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 国殇 》

《 国殇 》. 屈原. 【 教学目标 】 1. 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 重点难点 】 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一、介绍屈原及 《楚辞》、《九歌》.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 屈原 (约公元前 339 年~约公元前 278 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体”创始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laird
Download Presentation

《 国殇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殇》 屈原

  2. 【教学目标】 •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 【重点难点】 • 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 一、介绍屈原及 《楚辞》、《九歌》

  4.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

  5.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体”创始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体”创始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6. 屈原起初颇受楚怀王信任,但怀王听信谗言,怒疏屈原,流放汉北。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屈原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同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屈原起初颇受楚怀王信任,但怀王听信谗言,怒疏屈原,流放汉北。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屈原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同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

  7. 楚辞 “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歌中大量使用“兮”字。“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在屈原以前就有大量楚地歌谣在民间流传,而屈原的出现将楚辞的发展推向高潮。楚辞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8. 楚辞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前人篡辑的基础上辑录了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后人的模仿之作为一书,书名即题作《楚辞》。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9. 九歌 《九歌》本是远古时的乐曲名称,《离骚》、《天问》中都曾提到过它。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每一篇都祭祀一位神灵,共十一篇。

  10. 二、关于《国殇》

  11. (一)背景简介 战国时期,七雄并列。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

  12. (一)背景简介 《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13. 题解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14. 题解 此诗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慷慨悲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

  15. 题解 “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16. 三、诗歌解析

  17. 原文: 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土争先。 译文: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 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多如云, 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

  18. 赏析: 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开头这一句对奠定全诗悲壮气氛。

  19. 赏析: 接下来,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旌蔽日兮敌若云”这一句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也反衬出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矢交坠兮土争先”写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

  20. 原文: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译文: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 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阿,战马被羁绊, 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 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21. 赏析: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

  22. 拓展: 结合《吊古战场文》引导学生对照诗句“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3. 原文: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译文: 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24. 赏析: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部分,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25. 原文: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26. 赏析: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27. 拓展: (1)思考“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2)思考“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

  28. 四、艺术特色 (一)通过战场景象的描绘。 (二)“兮”字句式的运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