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14 Views
第 七 章 会计账簿. 本章内容. 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账簿登记的规则和错账更正; 对账、结账; 账簿的更换和保管。. 第一节 会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账簿的意义 1 、概念 会计账簿 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 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 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它是由许多具有专门格式的账页组成的。 ——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 2 、设置会计账簿的重要性. ( 1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取得全面、系统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 会计凭证记录的信息是零散的,是反映某一笔业务的信息。不能反映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交易或事项 )
E N D
第七章 会计账簿 本章内容 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账簿登记的规则和错账更正; 对账、结账; 账簿的更换和保管。
第一节 会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 一、会计账簿的意义 • 1、概念 • 会计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它是由许多具有专门格式的账页组成的。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
2、设置会计账簿的重要性 • (1)设置和登记账簿是取得全面、系统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会计凭证记录的信息是零散的,是反映某一笔业务的信息。不能反映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交易或事项) (2)账簿是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加强经济管理,分析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依据。 (3)账簿所记载的会计资料,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二、账簿的种类 序时账簿 分类账簿 按用途分 备查账 订本式 会计账簿 按外形分 活页式 卡片式 三栏式 按账页格式分 多栏式 数量金额栏式
按用途分类 按业务发生顺序连续登记的流水账 普通日记账 特种日记账 现金日记账 银行存款日记账 序时账 分类账 备查账 账簿按 用途分类 总分类账 明细分类账 • 如:“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 。 • 备查账簿不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与其他账户之间不存在严密的依存关系。
按外观样式分类 订本式——总账、现金日记账、 银行存款日记账 活页式——明细分类账 卡片式 账簿外 观分类 卡片箱
会计账簿的组成内容 扉 页填写“账簿使用登记表”或“账户目录”等内容 封 面(含封底) 起保护账页的作用 账 页 格式不一,用以记录具体经济业务内容 账 簿 第二节 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 一、会计账簿的设计原则和构成要素 • (一)设置账簿的基本原则 • 全面系统原则 • 科学适用原则 • (二)账簿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 一、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 • (二)账簿的基本内容 账簿扉页
第二节 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 一、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 • (二)账簿的基本内容 账簿构成的核心—— 账页格式
账页中登记的基本内容 • 账户的名称,包括总账科目、明细科目; • 登账日期栏; • 凭证种类、号数栏; • 摘要栏; • 金额栏; • 总页次和分户页次。
二、日记账的设计与登记方法 • (一)特种日记账——现金日记账 格式:收入(借)、付出(贷)、结存(余)三栏式 登记依据:现金收款、付款凭证、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登记人员:出纳人员 登记要求:逐日逐笔登记,日清月结
现金日记账登记示例 将会计凭证中的内容登记到会计账簿的过程叫“过账”。过账的内容包括:①时间;②凭证编号;③摘要;④对方科目;⑤金额。
二、日记账的设计与登记方法 • (二)特种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 格式:借、贷、余三栏式; • 登记方法:逐日逐笔登记。 登记人员:出纳人员
三、分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 (一)总分类账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 格式:借、贷、余三栏式; • 登记方法: • 逐笔登记——根据专用记账凭证逐笔登记。 • 汇总登记——对专用记账凭证进行汇总后,根据汇总的数字登记。
第二节 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 一、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 • (二)账簿的基本内容
三、分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 (二)明细分类账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三栏式明细分类账(同总分类账格式) 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 多栏式明细分类账 明细分类账格式
【例】2006年3月11日,公司接到开户银行通知,上年向星光公司赊销商品的货款8万元已经收到。【例】2006年3月11日,公司接到开户银行通知,上年向星光公司赊销商品的货款8万元已经收到。
银行存款 2006 3 1 月初余额 借 866000000 3 11 收16 收回货款 8000000 874000000 借 应收账款 2006 √ 月初余额 3 1 借 18000000 3 11 收16 收回货款 借 8000000 10000000 应收账款 星光公司 2006 3 1 月初余额 借 15000000 收回货款 3 11 收 16 借 8000000 7000000 2006 月初余额 3 1 借 866000000 3 11 收16 收回货款 8000000 874000000 借
(四)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关系 总分类账 统驭、控制 明细分类账 补充、说明 提供总括核算资料 提供详细核算资料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之间的平行登记 • 所谓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又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的各有关明细账户。 • 平行登记的要点:四个同 • ——同时期、同依据、同方向、同金额
第三节 账簿登记规则和错账的更正 • 一、会计账簿的登记规则 • 1、登记依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 • 2、书写要求——蓝色或黑色墨水钢笔书写,特殊情况下 可以使用红色墨水。文字数字按要求书写。 • 3、跳行、跳页的处理、余额结转的方法等按要求。 • 4、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按规定的方法更正错账。
① ∨ ╳ 记账凭证 经 济 业 务 日记账 记录 记账 总 账 明细账 二、更正错账的方法 • (一)错账的基本类型(记账凭证与账簿登记环节) (1)记账凭证正确但登记账簿发生错误
② ╳ ╳ 记账凭证 经 济 业 务 ■记账凭证上会计科目用错 ■记账凭证上金额写多 ■记账凭证上金额写少 日记账 记录 记账 总 账 明细账 (2)记账凭证错误引发账簿登记错误
1、划线更正法 • 适用范围: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中的数字或文字错误,属于过账笔误和计算错误。
划线更正法的更正步骤 • 划线 更正 盖章 在账簿上划线、更正……
划线更正法举例 • 【例】记账员张能在根据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登记“原材料”总分类账时,误将应记入“贷方”栏的金额158932.66元误记为159 832.66元: 张能 15893266 张能 7516734
2、红字更正法 记账凭证有误,已经登账,账簿记录也有误 借方或贷方科目有错 记账 凭证 错误 借贷方方向记错 借方或贷方金额有错
2、红字更正法举例1 • 【例1】5月31日,会计师刘中检查出一笔“5月9日销售商品68 000元但货款暂未收到”的经济交易,编制如下分录,并登记入账。 此业务不考虑增值税 原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 68000 贷:库存商品 68000
转 帐 凭 证转字第__号 年 月 日 附 件__张 1 2006 5 9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记帐 符号 摘 要 总 帐 科 目 明细科目 十万千百十元角分 十万千百十元角分 销售商品,货款未收 √ 6 8 0 0 0 0 0 应付账款 6 8 0 0 0 0 0 √ 库存商品 ¥ 6 8 0 0 0 0 0 合 计 ¥ 6 8 0 0 0 0 0 会计主管:柳峰 记帐: 李丹 制证:吴芬
2、红字更正法举例 • 步骤: • (1)先红字冲销错误凭证 • (2)再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 • (3)根据上两张凭证登记账簿
2、红字更正法举例 应付账款 库存商品 68 000 68 000 68 000 68 000
2、红字更正法举例 应收账款 主营业务收入 68 000 68 000
补充——红字更正法在会计分录中的表示 • 红字冲销分录: • 借:应付账款 68000 • 贷:库存商品 68000 • 编制正确分录: • 借:应收账款 68000 •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000
2、红字更正法举例2 • 【例】5月31日,会计师刘中检查出一笔“5月18日领用原材料2 000元用于生产A产品”的经济交易,已被编制成“借记‘生产成本’账户20 000元、贷记‘原材料’账户20 000元”的转账凭证,并已入账。
2、红字更正法举例2 生产成本 20 000 18 000 红字冲销分录格式: 借:应付账款 68000 贷:库存商品 68000 原材料 20 000 18 000
3、补充登记法 • 适用于更正记账凭证上金额写少而引发的错账。 科目不错,金额少记
【例】5月31日,会计师刘中检查出一笔“5月26日领用原材料40 000元用于生产A产品”的经济交易,已被编制成“借记‘生产成本’账户4 000元、贷记‘原材料’账户4 000元”的转账凭证,并已入账。
生产成本 4 000 36 000 原材料 4 000 36 000
知识点:错账更正法总结 记账凭证正确,账簿错误——划线更正 错账 更正 科目错误或金额多记 ——红字更正 记账凭证错误 账簿错误 科目正确金额少记 ——补充登记
第四节 结账与对账 • 一、对账 • 为了保证账户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账簿记录所进行的核对工作。 账证核对 账账核对 账实核对
(一)账证核对 一般是记账人员记账时直接核对 总账与记账凭证核对 明细账与记账凭证及 所附的原始凭证核对 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与 收款凭证、付款凭证核对
(二)账账核对 总账自身的核对 总账与明细账核对 总账(现金、银行 存款)与日记账核对
(二)账账核对 总账自身核对方法 ——编制试算平衡表 所有总账科目 试算平衡表2006年5 月10日 核对 核对 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