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25 Views
对网络依赖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上海市第四中学 杨彦平 E-mail : yangyp_321@163.com. 成瘾与网络成瘾者的界定. “ 成瘾 ” ( addiction )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依赖,类似的成瘾标准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如饮食障碍、赌博成瘾、计算机成瘾、电子游戏成瘾及某些技术的过度使用。. 网络成瘾.
E N D
对网络依赖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上海市第四中学 杨彦平 E-mail:yangyp_321@163.com
成瘾与网络成瘾者的界定 • “成瘾”(addiction)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依赖,类似的成瘾标准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如饮食障碍、赌博成瘾、计算机成瘾、电子游戏成瘾及某些技术的过度使用。
网络成瘾 • 网络成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这些网络成瘾者与赌成瘾者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工作表现变差、婚姻不和谐甚至离异。I.Goldberg首先提出将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
网络成瘾的类型 • 著名网络研究心理学家Young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IAD分为五种类型:①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一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②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ship Addiction)-过于迷恋在线人际关系,③上网冲动(Net Compulsions)-过于关注在线购物、交易及赌博,④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一冲动地浏览网页及搜索过多的数据或资料,⑤计算机成瘾(Computer Addiction)-过于迷恋计算机游戏。
网络成瘾者的鉴别 • 对网络成瘾者Young认为心理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鉴别诊断:①使用网络功能(Applications),偏好双向沟通功能还是单向信息功能;②情绪卷入程度;③是否存在非理性认知;④个人生活事件。
网络成瘾者的理论解释 • 精神分析学和人格心理学的解释(童年的生活事件、潜意识的压抑等) • 社会文化学的解释(种族、社会阶层等) • 行为主义的解释(强化、奖赏) • 生物医学的解释(遗传、神经传导机制)
网络成瘾的原因及解释 • 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 Young用Zung抑郁测验调查结果显示,中度至重度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存在相关。Young用在线调查法结果显示成瘾者IAD者为轻度至中度的抑郁,推测抑郁是导致IAD的一个主要因素
Young和Rogers用IAD诊断测验与16PF测验进一步评估与导致网络成瘾相关的人格特征,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区别于非成瘾者在自主、警觉、情绪化三指标上分数较高,在自我开放性及世故性上得分较低。
调查显示 • 网络成瘾与个体所遭遇的某种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上网者的心理特点或成因来说,其遭遇的生活事件、睡眠缺少、经验不和以及防御机制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 上网成瘾者和不成瘾者之间在孤寂感、自我灵活性、经验不和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防御机制、生活事件2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心理防御机制缺乏和重要的生活事件和习惯是可能导致上网者成瘾的主要原因。
网络成瘾的综合模式 • 1、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的认知—行为模式(Abramson et al,1989):应激(生活事件)-认知失调(障碍)-PIU • 2、John M.Grohol提出了的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的模式:迷恋-觉醒-平衡 • 3、IAD的综合模式 :成瘾-依赖-改变-恢复
成瘾期 社会生活环境 学校教育氛围 网络成瘾归因 家庭教育方式 个体心理品质 依赖期 形成网络依赖 改变期 团体辅导 环境改变 自我改变 恢复期 戒断 恢复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 • 由于采取的标准和调查样本不一,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比例的调查结果还是有所不同,大致在5~8%左右。 • (1)张宏宇调查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为6.96%,而且男性多于女性。 • (2)王立皓等人的调查结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占3.6%,其中男女比例有差异。 • (3)林绚晖等人的调查认为,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6%。 • (4)第三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钱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者中占到6.4%。 • (5)本人根据网络心理学家Young的20条诊断标准(见附件)对104名上网的中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网络成瘾者占上网学生数的7.7%。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1、对认知过程、行为过程和的影响 Granic和Lamey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自我组织的特性可能导致使用者思维模式出现5个方面的变化:要素主义思维转向虚幻感,情景化的批判思维机能的发展,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思维流畅性增加,效能感的发展。 2、情感以及自我意识方面 Egge和Rauterberg研究发现0.6%互联网事业被调查者报告了网络对他们学习、生活等的负面影响,如因为花费太多的上网时间而感到内疚等。Stoll和Turtle还发现一些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Kraut等人也发现过多使用网络会导致孤独与抑郁的增加。 3、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崔丽娟和刘琳对110名本科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他们在对他人的信任感、主观幸福感以及社会疏离感3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疏离感,上网的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4、身体方面:上网成瘾者和上网不成瘾者之间在学习成绩和睡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即前者的学习成绩比后者明显要差,前者的睡眠时间也比后者明显要少。这说明上网对学习和睡眠都存在影响4、身体方面:上网成瘾者和上网不成瘾者之间在学习成绩和睡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即前者的学习成绩比后者明显要差,前者的睡眠时间也比后者明显要少。这说明上网对学习和睡眠都存在影响
5、心理方面 • 网络成瘾者最大的特点是对网络极度的依赖和迷恋。上网时在虚拟的环境中无限畅游,时间过得很快,神经高度紧张、兴奋或放松,一旦离开网络,便会出现急噪、压抑和敏感的情绪状态。另外,虚拟的网络空间往往与现实环境有着强烈的对比与冲突,所以长时间的网络使用会使网络成瘾者出现双重人格,同时思维会变得单一,反应迟缓,不思进取,对生活的目标是逃避或缺失。
6、人际关系方面 • 由于网络成瘾者对现实生活有一种逃避心理,迷恋网上虚无的交往关系,因此现实中其人际关系单一或畏缩,人际适应退化,团体意识淡漠,组织观念弱化,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人际矛盾或冲突。调查中显示,80%左右的网络成瘾者不喜欢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如当他们在上网时有人打搅,他们会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而周围的人则经常抱怨他们上网的时间太多影响了相互的交往关系。
7、学习方面 • 事实上就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者而言,网络对他们最直接的影响是学习成绩的下降。调查中发现,95%的网络成瘾者起学习成绩处在班级或年级的中下水平,90%的网络成瘾者承认网络使用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影响。当然,80%的网络成瘾者在使用网络之前其学习成绩就处在班级的下游,这也可以推断,可能是由于网络成瘾者平时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成绩较差,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或迷恋于网络。
8、其他影响 • 网络成瘾者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上网的时间明显地多于正常人。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每周使用网络平均38.5小时,而非成瘾者仅为4.9小时 。 • 网络成瘾者普遍认为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和职业造成中等或严重影响,但又普遍忽视网络成瘾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治疗与辅导 • 临床常用的IAD治疗方法有:①打破定势,②外力制止,③制定合理改变目标,④戒断(Abstinence),指戒除特定成瘾行为但允许其保留非成瘾的上网行为,⑤提醒卡,6个人生活调查,7社会支持,8家庭治疗
团体心理辅导 •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en,1890~1947)的拓扑心理学的心理场理论。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 • 在网络成瘾者中,他们对网络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认知,也对存在地问题容易产生共鸣,这样,在心理辅导时就容易产生“向心力”和心理场
团体心理辅导的“认知—行为”模式 • 使小组成员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然后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团体成员就网络依赖的问题进行主题交流和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成瘾状况,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成员共同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关键阶段,进而根据自己的现有依赖程度确定改变的目标,拟订评估策略,制订行动计划。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 • 一、被试的确定 • 1、笔者曾经对上海市徐汇区某中学的300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目前城市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达到了79.4%,这就为学生的上网提供了客观条件。调查的人中,上网查资料的为10%,发邮件的占40%,打游戏、聊天的占了42%,其它情况占了8%。由此看出,中学生上网还是以打游戏、聊天、发邮件为主。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 • 2、实验样本的筛选过程: • (1)、选择上海市第四中学初二、初三年级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人数786人(初二376,初三410),发现学生中上网的人数达到了89%。 • (2)、在上网的人数中让班主任推荐经常上网而且对学习和时间有明显影响的学生每班5人左右,16个班,共计推荐人数96人。 • (3)、对这96人进行网络成瘾的筛选(Young的20道题目,见附件)和相关的心理测试。 • (4)、在这96人当中筛选出网络成瘾者15名,上网但不成瘾者15人,对其相关的心理品质做了比较。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 • 二、测试工具 • 对网络成瘾者与上网但不成瘾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主要包括: • 1、刘贤臣编译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包括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等6个因子。 • 2、路敦跃修订的“防御方式问卷”(DAQ)。此问卷能够提供一个连续的心理社会成熟度指标,不仅适用于研究正常人的防御行为,也适用于各种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患者的防御行为。 • 3、范肖冬编译的“人性哲学量表”(PHN) • 4、王登峰编译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 • 5、刘平编译的“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STLS)
三、确立辅导的目标 • 相信自己,共同努力,克服网络依赖,自如地上网,健康地生活。 • 四、建立团体互助小组 • 因为团体内个体的能力、性格等是有差异的,通过辅导者的观测,把有一定共性和互补性的个体组织到一起,组建3~5个小组,每组4~6人为宜。这样活动时可以有分有合,讨论、小组游戏和协作等能够形成好的氛围。 • 五、团体训练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 保密、平等、自愿、互信和激励。
六、团体辅导的课程结构 1、热身活动(通过游戏等引出主题) 2、小知识(提供训练的基本信息) 3、心理游戏(用心理剧、角色模拟等形式,进行小组互动) 4、小组讨论(谈感受,分享成功与体验) 5、主试总结(小结归纳,加深印象)
七、训练和辅导的内容 • 认识互联网、建立心理援助小组、情感宣泄、认知内省、放松训练、列生活计划、网络对自己的影响讨论、角色模拟—“我能行”、心理暗示与自信心的训练、人际交往的训练、建立监督小组,控制上网时间、《全国青少年网络协议》讨论及签名、自我总结与反省:我与网络、催眠、上网的自我控制实践、小组交流—强化支持系统、小组座谈—布置后续训练任务
辅导的成效 经过3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上网成瘾者在自我灵活性、人性哲学和网络依赖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进,而这三方面,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前与网络检测量表都有显著性相关,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干预网络成瘾者网络的依恋有显著性成效。
讨论 1、团体心理辅导是将这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集中进行行为干预和辅导,要靠团体场的力量与成瘾者自己的积极改变而达到矫治成瘾的目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成瘾者所受到的环境变量较多(如网吧、家庭教育方式、班级风气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对他们的辅导,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对辅导的效果产生弱化作用。如果网络成瘾者的团体心理辅导配以家庭辅导、班级辅导等,效果会更佳。
讨论 2、从调查的结果看,由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所以对健康适应、人际关系、自我经验的和谐等方面的改善是有限的,这一方面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个体各方面心理品质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要通过17次的辅导要达到所有问题的改善是不现实的。同时也说明,在个体对网络依赖的背后,更显示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生活应激能力的缺乏以及对学习、生活环境的疏离。所以长期、完全意义的网络成瘾的戒断还需要家庭的参与、支持,同时,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安全的网络使用的环境,学校也要为网络成瘾学生创设具有归宿感和认同感的学习氛围。
讨论 3、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学生缺乏社会支持、自我经验不和、自我灵活性差和自我刻板性比较持久等,网络成瘾也容易产生。网络成瘾还会导致的结果是生活动无序感增强,学习压力进一步加大。 4、另外,从团体辅导对改变学生网络的依赖方面,辅导的人数应该以10~15人为宜,理想的时间应该是每周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连续辅导15次以上。
结论 1、对网络成瘾的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其自我灵活性、人性哲学和网络依赖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但对减轻学业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健康适应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矫治网络成瘾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学校、社区、班级等环境中是适宜推广和借鉴的,尤其是在学校学生上网成瘾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增加辅导的成效。其缺点是对辅导者要求较高,时间比较集中持久,也容易受环境变量的干扰。
请多指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