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43 Views
冠脉循环与临床. 朱妙章等. 一、冠脉循环的特点. 1.途径短,流速快(大)。 2.血流量大(250 ml/min), 占 CO 的5%,心脏重300 g, 仅占体重0.5%。 3.灌注压高(大),和主 A 压接近. 4.动静脉血氧差( avDO 2 ) 大,冠状 A 血氧含量为200 ml/L, 冠状窦血氧含量为50-60 ml/L,avDO 2 为140 ml/L, 说明心脏的氧摄取率高(70%)。 5.血流量和回流有时相性。 6.代谢调节作用大于 N 调节.
E N D
冠脉循环与临床 朱妙章等
一、冠脉循环的特点 1.途径短,流速快(大)。 2.血流量大(250ml/min),占CO的5%,心脏重300g,仅占体重0.5%。 3.灌注压高(大),和主A压接近
4.动静脉血氧差(avDO2)大,冠状A血氧含量为200ml/L,冠状窦血氧含量为50-60ml/L,avDO2为140ml/L,说明心脏的氧摄取率高(70%)。4.动静脉血氧差(avDO2)大,冠状A血氧含量为200ml/L,冠状窦血氧含量为50-60ml/L,avDO2为140ml/L,说明心脏的氧摄取率高(70%)。 5.血流量和回流有时相性。 6.代谢调节作用大于N调节
7.心肌毛细胞血管密度大,几乎每个心肌细胞有一条毛细血管,弥散途径短,最大弥散距离为9μm,而骨骼肌为18μm,有利于心肌细胞获取氧与营养物质。7.心肌毛细胞血管密度大,几乎每个心肌细胞有一条毛细血管,弥散途径短,最大弥散距离为9μm,而骨骼肌为18μm,有利于心肌细胞获取氧与营养物质。 8.吻合支少而细,易发生心肌梗死。
二、决定冠脉血流量(CBF)的因素 CBF 1.主动脉血压 2.冠脉阻力 (1)冠脉的舒缩状态, R= Q=
(2)心肌收缩和心室内压的挤压力 1)挤压力有明显的时相性,随心脏缩舒而改变,CBF有明显的时相性(周期性)变化,心舒期是CBF最多的阶段(80%),因此,主A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对CBF有很大影响,主A粥样硬化和心动过速患者的CBF↓。
2)挤压力与心肌收缩力成正比,左室挤压力大于右室(右冠脉CBF时相变化小)。2)挤压力与心肌收缩力成正比,左室挤压力大于右室(右冠脉CBF时相变化小)。 3)挤压力与心室内压成正比,心内膜处心肌挤压力大于心外膜下心肌,心内膜心肌最易发生缺血。心内膜血管口径大于心外膜血管,使心舒期代偿性地获取较多血液。
3.心率对CBF有双重影响 心舒期缩短→CBF↓ 心肌代谢↑→冠脉扩张→CBF↑ 4.血液粘滞性 心率↑
三、冠脉贮备和冠脉狭窄 1.供氧量和耗氧量(需O2量)的比值(供需比值、供耗比值) 供需比值<1.2,提示供O2↓(冠脉功能 不全)或耗O2↑(运动)等。
2.冠脉贮备(coronary reserve,CR)指冠脉能增加供O2量和实际耗氧量的比值,CR在4~5之间,即提供的氧贮备较安静时高4~5倍(氧贮备指能增加的供O2量)
心脏氧摄取率变化小,最大负荷和安静时avDO2仅差2%,心脏安静时avDO2大,当耗O2时,氧摄取率增加幅度很小,必须靠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来提高供氧量,因此,实际工作中常用能增加的CBF来反映CR的大小。 当心肌供O2↓或需O2↑时,CR反映了冠脉能增加供血的能力,如暂时夹闭冠脉引起反应性充血时,CBF较正常安静时增加3~7倍(平均4倍)。
3.冠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量变化曲线呈反“S”形, 1)“S”形曲线 狭窄程度<85%时,CBF恒定; 狭窄程度>85%时,CBF急剧下降; 狭窄程度>95%时,CBF缓慢下降; 狭窄<85%时,CBF恒定
因灌注压在8~24kPa (60~180mmHg)内,CBF能自动调节(靠腺苷等代谢产物调节)。此时,由反应性充血引起的最大CBF(即CR),在冠脉狭窄达30~45%时已降低,当狭窄达88~93%时,暂时夹闭冠脉已不能引起反应性充血(CBF不增加),提示CR耗竭。
(2)临界狭窄-心肌需氧增加时,CBF不再能超过静息水平(CR刚耗竭)时冠脉的狭窄程度,在动物实验中,临界狭窄用夹闭冠脉15S的充血反应消失来判定,此时狭窄程度为87%,远端冠脉压降至6.67~8kPa (50~60mmHg)。临床上,临界狭窄指CR刚好耗竭,静息CBF开始降低的转折点,一旦需O2量↑(运动)或供O2量↓(供血↓如CAS),出现心肌缺血症状。
(3)重度狭窄-在临界狭窄基础上,进一步缩窄冠脉,ST段明显抬高,CBF降低一半或更多,远端小冠脉压降至3.3kPa(25mmHg),狭窄程度为91%。 (3)重度狭窄-在临界狭窄基础上,进一步缩窄冠脉,ST段明显抬高,CBF降低一半或更多,远端小冠脉压降至3.3kPa(25mmHg),狭窄程度为91%。
四、冠脉循环的调节 1.交感N
2.迷走副交感N 3.体液调节
4.大小冠脉和狭窄冠脉的调节特点 (1)大小冠脉的调节特点 大冠脉-导流血管,不受心脏收缩的压迫,对N递质敏感,有丰富的α受体,也有β受体;大冠脉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是冠脉狭窄的主要部位。
小冠脉-壁内血管,以与主枝成直角方向从心外膜穿入心肌,心脏收缩时易受压迫,CBF在收缩期显著减少,而舒张期CBF明显增加,时相性非常明显。小冠脉是调节冠脉阻力和CBF的主要部位,以β受体占优势,也有α受体(予先用β受体阻断剂处理后,小冠脉收缩>大冠脉)。
Ach或 扩张胃 (2)狭窄冠脉反应性的改变 1)正常冠脉(扩张) EDRF EDRF↓狭窄冠脉收缩 PGI2↓ (痉挛) 2)重度冠脉狭窄时,N调节又变得重要,此时交感N和副交感N都使冠脉狭窄加重,CBF↓,原因有:A.代谢性调节物质耗竭,B.α受体数量↑(反应性↑)C.β受体反应性↓,D.EDRF↓。 PGI2
3)刺激颈迷走N对冠脉阻力的影响 RT RS RL RL/RT CBF 正常冠脉 ↓↓↓↓ →↑ ↑ ↑ 狭窄冠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