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常见疾病分析与防治指导

常见疾病分析与防治指导. 大连慈铭体检. 超重或肥胖. 1 、概念 :体重超重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宣布肥胖为一种疾病。 体重指数=体重( KG ) / 身高 2 ( M ) 2 , 18〈 正常< 24 ; 24≤ 超重< 28 ;肥胖≥ 28 。. 2 、危害: 1 )寿命缩短:男性肥胖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 1.5 倍,女性是 1.47 倍。 2 )危害心理健康:影响美观、生活不便,会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la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常见疾病分析与防治指导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常见疾病分析与防治指导 大连慈铭体检

  2. 超重或肥胖 • 1、概念:体重超重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宣布肥胖为一种疾病。 • 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2(M)2,18〈正常<24;24≤超重<28;肥胖≥28。

  3. 2、危害: 1)寿命缩短:男性肥胖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 倍,女性是1.47倍。 2)危害心理健康:影响美观、生活不便,会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3)诱发疾病: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胆结石和癌症、内分泌、代谢紊乱的重要危险因素。也可以引起关节痛、浮肿、活动耐力降低等。 此外,肥胖还易使皮肤脆性增加,易发生皮炎、摩擦伤、并容易合并化脓性或真菌感染。

  4. 3、原因(发病危险因素): A、遗传因素:家族史。 B、不良生活方式:偏爱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睡前或夜间用餐,体力活动少等。 C、年龄因素:男性中年以后,女性绝经期后生理功能减退,代谢减低,体力活动减少,而饮食摄入量未相应减少,造成摄入量超过消耗量而致肥胖。 D、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及心理障碍,可引起食欲亢进,导致肥胖。 E、其他因素:药物、疾病等引起。

  5. 4、症状与表现: A、男性肥胖多表现为“苹果型”肥胖,即内脏型或向心型肥胖脂肪沉积在腹部、臀部和背部;女性肥胖多表现为“梨型”肥胖,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大腿。 B、中度以上肥胖者可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嗜睡等症状。重度肥胖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浮肿、发绀、阵发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 C、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痛风者可出现相应症状。

  6. 5、防治: A、非药物治疗 (1)认识肥胖症的危害;认识到单纯性肥胖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认识治疗肥胖症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改变生活方式,矫正饮食、行为习惯。 (2)控制摄入量,低脂、低热量、低嘌呤、低盐饮食,戒烟限酒。 (3)运动治疗,增加体力活动,加强锻炼。 必要时请接受慈铭关于饮食、运动专题讲座和学习慈铭饮食、运动指导方案。 B、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等 C、药物治疗,一般不提倡。

  7. 血脂紊乱 • 1、概述: • 血脂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 外源性是指由食物摄取的脂类经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的; • 内源性是指由肝、脂肪细胞以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液的,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增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 异常。

  8. 2、高脂血症分为四类: A、高胆固醇血症:血清胆固醇(TC)水平增高; B、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 C、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水平均增高; D、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减低。

  9. 4、危害: • 高脂血症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性的、进行性的、全身性的。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 •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磷脂等脂类物质在大中动脉内膜沉积,使血管内膜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稍稍隆起的淡黄色斑纹或小块。这种病理改变可逐渐向血管壁深层扩张、沉积,使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损坏,并产生营养障碍,而引起病灶处坏死、变性、出血、破溃,并形成内容如小米样的脂质,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及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10. 对于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长期研究证明,高脂蛋白血症,特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因素。对于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长期研究证明,高脂蛋白血症,特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 高血脂与心血管疾病:由于高血脂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猝死等。 • 高血脂与脑血管病:高血脂引起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出现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合并有高血压病时,血压突然升高,可导致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

  11. 高血脂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胆固醇血症(TC)尤其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糖尿病并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高血脂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胆固醇血症(TC)尤其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糖尿病并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 高血脂与脂肪肝:脂肪肝常合并血脂增高,高血脂、肥胖是形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12. 5、病因及患病危险因素: ⑴、高血脂家族史者; ⑵、肥胖者; ⑶、中老年人; ⑷、长期高热量饮食者; ⑸、绝经后的妇女; ⑹、长期吸烟、酗酒者; ⑺、习惯静坐,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易紧张者; ⑻、患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

  13. 6、血脂异常的防治: • 非药物治疗:包括膳食、运动、减肥和心理、行为矫正等生活方式的调节,这是高脂血症的治疗基础。 • 少吃或避免:饱和脂肪酸类:家畜肉类(尤其是肥肉)、动物油脂、奶油糕点、棕榈油等。胆固醇类:有蛋黄、蛋类制品、动物内脏、鱼子、蛇鱼类,应少吃或避免。总脂肪类:肉类(尤其是肥肉)、动物油脂、植物油。 • 加强运动,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或保健品能够取代运动的持久作用。

  14. 推荐降脂食物: A、黑芝麻 含有亚油酸和卵磷脂,亚油酸可结合血中胆固醇,卵磷脂可促进甘油三酯在肝内的生物转换和物质代谢,并维持胆汁和胆固醇的溶解度。 B、山楂 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及脂质在器管的沉积,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C、大豆 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可增加胆固醇从粪便中排出,大豆中含有皂甙的物质,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D、生姜 含有一种树油脂,可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生姜还有姜辣素,有很强的抗自由基作用。 E、大蒜 大蒜中至少有6种有效成分可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 F、洋葱 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和含硫氨基酸,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G、茶 茶叶中含大量维生素C,茶碱及其它营养成份,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H、海鱼 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血脂的功效。 I、脱脂牛奶 含有一种因子,可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奶中含钙丰富,可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J、燕麦 含有亚油酸、B族维生素、卵磷脂,具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K、其它 如萝卜、甲鱼、蘑菇、玉米、木耳、蜜橘、海带、蜂蜜、芹菜等都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15. 药物治疗: A、单纯高胆固醇血症可选用:胆酸螯合剂如消胆安;他汀类如舒降之、普拉固等。 B、高甘油三脂血症可选用:非诺贝特(立平脂),吉非罗齐(诺衡)。 C、混合型可选用:阿西莫司 • 降脂药大多有副作用,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一旦发现肝、肾功能受损,应立即停药。

  16. 脂肪肝 • 1、概述:正常的肝脏脂类含量约为肝湿重的3%-5%,当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以上时称为脂肪肝。 • 2、危害:当肝脂肪含量超过35%时,可出现肝内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肝功能出现异常。

  17. 3、病因或发病危险因素: A、嗜酒:长期嗜酒者脂肪肝发病率约为57.7% B、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 C、肥胖:大约半数的肥胖者存在肝脂肪变性,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达60%-90% D、糖尿病:2型糖尿病脂肪肝发病率约为50% E、慢性丙型肝炎 F、药物及毒物引起及急、慢性肝损害的人; G、长期应用类胆固醇激素、营养不良。

  18. 4、症状与表现:脂肪肝的症状与肝脏内脂肪的浸润程度明显相关。轻度脂肪肝可无任何症状,中度和重度脂肪肝,特别是病程长者,症状明显。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部有压迫胀满感,脂肪肝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者较多见,可出现较明显的右上腹部疼痛和不适。约50%的脂肪肝患者(多为酒精性脂肪肝),可有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如末梢神经炎、口角炎等;约75%的脂肪肝患者可有肝肿大、转氨酶轻度增高,4、症状与表现:脂肪肝的症状与肝脏内脂肪的浸润程度明显相关。轻度脂肪肝可无任何症状,中度和重度脂肪肝,特别是病程长者,症状明显。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部有压迫胀满感,脂肪肝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者较多见,可出现较明显的右上腹部疼痛和不适。约50%的脂肪肝患者(多为酒精性脂肪肝),可有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如末梢神经炎、口角炎等;约75%的脂肪肝患者可有肝肿大、转氨酶轻度增高, • 5、脂肪肝的防治:必要时可服护肝去脂药或保肝中药等。

  19. 高血压 • 1、诊断标准:1999年10月中国高血压联盟推荐新高血压诊断标准,未服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高血压。以非同日多次(二次或以上)复测平均值为依据,偶然一次不能诊断高血压,可能与未充分休息、环境不安静或心情紧张等临时因素有关,必须去专科确诊是否患有高血压病。

  20. 2、危害: 1)高血压与心脏病: A、长期血压升高,加重左心室的负担逐渐肥大、扩张,心肌增厚,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导致心力衰竭。 B、冠心病: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 2)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卒中,即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等。 3)高血压与肾病: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肾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硬化、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4)高血压与其它血管疾病:可引起主动脉夹层、破裂,眼底动脉硬化引起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失明等。

  21. 国外报道,60%以上的冠心病病人,80%以上的脑梗塞病人,9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都合并高血压病。以上病人侥幸不死,也会留下偏瘫的后遗症,给病人带来了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国外报道,60%以上的冠心病病人,80%以上的脑梗塞病人,9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都合并高血压病。以上病人侥幸不死,也会留下偏瘫的后遗症,给病人带来了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22. 3、病因或发病危险因素: A、体重超重或肥胖:体重超重和体重增加过快,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尤其内脏型肥胖,同时也是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B、饮酒:长期饮白酒达50ml/日以上,也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少量饮红葡萄酒可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C、长期高盐、低钾、低镁、低动物蛋白质饮食;膳食钠盐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 D、长期精神紧张或超负荷工作,也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23. 4、高血压的防治: A、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学会自我保健知识; B、定期监测:35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要检查一次血压,以利早期发现血压增高。 C、预防超重和肥胖,保持理想体重,其中饮食(低盐、高钾、高钙、高动物蛋白质饮食如奶类、动物制品、鱼类、菜果类)、运动疗法(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非常重要),运动降压效果最直接; D、讲究精神卫生; E、不吸烟;

  24. F、药物治疗原则 • 血压降到正常血压水平(130/85mmHg)或理想血压水平(120/80mmHg); • 保护靶器官: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脑、肾血管疾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 24小时平稳降压:选择全天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不良反应小,副作用少,服用方便,不影响血脂、血糖代谢,能减少或逆转心、脑、肾及动脉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药物。 • 降压药物有6种: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血管紧张剂Ⅱ受体阻滞剂,а受体阻滞剂。 • 以上药物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25. 糖尿病 • 1、定义:糖尿病是由遗传疾病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用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不能控制血糖,造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形成长期血糖升高为特征,导致严重急、慢性脏器并发症的代谢疾病。

  26. 2、诊断标准: • A、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 B、空腹血糖(FPG)≥7.0mmol/L(非同日两次空腹血糖); • C、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11.1mmol/L。

  27. 3、分类: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3、分类: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 •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 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或伴有胰岛素抵抗,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85%。 • 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为继发性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

  28. 4、病因: • 有糖尿病家族史:95%的2型糖尿病有家族遗传性。 •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总热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 • 人口老龄化。 • 糖耐量减低。 • 其它: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妊娠妇女和宫内营养不良低体重的人群,都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29. 危害: 5、急性并发症: • 糖尿病急性酮症酸中毒; • 糖尿病非酮性高渗综合征; • 据调查,糖尿病病人合并冠心病比没有糖尿病的人高3倍,脑卒中4-10倍,高血压高1倍,因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高17倍,并发视网膜炎而致失明的高25倍,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感染坏疽而截肢的高20倍。以上并发症,是糖尿病人致残率、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30. 6、慢性并发症: • 糖尿病眼病,如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人老年性白内障等; • 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 a、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如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b、糖尿病肾病,如蛋白尿、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如末梢神经炎; •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变,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如脑血栓、脑梗塞等; • 糖尿病足; •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如下肢血管血栓形成。

  31. 7、治疗原则: • 早期治疗:关注高危人群,发现糖耐量减低和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人。 • 长期治疗:需终身防治,尤其非药物治疗。防止病情反复和恶化。 • 综合治疗:包括五项内容: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

  32. 8、治疗方案个体化: • A、非药物治疗: a饮食疗法:   合理控制总热量,维持标准体重;   碳水化合物的控制要合理;   减少脂肪摄入;   蛋白质摄入量宜接近正常人;   适量的无机盐及维生素;   合理安排进餐次数。 b运动疗法:要求运动适量、运动规律、长期坚持。 • B、药物治疗: a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b胰岛素治疗。

  33. 颈椎病 • 1、定义:    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骨质增生,从而刺激、压迫颈部脊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而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包括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变直、软组织钙化、退行性改变等。临床可分为五种类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 2、危险因素: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长期坐姿不正、伏案等。

  34. 3、临床表现: • A、神经根型:此型最多见,约占50-60%。由于骨质增生压迫颈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疼痛、慢性上肢肌肉萎缩、肌无力等。 • B、椎动脉型:因为椎动脉受刺激,压迫、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痛、头晕等脑血管痉挛症状。尤其是当头颈倾向健侧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改变头颈姿势时,使症状可缓解。 • C、脊髓型:约占10-15%,主要因颈椎管狭窄,压迫脊髓所致。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行走困难、动作僵硬等。 • D、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变的刺激,通过脊髓反射或脑-脊髓反射出现交感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偏头痛、头晕,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后部胀痛、瞳孔扩大或缩小、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如: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 • E、混合型:有上述两种类型以上的临床表现。

  35. 4、颈椎病的防治: • A、避免慢性颈椎劳损,经常活动头颈部或经常做颈部保健操。 • B、生活中注意颈部正确姿势,不做强度过大的动作,不做剧烈的扭转。睡眠时枕头高低要适中,过高过低都不适宜。 • C、注意保护颈部,免受风寒,不从事有损颈部的活动,避免外伤,参加有益于颈部的活动,如倒行、侧行等。 • E、避免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F、非手术治疗:颈椎牵引、理疗、针灸、按摩、颈部保健操、药物治疗(如镇痛药:布洛芬、消炎痛,血管扩张药:西比灵、尼莫地平)等。 • G、手术治疗:主要适应于脊髓型颈椎病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36. 甲状腺疾患 • 甲状腺肿大不排除与青春发育期、碘缺乏等有关,但应去医院复查,同时建议查T3、T4、甲状腺彩超等。 • 甲状腺腺瘤为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下的女性。因其有引起甲亢(发生率约20%)和恶变(发生率约10%)的可能,故应早期手术切除。 • 甲状腺肿物建议进一步行甲状腺彩超、T3、T4等检查。 • 甲状腺结节建议进一步行甲状腺彩超、T3、T4等检查。

  37. 眼科疾病 • 1、白内障: • 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近年来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在全身老化,晶体代谢功能减退基础上加上多种因素形成的晶体疾患。研究证明,遗传、紫外线、全身疾患、营养状况等因素与白内障形成有关。建议:成熟期或近成熟期行手术治疗。 • 2、慢性结膜炎:在微生物、粉尘、烟雾、强光、异物、睡眠不足、饮酒、长时间操作电脑,都可引起本病,一般不影响视力,请注意用眼卫生,症状明显可局部治疗。 • 3、眼底动脉硬化:建议进一步检查治疗。

  38.  胆囊疾患 • 胆囊息肉可以是胆囊良性肿物、炎症性息肉或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壁所致的胆固醇性息肉,其中直径大于1.0cm的息肉建议手术治疗,直径0.7—1.0cm或速度增长较快者,必要时进一步查CT,密切观察。直径小于0.5cm者请半年复查B超一次。 • 胆囊结石预防建议:A预防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B饮食控制,少吃动物内脏、鱼籽、蛋黄等高胆固醇膳食,增加膳食中纤维素含量;C控制体重;D纠正久坐少动的生活习惯。治疗:无并发症的胆结石,可根据个体情况选择:A利胆排石综合治疗;B药物溶石;C体外碎石;D内窥镜取石;E腹腔镜手术;F外科胆囊切除术等治疗。

  39. 肾结石 • 形成原因:正常人尿液中的一些物质,因各种原因造成沉淀后,潴留于肾内,并持续生长,便可形成结石。肾结石可分为含钙肾结石、尿酸结石、感染性结石等。含钙肾结石以草酸钙和磷酸钙为主,占全部尿结石的80%――84%。其他罕见结石,如长期用药引起的结石,服用磺胺类药物最易形成结晶的是磺胺嘧啶。 • 预防建议:预防肾结石的发生:A 消除尿路梗阻因素;B 彻底治疗尿路感染;C 增加运动,长期卧床者应常翻身;D养成饮水习惯,保持每天尿量不少于2000-2500ml;E 注意饮食,少吃高草酸食物。

  40. 治疗建议:A 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每天尿量在2500ml以上,增加运动量,改变体位,促进结石自然排出;B如已知结石成份,应根据结石成份来调节饮食,酸化或碱化尿液。如尿酸结石者应禁食动物内脏,同时碱化尿液,磷酸盐结石则不宜素食,同时应酸化尿液;C定期复查,必要时做排石治疗。

  41. 血流变异常 • 全血粘度是指血清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血液粘度可受理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酸碱度、血浆渗透压及血管因素等。 • 血液粘度还与血液灌流量有关,所以全血粘度可分高切变和低切变两种粘度。高切变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变形能力低血液粘度就高;低切变能力则反映红细胞的聚集能力,红细胞相互聚集血液粘度就升高。

  42. 全血粘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全血粘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 升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肝硬化、肺气肿、肺心病、甲减、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等。 • 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脑出血等。

  43. 高尿酸血症 • 尿酸是嘌呤代谢终末产物,人体内嘌呤代谢过程中,有关酶调控异常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 • 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源性,是从富含嘌呤的饮食中分解而来,约占人体尿酸的20%。二是内源性,是由体内嘌呤生物合成形成的,约占人体尿酸的80%。对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当血中尿酸高于420umol/L时定为高尿酸血症。

  44. 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表现: • 1、痛风:当高尿酸血症伴有尿酸性结石和尿酸盐结晶并沉积于关节所致反应性关节炎时称为痛风。约10-20%的高尿酸血症可发生痛风。 • 2、尿酸性尿路结石。 • 3、肾损害。 • 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现代疾病或代谢综合征的八个危险因素之一。即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液粘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

  45. 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 1、禁食用高嘌呤膳食,如动物脑、心、肾、肝,鹅肉,鲭鱼,沙丁鱼,鱼子,海参,干贝,海米,黄豆等。 • 2、调整饮食,控制体重。 • 3、增加尿酸排泄,每日饮水2000ml以上。 • 4、戒酒。 • 5、避免过劳、紧张、着凉等,减少尿酸盐结晶的诱发因素。 • 6、若患有痛风病,请专科治疗。

  46. 骨密度减低 • 人骨中的骨量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骨质疏松症是骨矿物质( 钙、磷等 )和骨基质( 骨胶原、蛋白质、无机盐等 ) 等比例的降低 , 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 ,使骨强度骨密度降低,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即可骨折的一种疾病。 • 预防建议:A 每日摄入0.8~1克钙可使骨密度正常,但要在补充钙6~9个月后方有这种效果。B 我国的膳食习惯中钙经常不足,应多饮用牛奶,最好是脱脂奶来补充钙和蛋白质;也可多吃些豆腐,豆浆及海产品。C 补钙的同时应注意晒太阳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每日5000~10000国际单位)。多食用蔬菜水果可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D一定要加强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能促进钙的吸收;若营养充足而活动不足仍不能防治本病。

  47. 乙肝五项

  48. 常见女性专科疾病--乳腺增生 • 1、病因:好发于25-50岁,性情急躁,易怒,或性格内向的女性 ,­乳痛症(小叶增生)多见于性功能旺盛期女性,主要是卵巢内分泌失调时,雌激素分泌过多而保护乳腺的孕酮减少,雌激素反复刺激乳腺小叶,致其过度增生变硬呈结节状。 • 2、症状:突出的症状是乳房胀痛、肿块、流液。部分人群与月经周期有关,有的月经前疼痛加重,有的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

  49. 3、自查:对于普通女性,乳腺的自我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月应该找一个时间平躺或坐下来,用4个手指并拢,平着抚摸自己的乳房,感觉一下有没有哪个部位有异物感,如果摸起来不太平坦,这个位置就可能是长结节的位置。检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乳房的外上方,因为这个部位腺体最多,有45%的乳腺增生会发生在这里。除了外上方较常见外,内上方、内下方、外下方和乳晕处也可以出现增生,必要时可进一步做远红外线乳腺扫描、乳腺彩超检查和钼靶照相等检查;本病病程长,发展缓慢。乳腺癌与本病有可能同时存在,所以每隔半年应复查一次。3、自查:对于普通女性,乳腺的自我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月应该找一个时间平躺或坐下来,用4个手指并拢,平着抚摸自己的乳房,感觉一下有没有哪个部位有异物感,如果摸起来不太平坦,这个位置就可能是长结节的位置。检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乳房的外上方,因为这个部位腺体最多,有45%的乳腺增生会发生在这里。除了外上方较常见外,内上方、内下方、外下方和乳晕处也可以出现增生,必要时可进一步做远红外线乳腺扫描、乳腺彩超检查和钼靶照相等检查;本病病程长,发展缓慢。乳腺癌与本病有可能同时存在,所以每隔半年应复查一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