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26 Views
领导力与创新. 文 魁. 主要内容. 创新是领导力的 核心要素 创新领导 领导创新 建设创新型组织 发现潜在利益是创新的 出发点 潜在利益 创新思维 潜在利益的发现 把握创新规律是实现创新的 根本 创新过程 组织创新 把握创新规律 意志和毅力是创新力的 内在动力 创新阻力 创新乐趣 享受创新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领导 什么是领导?领导的职责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领导的必备素质 领导创新 创新的分类 领导方式的创新 建设创新型组织.
E N D
领导力与创新 文 魁
主要内容 • 创新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领导 领导创新 建设创新型组织 • 发现潜在利益是创新的出发点 潜在利益 创新思维 潜在利益的发现 • 把握创新规律是实现创新的根本 创新过程 组织创新 把握创新规律 • 意志和毅力是创新力的内在动力 创新阻力 创新乐趣 享受创新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 创新领导 什么是领导?领导的职责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领导的必备素质 • 领导创新 创新的分类 领导方式的创新 • 建设创新型组织
领导的职责与创新 • 真正意义上的领导,不是任命的职务,也不是选举的结果,而是担当使命的责任。 • 领导的职责主要是实现其供职的组织的宗旨和既定目标,因此就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冲破陈规旧例的束缚和阻碍。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更新、创造和改变,从事创新活动。 • 领导职务有高有低、创新也有大有小,但不创新,难以履职,难以担当使命。可以说,领导的重要职责就是创新。
创新:引入新组合 • 创,就是开始、初次,从无到有; • 创新,从词义看,意为弃旧图新,一般含有更新、创造、改变的含义。 • 把创新理论化的当首推创新的理论大师熊彼特。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 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流转。他认为,经济本身一定存在着某种破坏均衡又恢复均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创新”活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
①引入某种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 ②引用某种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新的市场; ④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⑤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 新工作,或原有工作的新改进 ; 引入新工作方法和尝试新管理模式; 创造新需求; 掌控工作的各种新资源 ; 任何领域的组织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超越
创新的分类 • 创新的范围;小到家庭、企业、单位、组织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创新;中可以是社区的创新、城市的创新、民族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创新;大可以表现为人类的创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创新,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正在兴起的低碳文明; • 创新的种类;原始创新、延续创新、诱发创新等; • 创新的主体:个人承担的创新、团队承担的创新、政府承担的创新。 • 创新的类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
建设创新型组织 • 一个社会经济组织,一旦形成以创新功能为核心的竞争力,这个组织就成为创新型组织。 • 创新型组织是创新领导与领导创新有机结合的产物。有创新领导,同时有一个创新团队。 • 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较强,能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 • 形成崇尚创新的共识,从而创造出一种创新文化; • 能把组织成员培育成自觉从事创新活动的组织公民,创新成为组织行为。
发现潜在利益是创新的出发点 • 潜在利益,是指存在于事物内部,被表象所掩盖,不容易被发现、被发觉的利益。 • 潜在利益,不是主观空想的利益,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实现的可能性,只要经过创新活动就可能成为现实的一种利益。 • 潜在利益,一般很难被大多数人直接发现和认识,往往是在转化为现实利益后,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共同认可。
发现潜在利益的禀赋 • 能够发现潜在利益“可能性”的人,只是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很多人对现实不满,牢骚满腹,却提不出任何改进方案,不能预见必然的发展趋势,就在于不能洞察潜在利益。 •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成功依靠直觉,以一种远见、洞察和判断能力去拨开迷雾,只有具备这种禀赋的人才能完成创新。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发现潜在利益的禀赋。
思维方式的关键作用 •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精神活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源于思维。思维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先思而后行,是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 • 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的,而且,正是创新的思维方式才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 • 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认知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也出现了惯性思维,或叫做思维定势。定势思维,可以减少人们思维上的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节约时间,快速判断,及时决策;但也会演变为教条主义、墨守陈规和顽固僵化,有时定势思维甚至可以导致不假思索而做出判断、盲目决策;思维惰性不能不说是人类总体进化中的某种退化。
自觉克服思维异化 • 所谓思维异化,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惰性,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认识方法,演变为脱离实际,背离初衷,甚至远离目标的一种思维定势。 • 思维异化,客观上已经是反客为主、本末倒置,而主观上却全然不知、自以为是。思维异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 通过“回到出发点”,找到真谛、发现本质,恢复人类原本的创新思维。
交叉思维催生创新 • 美第其效应 • “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激发最有效的结果。” • 从偶得到自觉:跨界、混搭、交叉、互涉 • 培养不同思维方式
潜在利益是如何发现的? • 两个基本前提: 潜在利益的出现 创新主体的存在 • 研究潜在利益的出现,必须兼顾“利”与“益”两个方面; 生产供给的“利” 消费需求的“益” • 消费需求的潜在利益:①消费需求规模的增长;②消费需求质量的提高;③消费需求更加丰富;④消费需求更加实惠;⑤消费需求结构更加科学⑥消费环境更加舒适;⑦生活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和谐;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 生产供给的潜在利益:①经济规模的扩张;②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③经济范围的延展;④经济结构的优化;⑤经济质量的提升;⑥经济成本的降低;⑦经济组织效率的改进;⑧经济效益(利润)的增长。 • 可能孕育着潜在利益的因素: 1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 2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新发现、新认知、新理念 3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现有格局的影响 4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受到的威胁 5资源短缺的困境与废旧物资的累赘 6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 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品质: 1不懈的追求 2清醒的头脑 3敏感的认知 4科学的预见 5求异的心智 。
把握创新规律是实现创新的根本 创新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形成创新“第一行动集团”,即预见到潜在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可以得到这种潜在利益的决策者。他们之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是创新主体。 第二步,为了进行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创新方案一定要周全可行。如果还没有可行的现成方案,那就等待制度方面的新发明。 第三步,在有了若干可供选择的制度创新方案之后,“第一行动集团”按照最大利益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 第四步,形成“第二行动集团”,即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利益的单位。它能促使“第一行动集团”制度创新方案得以实现。 第五步,“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
三级水平的制度创新 组织创新:关键在于 谁来充当创新主体。 • 由个人担当“第一行动集团”; • 由合作团体担当“第一行动集团”; • 由政府担当“第一一行动集团”。 创新究竟在哪一级水平上组织,是根据预期纯收益的大小来决定的。即对制度创新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进行比较,在哪一级上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或大得更多,制度创新就会在哪一级进行。 在三级水平的制度创新中,政府担任“第一行动集团”具有明显的优势,
把握创新规律 • 制度创新与制度均衡 制度创新是一个破坏均衡的过程;制度均衡,是指无论怎样改变现有制度,都不会带来追加利益的状态。只有出现获取潜在利益的新机会,才有制度创新的可能。 • 潜在利益与现实利益 潜在利益是未来的、可能的利益;而创新活动面对的是现实利益。 • 创新时延与创新迟延 现实因素导致的创新延迟;先创造条件和环境,再进行创新 •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 生产创新的地位; 消费需要的创新要求
意志和毅力是创新力的内在动力 创新阻力: • 传统习俗的阻力 • 陈旧观念的阻力 • 体制机制的阻力 • 路径依赖的阻力 • 惯性惰性的阻力 • 求稳怕乱的阻力 • 既得利益的阻力 • 认识不统一阻力 • 受众不信任阻力 • 政策不配套阻力 • 环境不适应阻力
创新者创新的真正回报 创新乐趣:“经济人”与“享乐主义”难以解释。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存在着创造和施展个人能力、智慧的乐趣,存在着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常常是精力耗尽时,才停止新的工作,求得成功不是为了其成果,而在于成功本身。 创新的回报:不是名、不是利,而是战胜、是成功。为了创新成功,甚至可以让出名,牺牲利,他们追求的恰恰就是创新本身的乐趣。
享受创新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 熊彼特认为,社会环境对于新事物总是抵制抗拒的,按照陈规旧例比创新容易的多,创新的成功依靠直觉,以一种远见、洞察和判断能力去拨开迷雾,只有具备这种禀赋的人才能完成创新,这种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就是引进“新组合”。 • 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和企业家相同的内涵和禀赋,有探索和征服的追求和毅力。领导干部不从事创新活动,就失去了领导的资格; • 创新和创新的成功,会带来无尽的乐趣。领导干部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谢 谢 ! 2010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