B=0时,方程(2)成为Cz + D=0或z=- ,法线向量 n(0, 0, C)同时垂直x轴和y轴,方程表示一个平行于xOy面的 平面.

  8. C = -3B. 0),便得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以此代入所设方程并除以 B(B 例 3 求通过x轴和点(4, -3, -1)的平面的方程. 解 由于平面通过x轴,从而它的法线向量垂直于x轴,于是 法线向量在x轴上的投影为零, 即A=0;又由平面通过x轴, 它必通过原点,于是D=0. 因此可设这平面的方程为 By + Cz = 0. 又因这平面通过点(4, -3, -1),所以有 -3B – C = 0, y – 3z = 0.

  9. c 0). 0, 例 4 设一平面与x、y、z轴的交点依次为P(a, 0, 0)、Q(0, b,0)、R(0, 0, c)三点(图7-52),求这平面的方程(其中 a 0, b 解 设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Ax + By + Cz = 0 因P(a, 0, 0)、Q(0, b, 0)、R(0, 0, c)三点都在 这平面上,所以点P、Q、R的坐标都满足 方程(2);即有 ,C=- 得A=- ,B=-

  10. 以此代入(2)并除以D(D 0),便得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方程(5)叫做平面的截距式方程,而a、b、c依次叫做 平面在x、y、z轴上的截距. 返回

  11. 设平面II1和II2的法线向量依次为n1=(A1, B1, C1)和n2=(A2, B2, C2), ( 那么平面II1和II2的夹角 (图 7-53)应是 n1 ,n2 )和 (-n1 ,n2)= -(n1 ,n2)两者中的锐角, 因此,cosθ=|cos(n1 ,n2)|. 三、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的法线向量的夹角(通常指锐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按两向量夹角余弦的坐标表示式,平面II1和平面II2的夹角θ可由 来确定. 从两向量垂直、平行的充分必要条件立即推得下列结论: II1、II2互相垂直相当与 II1、II2互相平行或重合的相当于

  12. 例 5 求两平面x–y + 2z – 6 = 0和2x + y + z – 5 = 0的夹角. 解 由公式(6)有 因此,所求夹角

  13. 由(7)、(8)得到 A=-2C, B=C. 2x-y-z=0. 或 例 6 一平面通过两点M1 (1,1,1)和M2 (0,1,-1)且垂直于平面 x + y + z=0,求它的方程. 解 设所求平面的一个法线向量为n=(A,B,C). 因 =(-1, 0,-2)在所求平面上,它必与n 垂直 ,所以有 -A-2C=0. 又因所求的平面垂直于已知平面x+y+z=0, 所以又有A+B+C=0. 由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可知,所求平面方程为 A(x-1)+B(y-1)+C(z-1)=0, 将A=-2C及B=C代入上式,并约去C(C≠0),使得 -2(x-1)+(y-1)+(z-1)=0. 这就是所求的平面方程.

  14. =(x0-x1, y0-y1, z0-z1), 例 7设P0 (x0 ,y0 ,z0),并作一法线向量n,由图7-54,并考虑到 与n的夹角也可能是钝角,得所求的距离(图7-54). 解在平面上任取一点P0(x1,y1,z1),并作一法线 向量n,由图7-54,并考虑到 与n的夹角也可 能是钝角,得所求的距离 d=|Prjn |. 设en为与向量n方向一致的单位向量,那么有 Prjn = 而

  15. 所以 Prjn = = 由于 所以 Prjn = 由此得点P0 (x0 ,y0 ,z0)到平面 的距离公式: d=

  16. d= 例如,求点(2,1,1)到平面x+y-z+1=0的距离. 可利用公式(9),便得 返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