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2

第二篇 脫貧行動的理論綱要

第二篇 脫貧行動的理論綱要. 關於脫貧的理論,一般而言,指的是 : 「教育投資」 「自立就業」 「資產累積」 三項內容為主的工作模式。. 第二篇 脫貧行動的理論綱要. 本篇「脫貧行動理論」指的是一套系統性說法 : 「對於貧困者人性預設」 「貧困問題如何產生」 → 歸於第三章 「脫貧行動的規範理論」 「脫貧的具體處遇」 → 歸於第四章 「脫貧行動的實務理論」 二者須時時校準確保手段目的的一致性。. 第三章 脫貧行動的規範理論.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人性預設 是社會工作處遇最根本問題。

lak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篇 脫貧行動的理論綱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 脫貧行動的理論綱要 • 關於脫貧的理論,一般而言,指的是: • 「教育投資」 • 「自立就業」 • 「資產累積」 三項內容為主的工作模式。

  2. 第二篇 脫貧行動的理論綱要 • 本篇「脫貧行動理論」指的是一套系統性說法: • 「對於貧困者人性預設」 • 「貧困問題如何產生」 →歸於第三章「脫貧行動的規範理論」 • 「脫貧的具體處遇」 →歸於第四章「脫貧行動的實務理論」 • 二者須時時校準確保手段目的的一致性。

  3. 第三章 脫貧行動的規範理論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 人性預設是社會工作處遇最根本問題。 • 沈恩:「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觀,一改以收入、資源佔有量衡量福祉的經濟學傳統。 • 對貧困,主張以「能力的剝奪」取代所得不足的定義,這種關注能力的立論和社會工作增強權能(增權)說法有異曲同功之妙。 • 沈恩印度裔學者,1998「福利與貧困問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4.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一.人想要實質的自由,社會有責任幫助人取得實質的自由 • 人與生俱來就有種渴望自由、取得自由的內在驅力。 • 人能力的提昇是構成自由發展目的項目的要件。 • 社會工作重視「人」達成目的的手段,實務處遇的目標是提升人的“能力”。 • 社會分工日益複雜,實質自由取得難靠個人,協助個人取得社會工作專業,也就取得他的社會位置。

  5.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二.實質的自由要有諸能力作後盾 • 沈恩「能力觀」:「有能力等同自由」→「免於拘束,而有能力去做什麼的自由」 • 非古典自由主義不受拘束的自由,而是人可據以實現願望的真實機會 • 人可以實現願望的真實機會關鍵就在「能力」。 • 人的生活狀態由各種「運作」組成 • 性質→屬於一種「活動」與「狀態」 • 實質→為讓生活功能運作完善,以獲取相關資源機會便統稱「能力」。

  6.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三、諸能力由完善運作所須之資源、機會、與本事所構成 • 「能力」:個體部份是種本事;教育與醫療是主要構成 • 教育→個人能力得以提升 • 醫療→個人能力可以獲得保存。 • 「能力」結構部份指「機會與資源」。 • 「能力」需要: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機會、制度透明度、安全保障等工具性的體制保障。 ,

  7.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 脫貧行動理論的人性預設,沈恩的說法與馬克思之論調: • 沈恩:「社會有責任助人取得實質自由」 • 馬克思:「內在創生力」觀點指人有強烈欲望想把「潛能」變成「真正用出來的能力」之「驅力」 • 沈恩:諸能力要能完善的運作要件;要正視「人」同時受制於資源、機會與本事的被動部份(歷史、不同社會關係作用影響的結果)。 • 馬克思:「人性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不同社會關係下會有不同的人性觀。 • 如果可以轉變社會關係,改動約制/壓迫人的環境(資源/機會/本事),便意味人性能因此改變。

  8.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 從「個人」與「環境」說明了人積極主動的面貌,也指出了人受制環境的客觀事實。 • 在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各種因素牽引作用,展現人獨具的「個體性」。 • 「挑戰與回應」的模式,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要旨。

  9.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 貧窮永遠與社會同在,無論採取絕對貧窮或相對貧窮的概念,都難擺脫。 • 若依照總體收入低於國家平均收入不到一半居民的比例作為相對貧窮率來計算,富裕如美、日兩國,其貧窮比例也高居世界前一、二名。 • 社會工作者,要積極移除造成貧窮的各種因素,也要致力幫助個體建立起一套足以因應貧窮挑戰的策略。

  10.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 George與Howards的貧窮深度觀點中,貧窮由以下四者構成: • 殘存:僅考量足以維生的食物 • 維生:較殘存為多,考量的還有其他維生基本需求 • 社會維持:納入相對概念,著眼取得或維持所屬社會 階級生活方式所需之資源 • 社會參與:即擁有足夠資源參與常民風俗所認可之各式活動 • 貧窮概念論點很多,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致界說,其選擇端賴論者的立場而定。基於概念必須~ • 簡便精確 • 具備相當敏銳度 • 有助社會工作實務處遇 等三大考量

  11.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 綜合整理貧窮概念並評論如下: 一、貧窮作為一種「物質條件」的缺乏,有補充及恢復之功,但失之於預防問題的發生 • 物質條件的缺乏是指缺乏基本維生物質和低於生活標準,及多重剝奪等三個子項: • 缺乏基本維生物質:指一旦缺乏此類物質就有礙充分參與社會的東西。 • 低於生活標準:是指依基本維生所需飲食設算得出的貧窮線。 • 多重剝奪:在貧困區中的貧窮者,除孤立無援、告貸無門,還身負諸如健康不佳、教育不足、身心障礙等多層問題。 • 這種取向,可以使貧困者單純接受,恢復其貧困生活,卻無法沒有預防功能;於是提出貧窮作為「經濟地位」不利的說法

  12.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二、貧窮作為一種「經濟地位」的不利,直指貧窮背後的權力本質,但失之於忽略貧窮仍有其他社會面貌 • 政治與經濟是的一體兩面。貧窮作為一種「經濟地位」不利觀,在內容上包含:缺乏資源掌控力、不平等、社會階級三個子概念。 • 缺乏資源掌控力:關切勞工相對資本家所處的弱勢位置。 • 不平等:一般以所得不均度來表示。 • 社會階級:注意掌握生產工具、同一階級生活型態,亦重視日常語言背後所呈現的權力關係。

  13.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 勞工、婦女等貧困者在這個取向下,不僅是缺衣少食等待濟濟的案主,更是不平等權力關係下,在經濟領域、生活場域裡備受剝削的受害者。 • 但這個取向,就社會工作實務而言: • 一方面近代社會工作依附國家而取得專業地位 • 再方面社會各群體之間以及各群體之內,彼此利益分化,不利團結,使得調整既有權力結構 • 甚至退而求其次改採社會維持(social coping)的策略,顯疲軟無力。

  14.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三、貧窮作為一種「社會地位」弱勢,著眼制度未預期後果與謀求社會整合,但失之於社會工作對於發展功能以及個人結構環境雙焦點的強調 • 貧窮作為一種「社會地位」弱勢,具有缺乏公民資格、福利依賴、易受傷害性、社會排除四個子項。 • 缺乏公民資格身份:是針對新移民 • 福利依賴:指「底層階級」的貧困者所帶來的爭議性行為 • 易受傷害性:指貧困者處於風險社會中所具備的抵抗能力 • 社會排除意義意:指少數貧困區之貧困者,缺乏所得、缺乏教育、長期失業、遭受歧視等現象。

  15.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 以上社會地位弱勢的概念,使當前正視了各種邊緣人口、少數群體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下所面臨的無力感、易受社會風險侵害的特性,以及被排斥於正常社會生活型態外的各種問題。 • 這也同時讓傳統上貧窮作為物質條件缺乏的觀點得以向社會參與擴充 • 但這個取向,對貧窮在本質上不但造成還強化了貧困者無力、易受傷害,以及被主流社會排斥在外等事實。 • 社會工作要恢復、預防,還有發展的功能,必須同時掌握結構與個體雙焦點的兩項立場;而就這個取向來說,致貧原因的分析沒有能考慮個體以及個體的發展。

  16.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四、貧窮作為一種「能力」的剝奪,綜合個體與環境的解釋,相較上述完備並且有助人的全面發展 • 就上述三種說法,既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那貧窮到底是什麼? • 王篤強先生認為,貧窮大抵可區分成個人與結構兩大成因。

  17.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 個人成因部分:認為貧窮是個人自身條件所造成。表現在生理上如身體殘疾無力就業;表現在性格上如懶惰散漫缺乏動機;表現在生活習性上如酗酒濫賭;表現在能力上如缺乏理財知識及個人的自制。 • 結構成因部份:認為貧窮是個人受限環境且無力改善的結果。例如發生意外、家庭結構改變、就業機會、相關保障制度設計不良等。

  18.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 從社會工作實務來說,前述各種致貧原因,依不同個案而有不同,甚至二者兼具。王篤強先生提出貧窮作為一種能力剝奪的觀點: (一)貧窮與失業是個體與環境約制下,個人能力無法展現的結果 • 貧窮作為一種「能力」的剝奪,同時指涉個人人力資本投資與保存的不足、資源機會結構等制度性保障的不足,以及由此所帶來整體功能的破損三大方面,它們共同阻礙了人的發展。 • Spicker以英國為例,從世界經濟體系變遷開始,自工業都市興起,至技術工的失業潮;在短期間導致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快速擴張,長久後,面對龐大福利財務壓力只能改弦易轍;改以資產調查為主的社會救助緊縮措施;中高齡者不斷被排擠出勞動市場成為受助對象,社會救助無法支應越來越多的貧窮人口,致使失業與貧困問題開始惡化。

  19.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二)能力剝奪藏諸於內是自毀自棄、充滿無力,形諸於外是種種非適應性行為 • 都市出現選擇性移民,中青人口大量外出謀生,老幼被扶養人口提高,都市貧窮情形益發嚴重。 • 商業隨消費能力的下降也離開貧困區,結果,犯罪率提高催促著更多人離開、政府財源稅收減少、福利預算一刪再減、福利服務隨之精簡服務、預防性的服務措施則予以關閉。上述惡性循環造成更多家庭內諸如虐童、家暴相關犯罪家庭外諸如刑事犯罪、社會治安問題。 • 凡此種種,直接或間接使城市衰敗死亡,貧窮及其所衍生社會問題更惡化。

  20.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三)能力剝奪扼殺人的發展可能 • 過去凱因斯經濟學體系下以需求帶動供給只提供現金津貼作法,忽略了反貧窮與解決失業問題的最主目的是在提升個人回應環境挑戰的能力。 • 貧窮與失業問題的解決在策略上,要加強個體人力資本的投資與保存,也要致力去除資源和機會等結構性排斥的要件,最終目的是要為貧窮者充權加力,從而擴張他們實質自由的領域,促使他們功能完整運作,得到人性的充分發展。

  21.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四)能力剝奪觀的優越性 • 在理論與實務操作上,當前是「強制工作」過度抬高了「人力資本」,輕忽資源乃至機會結構調整的作法,而貧窮作為能力剝奪的觀點,從根本上防止了手段凌駕目的的危險。 • 另外,脫貧政策在理論上,原作為經濟或勞動政策的一環,關注工作倫理、經濟成長,及國家競爭力;「能力取向」在這個部分,對於經濟發展或促進就業最終目的,給出了是為了人的自由這項目的。 • 不可避免在「能力取向」中想取得實質自由,社會有責任助其取得實質自由這項說法只是預設。沈恩強調「參與」及透過參與保障自由的意義;即便如此,還是不能解決諸如部分底層階級或失業青年不參與、不願自由的問題。

  22.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 「能力取向」清楚列出基本與進階的基本功能運作領域,及由此而來可供具體操作量化表達的福利指標,如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指數,可作為個體、群體乃至跨國比較的基礎。 • 就以上幾點,對「能力取向」這個說法適合用來作為脫貧理論中有關貧困問題根源的解釋。 • 社會工作不僅是針對問題提出看法,更要為解決問題拿出具體有效的辦法。

  23. 第四章 脫貧行動的實務理論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掌握優勢 增強權能 脫離貧困 是「脫貧理論」的總目標。

  24.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一、增權理論的歷史脈絡: • 增權理論有其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與解放神學的根源。 • 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中,社會工作發展有關「社會改革」的歷史,可發現增強權能的想法 • 改善少數種族的剝削,倡議減少貧窮問題,主張案主與社工員彼此間相互學習的同盟關係,鼓吹案主自決重要的社會工作價值。

  25.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當代,增強權能論點的興起與民權運動、社區發展、社區組織工作、女性主義有關。 • Solomon(1976)開啟了增權理論的系統論述。Lee (2001)提出「多焦點的增權觀」 • 從特定族群所受壓迫的歷史經驗著手,分析個體、女性、文化、社會與全球化的問題。 • Rose(1990) 從社會服務的政治經濟、結構特徵如何限制個人潛能,如何限制個人取得服務論述。

  26.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二、增強權能的核心概念 • 權力、階層、無力感、批判意識是增強權能論旨中的主要核心概念。 • 權力:指的是一種接近、取得、控制資源與他人的能力。 • 階層:在社會裡,不同社會團體對社會資源的掌握權力不同,對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的控制依影響幅度而有不同的地位。 • 無力感:社會階層的分化,把某些人排斥在外;受排斥者對權力、資源,及自己的人生計劃幾乎全無控制能力,來自外在的負面評價,而使受排斥者產生之無力。 • 批判意識:增權論者主張用自我效能聯結起批判意識與有效行動,可以使充斥無力感的弱勢者改變令人無力的情況。而這就是覺察政治結構如何使個人及團體變得無權無力的一種過程。

  27.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覺察的方法有三項具體的認知策略: • 找出與自身經驗相似群體 • 不再為過去事件自我責難 • 體驗人的自由感

  28.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三、人被消權的原因 • 人之所以被消權、產生無力感 • 一方面是環境催逼結構壓迫的結果 • 再方面是社會服務體系有意、無意的產物。

  29.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一)環境結構壓迫,弱勢貧困者自我負面評價 • 人原本具有能力,但社會階層化使得有人有權有人無權 • 如男之於女、富之於貧、成人之於兒童、白種人之於黑種人、異性戀者之於同性戀者等等。 • 弱勢的貧困者在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中被歧視或有形或無形的環境裏生活,因而減少社會參與。 • 這是結構令人消權的主要原因。

  30.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二)社會服務體系有意無意助長 • 社會資源的守門人,具有制度權、資源權、專家權、位置權和諮詢權等專業,原為弱勢者發聲,卻在專業主義霸權下,視服務使用者為案主與病患的治療方式,倒成為為弱勢者消權的專業。 • 整個服務體系運作,和日常服務輸送兩方面,說明消權的過程→在整個服務體系運作上,從社會經濟變遷帶來社會意外所產生的問題家庭說明 • 這些失能的家庭,不但被他人瞧不起,更被專家當成問題來處理。他們被分別類送入特別機構處理,但這類機構不被受重視或不受社區接受或服務品質不佳。結果,服務使用者內化的結果,連自己愈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回過頭來只是加深社會問題的惡性循環。

  31.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日常服務輸送:首先,在本質上是壓迫的,主要提供集體、不重視個別化、會破壞人個體性的服務。 • 服務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讓服務使用者與其家庭分離;提供服務的工作者會把服務使用者當成有問題的人來看待。這類服務組織在耗盡服務使用者能力的同時,自身能力與專業精神也被消滅殆盡。 • 即使立意良善的服務者,在不經意處也會耗弱服務使用者力量;過度保護案主的作法也削弱了服務使用者的尊嚴;工作人員把案主非人化;這些都構成消權的可能;總稱這些作為是「善意的壓迫」。

  32.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四、增強權能的意義與目的 • 「增強權能就是社會工作者伴同支持無力回應環境挑戰的服務使用者,學習、練習動員自己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消極擺脫無能為力,積極控制有效資源,取得自我實現過程」。 • 這個界定裡,可拆解成「誰,在什麼立場上,針對誰,用什麼方法,達到什麼目的」等元素 • 以下就這幾個元素,來推演增權意旨。

  33.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誰」:從社會工作者角度發言,將社會工作者作為增強權能的發動者,是短期從權之計,因為就長期來說,我們期盼弱勢貧困者,日後無須假手社會工作者而能自我增權。 • 「在什麼立場」:傳統治療或問題取向下的案主是接受評量、等待服務的客體 • 這種專家權力主導一切的處遇方式,把案主物化,使案主能力更加衰弱。 • 增權論:採支持、陪伴的立場,讓使用者發聲界定自己的問題,然後陪伴他找出自己的能力,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34.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針對誰」:增強權能所要對的服務使用者是有力量可以為自己做決定並行動改變環境的行動者。 • 但在受負面評價、負面經驗及鉅視環境加諸的種種障礙下,而引出下面有關方法的選擇。 • 「運用什麼方法」:整體上不出學習、練習以減少負面評價,提升有效控制資源的動員方向;久而久之內化成自身能力的一部份。 • 「達到什麼目的」:自我實現再重新取回權柄是最終目的

  35.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過程目的在社會工作者與其所伴同的服務使用者間,彼此互蒙其利、相互滋養。 • 最重要→讓案主發現自己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社工是幫助其解決問題的因果行動者,讓服務使用者覺得權力結構雖複雜但仍有自己施力影響並有作為空間的人物。

  36.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五、增強權能的原則與策略 • 在方向上可區分成個人與社會兩大方向 • 分析權力議題,標明權力匱乏之處,克服負面評價,取回權力。 • 倡議增強權能:必須發展出正向自我效能、批判社會政治不義知識能力,以及培養實踐集體目標所需資源和韜略等三項重要能力。

  37.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另外,對於增強權能也有其他主張 • 「建立工作者與服務使用者的關係、滿足立即性的需求」 • 「注重教育、發展技巧以及自助精神」 • 「獲得資源、接近系統」 • 「社會行、政治改變」 的技巧。

  38.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為了以上能力得以發展,進一步論說個人、人際、制度與政治三個面向上需注意。 • 個人面向上:社會工作者要幫助服務使用者找出無力感來源,用優勢觀點以積極正向態度,重新自我定位。 • 人際面向上:社會工作者使用個案、家庭、團體、社區相關知識,協助使用者克服壓迫,具體技巧有-指認無力感、組織擁有共同礙障者、使團結和自助相互增強。 • 制度與政治面向上:社會工作者要協助服務使用者擁有知識與技巧。

  39.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增權也可以從「使能」、「聯結」、「轉化」、「點燃」等項著手: • 使能:社工員運用資訊或接觸,讓服務使用者能有效運用自身資源。 • 聯結:則預設通過和別人接觸,強化自身優勢,透過集體行動追求自己好處。 • 轉化:利用額外的資源,助自己在運用前述東西前一臂之力。 • 點燃:則指即使身處壓迫、身處關係不好體系中,仍能被點燃;即對助人工作提供一臂之力。

  40.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從專業組織弱化服務使用者展開立論,指出要避免這種危險,可以透過「脈絡化」、「增強權能」、「集體性」三種方法。 • 「脈絡化」技巧主旨是,承認案主在結構上是種社會性的存在工作者必需讓服務使用者定義自己。 • 「增權」必須是一種對話分享的過程;主張服務使用者才是社會的核心。在對話過程中,針對脈絡經驗做外在化及從事批判性的質疑是重要的部份。 • 「集體性」技巧,則是把具有共同受壓迫經驗的人聚合在一起;共同外化、彼此分享。

  41.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 經過上述原則與策略增強權能後,服務使用者可以因此具有知識及技巧,並做完備的決策。 • 但仍有許多概念有待澄清;如對人能力的假定,便受基因工程學的挑戰 • 增強權能其問題分析批判火力強大。 • 總之,從自由主義關懷個體免於拘束,並進而可以自我實現的基本精神來說,增強權能理論的說法,是值得肯定的。

  42. 第二節 優勢觀點 • 優勢觀點與增強權能二者相當近似;如二者同受後現化代論影響,關心無力感、結構壓迫、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行動實踐。 • 二者皆主張弱勢者有能力參與助人過程,案主與社工員之間必須保持平等關係。皆採用生態系統論作為評量方式。 • 在行動策略上,優勢觀點與增權理論的處遇都著眼過去受壓迫的歷史如何。影響個體與集體功能的正常運作。 • 優勢觀點與增強權能在技巧上有些許不同,如增強權能使用「意識提升」策略,而優勢觀點主張「說故事」與「重說故事」技巧。

  43. 第二節 優勢觀點 • 二者皆把能力當優勢,而優勢即特別針對專業消權作為的反動,希望讓服務使用者重新回到社會工作處遇核心的目標是一致的。 • 增權理論提供主要的思考框架,而優勢觀點著力於操作。於是他將從「增強為體、優勢為用」的立場,說明增權取向下優勢觀點的背景發展、核心概念、意義、預設、原則、方法及批評和回應等內容。

  44. 第二節 優勢觀點 一、優勢觀點的出現與發展 • 優勢觀點的出現是對社會工作實務中,以案主問題為工作核心的病理學取向的反撲,它強調要關心案主的優勢與可能性。 • 優勢觀點主要應用於青年、愛滋婦女、身心障礙者、性虐倖存者等人口群身上。

  45. 第二節 優勢觀點 • 優勢觀點主張社會工作者要從探索、揭示、界定案主所有可能取得優勢與資源的前提下,與案主發展出互惠、合作、彼此分享權力、關心可能性的專業關係。 • 這種關係的生成不能只靠個人,必須透過人際之間互助,才能在彼此相互豊潤脈絡中、在伙伴關係底下,共同找出、保全、維持共同體中所珍視的東西。 • 優勢觀點的發展,和復原力概念相聯繫,並傾向以建構論觀點看待案主的敘事。也因而衍生出「復原力模式」和「焦點解決式心理療法」。

  46. 第二節 優勢觀點 二、優勢觀點的核心概念 • 優勢觀點的核心概念有 • 「增強權能」 • 「成員身分」 • 「從內在得到治癒並重獲新生」 • 「合力」 • 「對話與同心合作」 • 「停止不相信」 等六項。

  47. 第二節 優勢觀點 • 增強權能:從人自身發現自己原有的力量 • 成員身分:看重每個人都有資格被尊敬、看重,承擔來自於作為人類一分子責任。 • 從內在得到治癒並重獲新生:透過成員身分的取得,以一種對復原、關懷彼此的社群、維持自主性及使用幽默能力,具有正向期待的概念 • 合力:變遷和復原的可能性在於個體要信靠內外在諸能力的作用。 • 對話與同心合作:「對話」意味被所屬社群成員所同理、認同與接受,要完成對話,就必須和個人內在的力量,或和引領社群過好日子的力量「同心合作」。 • 停止不相信:就是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目標無論值不值得,都要相信案主有能力達成他的目標;這也是充分尊重案主的精神展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