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646 Views
第 四 课 第 四课 时.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科 技 改 变 生 活. 通讯工具(电话)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话在家庭的日益普及,有关人士预测,今后的电话机将向八个方面发展。 微型化: 如日前世界上有的电话机仅重四克、大小像火柴盒,且性能齐全。今后更小的的电话可塞在耳朵里,通过使用者口腔、耳朵的骨头和软件组织拾取声波,不会产生反馈噪音。还有的电话可像衣服样穿在身上。 多功能化: 除了具有免提、重拨、贮号、计时算帐等功能外,还可以用电话进行多功能遥控,如德国西门子公司推出的一种遥控系统,能在离家后通过电话遥控家用电器。
E N D
第 四 课 第 四课 时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通讯工具(电话)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话在家庭的日益普及,有关人士预测,今后的电话机将向八个方面发展。 微型化:如日前世界上有的电话机仅重四克、大小像火柴盒,且性能齐全。今后更小的的电话可塞在耳朵里,通过使用者口腔、耳朵的骨头和软件组织拾取声波,不会产生反馈噪音。还有的电话可像衣服样穿在身上。 多功能化:除了具有免提、重拨、贮号、计时算帐等功能外,还可以用电话进行多功能遥控,如德国西门子公司推出的一种遥控系统,能在离家后通过电话遥控家用电器。 声控化:这种不拨号的声控电话机是语音识别技发展的结果,只要对着发话器逐字报出电话号码,电话交换机就能在语音识别系统的控制下找到所需电话。 录音化:主人外出时,自动接电话,可把对方留言录下来,并自动关机。
复印化:除通话外,还可根据需要,把文件和图表存入电话机中,三分钟内,对方电话机便可接收到复印出的文件和图表,这将在商业、科研及新闻出版界大受欢迎。聋哑人打电话也将如愿以偿。复印化:除通话外,还可根据需要,把文件和图表存入电话机中,三分钟内,对方电话机便可接收到复印出的文件和图表,这将在商业、科研及新闻出版界大受欢迎。聋哑人打电话也将如愿以偿。 智能化:可用柔和的声音报告“先生你的电话”,如果你不愿听,按动某个键,电话即会婉言回绝。 翻译化:自动翻译电话机,使不同语言的人可以直接相互通话。 可视化:打电话的双方通过屏幕可看到彼此,犹如面对面对话。在一些特别的场合,如在03年非典时期,可视电话可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家庭生活三大件的变化 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 新世纪的三大件:房子、汽车、教育(或保险)
实践证明,科技发展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科技发展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的重要性)
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三次产业革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 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开创了大机器工业时代,从而全面开创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业文明。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开创了大机器工业时代,从而全面开创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业文明。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从化工、电力和内燃机等工程技术的突破开始,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现代化的大生产普遍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从化工、电力和内燃机等工程技术的突破开始,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现代化的大生产普遍发展。 1866年西门子发明自激直流发电机 1876年贝尔研制成功电话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社会生产和消费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速度加快,成百上千万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社会生产和消费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速度加快,成百上千万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现代化的信息中心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表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科技的重要性)
小 结 • 科技的地位与作用说明: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袁隆平是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位科学家之一,他提出水稻杂交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新突破,至03年,杂交水稻累计增产5000多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袁隆平是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位科学家之一,他提出水稻杂交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新突破,至03年,杂交水稻累计增产5000多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袁隆平的材料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重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科教兴国 向科学进军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一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家科技计划。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 “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的 成 绩 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7年12月11日,《诺贝尔科学之夜》,为观众呈现的一场科学盛宴。宗旨是:展示中国科技成就,了解世界科技最前沿。汇总近些年来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其中包括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青藏铁路、生命大爆发理论、人类基因组、超级杂交水稻等重大科研成就,2007年12月11日,《诺贝尔科学之夜》,为观众呈现的一场科学盛宴。宗旨是:展示中国科技成就,了解世界科技最前沿。汇总近些年来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其中包括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青藏铁路、生命大爆发理论、人类基因组、超级杂交水稻等重大科研成就,
中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重要科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如“神舟”五号、六号、七号,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百亿次计算机等。中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重要科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如“神舟”五号、六号、七号,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百亿次计算机等。 了解了上述资料之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是我国的科技成绩
在冶金技术装备领域,我们与美、日等国相差至少10--15年;在冶金技术装备领域,我们与美、日等国相差至少10--15年;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领域,我们与美、英、法等国相差12年以上; 在飞机制造领域,我们与美、英、法等国相差近15年; 在汽车工业核心技术领域,我们与美、日、德相差至少10年以上;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时间差
从整体上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科技不足之处一) 从整体上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科技不足之处一)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时间差 计算机是现代工业生产控制和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技术是芯片制造技术,但我们刚刚起步,与美、日两国相差至少10年; 机器是“工业母机”。然而在精密机床及大型加工中心制造技术,我们与日、德相差约15年。 材料说明了什么?
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不小,但产品技术含量低,单位产出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是发达国家的4至6倍;半数以上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开发;科技与经济脱节,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只有6%至8%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已经超过50%。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不小,但产品技术含量低,单位产出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是发达国家的4至6倍;半数以上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开发;科技与经济脱节,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只有6%至8%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已经超过50%。 从以上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科技与经济脱节,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科技不足之处二)
科技国情: 中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重要科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从整体上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思 考 中国的发展能够离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吗?为什么? (1) 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中有关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第一种观点是片面的,第二种观点正确。 • 因为:A、我们国家要在日趋激烈的国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B、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 C、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1993年11月,美国创建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以优先发展高科技,政府积极协调,加强军民两用,注重成果转化等为特点的科技政策,并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3年11月,美国创建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以优先发展高科技,政府积极协调,加强军民两用,注重成果转化等为特点的科技政策,并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的各国高科技人才达50多万名,至今仍以每年1万多名的速度递增。目前,美国从事高级科研的工程学博士后中66%是外国人。苏联解体后,美国把挖掘苏联科学家作为一项战略计划,专门制定了接待与安置办法,与欧洲国家展开争夺。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 科技,挖掘科技人才。 启发:我国必须大力发 展科技事业,发展教育 育事业,培养人才。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从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来看,1960~1975年间教育经费的增长,法国为3倍,联邦德国为6倍,日本为10倍,结果是教育经费增长与经济增长成正比。教育经费增长快的国家也是战后经济发展快的国家。从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来看,1960~1975年间教育经费的增长,法国为3倍,联邦德国为6倍,日本为10倍,结果是教育经费增长与经济增长成正比。教育经费增长快的国家也是战后经济发展快的国家。 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国家文盲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表明,1958年,世界文盲率为27.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557美元;发达国家文盲率为2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324美元。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 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实质—— 当今世界,国与国竞争 科学技术的竞争 关键—— 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归根到底—— 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育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设(中心)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设(中心)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一个13亿多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呢?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 材料一:2004年中部地区城镇人口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四种学历的人的人均月收入分别是:400元、670元、1460元、2780元。 • 材料二:2003年,广东4名打工女深感没有文化谋生艰难,回到家乡小学重新读书,成为学习尤为勤奋的“大学生” 教育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人口+教育=丰富的资源 人口 -教育=沉重的压力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硬道理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经济发展 依靠 科技进步 依靠 人才培养 依靠 教育创新
(1)、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党中央、国务院在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所谓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所谓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原因? (1)基本国情:初级阶段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教育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 (2)国际竞争: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社会、综合国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总之,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如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P62 该制药厂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重视科技创新,一味依赖国外技术。 警示: 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DVD生产和出口国,但在DVD的57项关键技术中,我国自己掌握的仅有9项。我国的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所得的利润仅1美元。这种现象被人戏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DVD生产和出口国,但在DVD的57项关键技术中,我国自己掌握的仅有9项。我国的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所得的利润仅1美元。这种现象被人戏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材料二:新科是我国最早生产VCD产品的厂家之一,利用合作伙伴的国际影响和市场逐步占领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在争得市场和知名度后,新科开始不断研发新产品,以“科技领先”为经营理念, 形成了两项支柱产业并率先制定EVD产品的国际行业标准,在欧美各国获得多项产品专利,抢占了市场主动权,增大了竞争的砝码。 1、新科集团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
3、如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4) 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5)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如何对待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能力? 1、青少年应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创新意识; 2、敢于质疑,大胆挑战权威,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练习: ⑴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⑵针对当前的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什么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⑶要推进科教兴国,我们必须怎么做?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课堂训练 • 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世纪初只有5%----10%,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升到50%,进入21世纪的今天已经高达60%----70%。上述材料说明:( ) • A、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 • B、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 C、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
课堂训练 •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归根到底是( ) • A、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素质的较量 • B、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发展前景的较量 • C、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合实练 材料一: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的2%—20%上升到90年代的70%—80%。目前在世界品牌价值前20名排行榜中,属于计算机、电子、软件等高科技领域的品牌约占一半。美国生产率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IT)的迅猛发展。 材料二:党中央、国务院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国家名义对为国家科学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的奖励。 材料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加速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对公民创新教育的研究。欧盟强调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以图抢占科技“制高点”;日本正在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计划;加拿大、印度、韩国……“创新”成了这些国家最热门的话题和最现实的行动。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思 考 2)材料二表明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战略?请你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 4)面对“创新”这一国际潮流,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明 确: 1、材料一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 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表明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 文化素质不高;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键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国 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关键因素,成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 动力。
明 确: 3,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势在必行。(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