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61 Views
第九章. 红细胞酶型. 第一节 概述. 红细胞酶型是红细胞多态性同工酶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同工酶是指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的一类酶。 红细胞酶对底物具有高度专一催化作用,受遗传基因所控制。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 一、同工酶分类 :. 1.复基因座同工酶 由位于不同基因座基因编码的同工酶。这类同工酶各亚基的一级结构差异很大。 2. 复等位基因同工酶 由单基因座上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多个等位基因编码的同工酶。各等位基因编码的肽键一级结构不同,具有个体差异,成为个人识别的基础。
E N D
第九章 红细胞酶型
第一节概述 • 红细胞酶型是红细胞多态性同工酶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同工酶是指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的一类酶。 • 红细胞酶对底物具有高度专一催化作用,受遗传基因所控制。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
一、同工酶分类: 1.复基因座同工酶 由位于不同基因座基因编码的同工酶。这类同工酶各亚基的一级结构差异很大。 2.复等位基因同工酶 由单基因座上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多个等位基因编码的同工酶。各等位基因编码的肽键一级结构不同,具有个体差异,成为个人识别的基础。 3.等位基因同工酶由单基因座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编码的同工酶
二、红细胞酶型的分型 原理: 根据酶蛋白分子的大小和所携带负电荷量的不同,通过电泳使之分离,并利用酶的催化活性,作用于底物,使之显带,根据电泳谱型进行判型。 显谱方法: ①荧光染色法;②电子转移染料染色法;③酶偶联染色法;④化学测定染色法。
第二节红细胞酸性磷酸酶(EAP) 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是一组在酸性条件下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酶类。
一、生物化学特性 酸性磷酸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 根据分布不同,可将人体内ACP分为3大类: 红细胞ACP(EAP); 细胞分泌的ACP 组织细胞溶酶体中的ACP。
二、遗传多态性 EAP由一组单基因座复等位基因所控制。 基因定位于人体第2号染色体短臂2区5带。 1963年Hopkinson等用淀粉凝胶电泳法测出了5种表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三、群体遗传学调查结果 在已调查的人群中,EAPb频率均高于EAPa。EAP基因频率的分布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四、EAP型的分型方法 淀粉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 显谱方法:以4-甲基伞形酮磷酸盐为底物。4-甲基伞形酮磷酸无荧光,在EAP催化下可分解为4-甲基伞形酮和磷酸,4-甲基伞形酮具有荧光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荧光。 以谱带的迁移率及谱带的数目为依据外,还要根据谱带的相对强度来决定型别。
第三节酯酶D 酯酶D(EsD)是一组能够水解羧酸酯键的酶,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酯酶A、B、C的电泳谱型在所有个体都一样,不具多态性,只有酯酶D具有多态性。
Hopkinson(1973)用淀粉凝胶电泳从红细胞解离液中发现酯酶D的遗传多态性。基因定位于人体第13号染色体长臂上。Hopkinson(1973)用淀粉凝胶电泳从红细胞解离液中发现酯酶D的遗传多态性。基因定位于人体第13号染色体长臂上。 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型 反应原理:4-甲基伞形酮醋酸盐在EsD的催化下可分解为4-甲基伞光形酮和羧酸阴离子,4-甲基伞形酮具有荧光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荧光。
第四节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磷酸葡糖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PGM)是一组主要作用于糖原代谢的酶类,广泛地存在于哺乳类动物各种组织中。 磷酸葡糖变位酶能够可逆地催化葡糖-1-磷酸和葡糖-6-磷酸的相互转化,将储存的糖原转变后进入糖分解代谢,是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酶
1972年Ishimoto等将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技术应用于PGM1同工酶的研究,发现PGM1亚型1972年Ishimoto等将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技术应用于PGM1同工酶的研究,发现PGM1亚型 PGM1亚型有4个共显性等位基因PGM1*1+、PGM1*1-、PGM1*2+、PGM1*2-。 编码10种亚型,1+、1+1-、1-、2+、2+2-、2-2+、2+1+、2+1-、2-1+和2-1-。 显谱原理:PGM1在G-1,6-2P存在下催化G-1-P转化成G-6-P。G-6-PD可使G-6-P氧化,同时使NADP还原为NADPH。NADPH在PMS存在下,使MTT还原为深蓝色不溶性的甲月替而显示酶谱带。
第五节乙二醛酶Ⅰ 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GLO Ⅰ)是一种以谷胱甘肽作为辅酶,将甲基乙二醛转化为乳酸的酶。 乙二醛酶Ⅰ和乙二醛酶II(GLO II)构成了乙二醛酶系统,他们共同参与了是甲基乙二醛(methyglyoxal)转化为乳酸的反应。
1975年Kompf等用淀粉凝胶电泳结合特异性的酶谱显色法发现GLO Ⅰ遗传多态性 3种常见表型1、2-1、2,由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上的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GLO Ⅰ*1及GLO Ⅰ*2所控制。 常用的方法是琼脂糖淀粉混合凝胶电泳法 GLO Ⅰ除可在血痕(6~8周)中检出外,还可在精液(斑)及毛根中检出。
显谱方法 ① GSH能抑制碘与凝胶内的淀粉作用,胶面上无GLO Ⅰ存在的部位由于GSH的抑制作用,不显色。有GLO Ⅰ存在的部位,GSH被催化,与甲基乙二醛结合生成了S-乳酰谷胱甘肽,不能抑制碘与淀粉的反应,生成蓝色。 ② 在胶面上无GLO Ⅰ存在的地方,GSH可使二氯酚靛酚(2.6-dichlorophenol indophenol,DCIP)还原为DICPH,后者将MTT还原成甲月替,使背景呈现蓝紫色;有GLO Ⅰ存在的地方,因GSH被转化,上述反应不能进行,因此GLO Ⅰ谱带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