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35 Views
《 生活与哲学 》 课例分析研究与教学建议 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曾建辉. 一、哲学课 , 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望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 …… 这些变化,弥足珍贵。但是,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的内容 “ 胖 ” 了、教学环节 “ 碎 ” 了、能力训练 “ 浮 ” 了、教学的形式 “ 花 ” 了、导致政治教学也有 “ 虚化 ” 了的不良后果。. 1. 教学漫无边际而无 “ 标 ” 度。
E N D
《生活与哲学》课例分析研究与教学建议 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曾建辉
回望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这些变化,弥足珍贵。但是,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导致政治教学也有“虚化”了的不良后果。回望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这些变化,弥足珍贵。但是,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导致政治教学也有“虚化”了的不良后果。
1.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 2.答案丰富多彩而无“准”度。 3.偏重形式讲授而无“厚”度 4.言语随意平淡而无“深”度
课例分析:听别人的课例,想自己的教学。 • 1、探究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设计得 • 更为合理点? • 课例片段:《世界的物质性》 问题探究:物质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吗? • 点评: • (1)探究的问题要适宜学生探究。一些前人已证明、历史性的结论约定俗成的东西不需要再由学生探究。 • (2)探究学习活动的展开,必须讲求实际效益,尤其注重问题探究活动展开的效益。
( 3)在探究学习实际中,我们又常常会发现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进行探究: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本无法真正理解的问题,或者根本不具备条件而无法实际操作的问题,或者一些根本无需探究学生就能明白的问题。但最终的结果,不是探究结论的虚假就是探究过程的虚假。将虚假的结论或者过程与学生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联系起来考虑,我们就轻易发现此种探究学习只能是低效益的,甚至是无效益的。这样的探究学习就是一种愚蠢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浪费生命的学习。
2、活动课:如何创造活而有效的课堂? • 课例片段:“我是谁”、“我最喜欢的水果” • 点评: • (1)为了活动而活动,形式化的活动。 • 具体表现在:
教师的不当提问是造成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听高二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教师提问很多,但多问浅显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提问很多但学生多未能作答;提问很多但缺乏思考性,如“是不是”“有谁知道”等。这些提问引发不出课堂互动。老师是有了新课程理念并实施了,但未能达到效果。教师的不当提问是造成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听高二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教师提问很多,但多问浅显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提问很多但学生多未能作答;提问很多但缺乏思考性,如“是不是”“有谁知道”等。这些提问引发不出课堂互动。老师是有了新课程理念并实施了,但未能达到效果。
形式化的互动不仅存在于课堂提问,也会出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作主题的形式化,主题比较简单,无需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课堂讨论只是浪费教学时间的走过场而已。如在听《自立人生少年 》一课时,老师的提问“小曦的东西自己拿,小李的东西却让大人拿,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请你说一说。”二是学生合作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背后只是“作”而不“合“,只“说”而不“听”,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三是教师指导的形式化,一旦学生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有的教师要倒背双手,鹤立鸡群,要么是这一组插一句,那一组插一句,看似很忙。
频繁的小组讨论,表面上轰轰烈烈。有的教师频繁组织小组讨论,一堂课十几次,每次三几分钟,每次讨论问题都简单,如在听《财政的作用》一课时,老师布置的讨论问题是“什么是财政?”“财政分配的结果如何?”。有的教师则刚提出问题马上要求学生展开讨论,不给学生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独立思考时间,当问题提得简单时,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就一阵阵翁翁声,学生各说各的;当问题太难时,只有个别学生唱独角,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拿出来讨论的,甚至于有人把专家解读的话题也拿出讨论。频繁的小组讨论,表面上轰轰烈烈。有的教师频繁组织小组讨论,一堂课十几次,每次三几分钟,每次讨论问题都简单,如在听《财政的作用》一课时,老师布置的讨论问题是“什么是财政?”“财政分配的结果如何?”。有的教师则刚提出问题马上要求学生展开讨论,不给学生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独立思考时间,当问题提得简单时,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就一阵阵翁翁声,学生各说各的;当问题太难时,只有个别学生唱独角,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拿出来讨论的,甚至于有人把专家解读的话题也拿出讨论。
点评: • (2)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 (3)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学生思维顺序,捕捉错误混乱的信息,帮助纠偏。
3、新授课:我们可以考虑的更全面点? 课例片段: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乌鸦喝水》的故事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 点评: • (1)、引用的材料前后不自相矛盾。 • (2)、容许学生质疑。
4、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4、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 课例片段:我喜欢的水果 • 课例片段: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 学生阅读教材 • 填空 • (1)、矛盾是------ (2)、矛盾的同一性是-----, 矛盾的斗争性是----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训练及讲评:05、06年的高考试题 • 堂上练习:(5个题目,3个单选,1题简答,1题辨析)
点评: • 1、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激活经验,丰富经验 • 2、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越紧奏,学生发展的空间就越小。 • 3、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学习。 • 4、学生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发展,还包括对事物认识的发展。
5、教材拓展处理:准确解读教材课标 • 课例片段:《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 1、和平问题 • 2、发展问题 •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和平的物质基础。 • 课例片段:<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 从唯物论、辩证法不同角度展开“创新” • 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等展开 • 点评: • 1、理科基础怎样考?4个模块7个单选题目。是否需要拓展? • 1、授课以课标为准。 • 2、不能随意拓展教材内容。
6、创设情景:真实呈现 • 课例片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苹果的故事、 • 点评: • 1、问题情景包括旧知识点的,不是知识点的直接呈现,变成情景重现。 • 2、如何避免互动的形式化 • (1)注重提问技巧,创设问题情景。为了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营造的问题情景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从而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 (2)选取适宜的问题形式。教师的提问应该能帮助学生“温故”与“知新”,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既能面向优生提高,又能照故差生保底。
(3)贯穿启发引导,促进有效合作。针对上述课例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对诊下药。先是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在教师提出问题或主题后,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才能深入,才能有心灵的交融。其次合作中的启发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最后,合作后的总结归纳,对于学生没有理解明白的,不能达成共识的,教师应进一步加以解释,点明主题,同时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纳。(3)贯穿启发引导,促进有效合作。针对上述课例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对诊下药。先是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在教师提出问题或主题后,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才能深入,才能有心灵的交融。其次合作中的启发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最后,合作后的总结归纳,对于学生没有理解明白的,不能达成共识的,教师应进一步加以解释,点明主题,同时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纳。 • 教学互动应该是追求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而非“秀”一场,或轰轰烈烈;应该是在互动中碰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学习的生命力,而非“冷观其变”或“放任自流”。
二、哲学教学的几点基本要求 1、“三基”教学-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基本规范 2、教学方式--多样性。 3、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4、课堂调控的艺术。 5、教材拓展处理的度。 6、活动、互动、探究要适度。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 • 以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为例。 • (1)从平均分看:重视基础知识 • (2)从题目的难度看:重视基础知识 • (3)从高考改革的趋势来看: • 2007年广东高考政治哲学模块共考了9题,单选6题,多选2题,论述1题,总分值35分,占总卷23.3%。具体分析如下: • 22.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 解析:考查考生对联系的多样性的理解,体现生活化。考查哲学模块考点44。
23.“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23.“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 解析:结合书本名言,考查考生对量变作用的认识,考查哲学模块考点49。
2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2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 解析:考查哲学模块考点30。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理解。试题体现自然科学的发展。
25.“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25.“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 解析:考查考生对矛盾的认识,考查哲学模块考点50。有一定难度的,材料信息表面上看,很多学生会选B,但是材料的哲学含义在于说明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即C“相反相成”,可见答案B是不完整的。此题设计得非常巧妙。
26.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26.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 解析:结合名言,考查考生对矛盾特殊性认识的理解,考查哲学模块考点51。
40、论述题:(17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 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
标准答案: •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 (2)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 •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立意:考察考生运用一切从世纪初发,实事求是,矛盾的客观性,实践与认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立意:考察考生运用一切从世纪初发,实事求是,矛盾的客观性,实践与认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 题号 平均分 5-6分 7-8分 9-10分 11-12分 最高分 • 40题 10.1分 6% 15.5% 57% 16% 17
答题存在问题: • (1)乱用原理,大包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确的价值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事物具有导向作用;真理的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只有原理而缺乏分析论述。 • (2)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3)遗漏原理:遗漏矛盾客观性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 (4分)尤其是矛盾的观点,承认矛盾,分析矛盾。
(二)、哲学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 据调查,学生中善于听的、善于想的、善于做的、善于讲的、善于综合的各占20%。老师空讲的有效率不足20%,动真转换7-13分钟,小学生7-8分钟,中学生8-9分钟,成人8-13分钟,所以讲练结合。 • 各要素方法的有机组合,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老师空讲的有效率不足20%。 • 小学生7-8分钟,中学生8-9分钟,成人8-13分钟,所以讲练结合。 • 动正转换7-13分钟,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 1、教学策略 • 2、学习方式 • 3、灵活的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 • 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 它包括如何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如何运用各种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确定师生的行为程序等。 • 它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
2、学习方式 • 接受性学习 • 自主学习 • 探究学习 • 合作学习 •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的问题,都受时间、空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3、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的原因 •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4、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的要求 • 我们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认为对所有的知识的掌握都必须由学生亲自经过探究才能完成 • 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 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性学习)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
三、《生活与哲学》的教学特色 • 1、《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体现哲学之亲 • 2、《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突显人文之魅 • 3、《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擅用归纳之法 • 4、《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展示思辩之美 • 5、《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要增添课堂之色
1、《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体现哲学之亲 •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 文本知识生活化 •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 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它现实生活的根基。回归生活世界,一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三部曲”:依靠生活,开发教材;紧贴生活,活用教材;再现生活,拓展教材。这便是“通过生活而教”的应有之义。
课程生活化,就是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修筑学习“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之间有一个“斜坡”,使学习由难变易,学生能由现象深入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顺利走进文本,去解读文本。如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内容,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铺路搭桥。先问学生;“你们都会骑自行车吗?”学生回答:“会骑。” 再问学生:“你们是先在家里掌握了骑车技术再去练习骑车,还是在骑车中才摸索和掌握骑车技术的?”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文本知识“生活化”,抽象原理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就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降低学习难度,促进知识内化。 文本知识生活化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就需要教师在推进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营造充满困惑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巨大诱惑力的学习场景中,引领学生或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信息的搜寻、筛选、提炼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途径;或以问题为引子,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争辩、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走出误区,澄清认识;这样,就能使体验、质疑、反思、交流、合作等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就能化死记硬背为体验感悟,化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化独自苦思为合作交流,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2、《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突显人文之魅 • 人文之美,即教学语言具有民主性、情感性和教育性 • 人文之美,可引用历史深厚的典故和诗词歌赋
哲学课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德育课,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人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对人文精神不够重视,高中哲学课被过分“知识化”,其人文功能和作用被削弱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的落和价值观的空虚为代价的,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苍白,主体行为方式失范,结果是学生知行不一的畸形发展。哲学课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德育课,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人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对人文精神不够重视,高中哲学课被过分“知识化”,其人文功能和作用被削弱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的落和价值观的空虚为代价的,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苍白,主体行为方式失范,结果是学生知行不一的畸形发展。 • 人文精神的主旨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主要包括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和实践准则等方面。一言以蔽之,人文精神就是尊重并关爱人的生命价值因而,新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就一定要成为凸显人文关怀,渗透着爱心与真情,洋溢着开放与民主,跳跃着生活与创新的生命经历;就一定要成为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超越生命的绿洲,成为促进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发展的生命课堂。 人文之美,即教学语言具有民主性、情感性和教育性
人文之美,引用历史深厚的典故和诗词歌赋 • 导入“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李白《日出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教师先朗诵这一首诗,在让学生感悟诗词美的同时,设计如下问题:草,不因繁茂而感谢春风;树,不因凋零而怨恨秋天。为什么?四季循环,究竟是谁在驱使,是否存在超自然的神在主宰?本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中来,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 在学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时,可以用《吴兴杂诗》(清·阮元)“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导入新课。
在学习“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可以用《杨柳枝词》(唐·刘禹锡)——“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导入新课。在学习“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可以用《杨柳枝词》(唐·刘禹锡)——“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导入新课。 • 在学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我列举了这样的事例,南北朝诗人王籍在他的五言诗《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 • 用“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选一)》),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用“日月随天旋,疾驰与天谋。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宋·王安石《即事三首(选一)》),理解“规律是客观的”。用“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宋·胨与义《襄邑道中》),理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用“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理解“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用“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理解“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 用“宁骑踏雪驴,莫骤追风马。霜蹄失御勒,多是快意者”(宋·方岳《送胡献叔守邵阳》),理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用“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清·顾嗣协《杂兴》),理解“矛盾具有特殊性”。 • 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清代道光年间陕甘总督,一等昭勇候杨遇春游卧佛寺写下了一首咏卧佛诗:“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这首诗语带机锋,寓意深刻,讽刺了爱国情感的麻木和淡漠。在学习“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时,为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引用上述两首诗,使学生受到诗中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的感染,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自信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只有自信才能走向成功,才会取得创新成就。无数事实表明,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并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因为没有自信,在行动之前就自己将自己打败了。自信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只有自信才能走向成功,才会取得创新成就。无数事实表明,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并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因为没有自信,在行动之前就自己将自己打败了。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盐,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雪压竹枝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明太祖朱元璋《雪竹》)这两首诗都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激情。在教学“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 这首诗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机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在通往胜利和成功的征途中,难免出现各种干扰,遇到困难挫折。 因此,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不怕失败,不畏艰险,敢与逆境抗争的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展示思辩之美 • 哲学的思辨 • 思维与思辨 • 重视探究过程
哲学的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内容、问题和活动,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典型的事例导入教学,让哲学观点在学生自我探究过程中质疑、判断、比较、选择、思考,最终达到自我理解与生成,展示哲学学习过程的的思辩之美。哲学的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内容、问题和活动,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典型的事例导入教学,让哲学观点在学生自我探究过程中质疑、判断、比较、选择、思考,最终达到自我理解与生成,展示哲学学习过程的的思辩之美。
思维是一个人能力和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方法和思考习惯。思辨是高级思维活动,它要求在较广的思维空间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等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生活与哲学》教材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这类探究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富于辨析的特点,实际上是“情境+问题+观点”型在辩证思维方面的深化,它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全面认识。思维是一个人能力和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方法和思考习惯。思辨是高级思维活动,它要求在较广的思维空间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等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生活与哲学》教材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这类探究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富于辨析的特点,实际上是“情境+问题+观点”型在辩证思维方面的深化,它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全面认识。
恩格斯曾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虽然经费充足,但它“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恩格斯曾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虽然经费充足,但它“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 • 在以高考成绩还是作为主要参考标准的背景下,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也成为了使学生变为“傻瓜”的凶手。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诘问知识、不批评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