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likes | 861 Views
小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 178990915 电话 : 18981539788 E-mail: jksyf@163.com. 小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E N D
小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E-mail:jksyf@163.com
小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一、情绪与情感 • 二、意志 • 三、自我意识 • 四、学习动机 • 五、人际关系 • 六、品德心理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情绪与情感(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 1. 小学儿童情感不断趋向稳定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稳定性是比较差的。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情感的境遇性减少,选择性提高,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 • 到了中、高年级,同伴之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使感情破裂;也不会因学习上的成败而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差。
2. 小学生情感不断趋向可控性发展 •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时常可以看到学前儿童那种容易冲动、外露、可控性比较差的情感特点。 • 中、高年级儿童控制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 小学儿童情感可控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儿童宽以待人和严于律已的品质。
3. 小学儿童情感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发展 • 一方面,小学儿童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相联系,内容不断丰富。儿童入学后,实践活动的领域扩展了,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劳动、文体活动和社会生活对儿童提出更多更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被儿童掌握,便会成为他们的社会需要,并反映在情感生活之中。 •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情感日益深刻。
(二)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 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和情感,应从几个方面工作入手:
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儿童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 • 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能够进行辨别和评价,从而产生相应的爱憎。
2. 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 • 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育的情境,如以环境的布置、角色扮演、气氛的组织来诱发儿童的情感。
3. 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 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与之相同的情感。 • 培养儿童移情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为儿童树立榜样,宣扬英雄、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用他们良好的感情感染学生,丰富儿童正确的情感体验。
二、意志(一)意志的品质的发展 • 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持性等。 •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生活和教学的不断要求下,小学儿童的意志品质也逐渐发展起来。
1. 自觉性的发展。 • 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动的意志品质。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觉性是比较差的,他们不善于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 中、高年级儿童意志的自觉性逐渐发展,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
2. 果断性的发展。 •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采取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 小学儿童意志的果断性还是比较差的,他们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然后再作出决定,付诸行动。
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意志的果断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意志的果断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意志果断性的水平逐步提高,优柔寡断和冒失的不良品质则逐渐减少。
3. 自制力的发展。 • 自制力表现为是否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 • 小学儿童意志的自制性品质随年级升高而稳步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性品质发展较快,到了小学中年级,自制性品质趋于平稳,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中年级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使意志自制性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性品质发展较快,到了小学中年级,自制性品质趋于平稳,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中年级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使意志自制性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 到了高年级,自制性品质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稳定时期。
4. 坚持性的发展。 • 意志行动的坚持性表现为能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 • 小学儿童意志的坚持性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比较差,他们更多地依赖外部影响来坚持完成一件工作或一个行动。 • 到了中、高年级由于教育、教学和平日的意志磨炼,小学儿童逐渐能在学习、生活中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二)小学生的意志特点 • 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总的趋势是意志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品质逐步形成: • 意志的独立性、主动性、自制力、坚持性成了他们意志的显著特征。
1. 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加强。 • 主动性和独立性是指儿童能够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使它服从一定的目的或任务的意志能力。小学低年级儿童刚从家庭和幼儿园过渡到学校,认知水平较低,意志品质的主动性、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主动地对自己提出任务,也不能自己调节行动去独立完成任务,往往要依赖教师和家长给他们提出目的任务,并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帮助去完成任务。
他们常常表示出易受暗示和好模仿的特点,由于辨别能力差,在模仿时往往不分好坏。他们常常表示出易受暗示和好模仿的特点,由于辨别能力差,在模仿时往往不分好坏。 • 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和意志锻炼的增强,到了中高年级,儿童意志行动的主动性、独立性逐渐增强,表现在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及其他活动的任务,能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活动,也能逐渐分清好坏,要求自己去模仿好的榜样,而不去模仿坏的榜样等,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儿童还是离不开教师的监督,目的性、主动性、独立性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 自制力显著发展。 •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刚进入小学的儿童,他们不能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容易激动。 • 但是,通过教育、教学的影响,到了中、高年级以后,他们逐步能控制自己的一些愿望,对自己不乐意做的一些事情,表现出一定的忍耐力,能控制自己的一些行动。说明他们的自制力得到很大发展。
3. 意志行动的坚持性在逐步提高。 • 坚持性是指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任务的能力。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比较差,他们遇到困难,往往半途而废。 • 到了中、高年级,由于教育教学和平时的意志锻炼,小学生逐渐能在学习、生活中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意志行动的果断性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此同时,意志行动的果断性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 但是,与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坚持性和果断性还是较差的,往往表现出一种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 同时,他们还很难经过深思熟虑来作出行动的决定,果断性水平较低,还存在任性、执拗、轻率等特点。
(三)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意志 • 1. 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 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确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动做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行动的自觉性。
2.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锻炼,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 在养成教育方面,通常采取以下做法:
(1)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培养儿童的意志,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要求儿童如期完成任务。(1)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培养儿童的意志,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要求儿童如期完成任务。 • (2)耐心指导,反复训练。对于常规要求,要反复训练,严格执行,教师要苦口婆心反复讲,耐心细致地做示范。 • (3)教师注意以身作则。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
3. 教育儿童正确地对待地挫折。 • 教师要帮助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 通常的一些做法是: • (1)帮助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 • (2)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 • (3)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小学儿童的挫折的耐受力。
4. 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因此,教师除了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更要让儿童在种种活动中,通过克服困难来磨炼意志。
三、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涵义与基本心理成分。三、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涵义与基本心理成分。 •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 自我意识的基本心理成分: •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 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由低到高的。 • 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到了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加速的现象。 • 这种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1. 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 •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是相对于自我评价的依附性而言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 • 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
2. 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 • 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是指对自己言行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并且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个性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3. 自我评价稳定性的发展。 •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指评价持续时间的长短。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高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三)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 1. 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 (1)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 •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 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 (1)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 (2)培养社会视觉转换技能。
(3)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作用与类型 • 1. 学习动机的作用: •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 学习动机的类型: •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其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其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 •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导性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导性动机。 • 主导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起主要作用和处于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 • 辅导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处于次要地位和作用较小的学习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 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在一般条件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学习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习动机。 •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 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 •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
五、人际关系(一)小学生亲子关系发展的特点五、人际关系(一)小学生亲子关系发展的特点 • 1. 双方交往时间减少; • 2. 发生冲突的数量也减少,并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多种不同方式; • 3. 父母对儿童的关注也有所减少; • 4. 对儿童的控制由直接控制逐步转为引导、教育儿童自我控制、自我监督。
(二)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 1.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 2.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 3. 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 4.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
(三)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 • 低年级对教师要求绝对服从,而三年级开始不再无条件的服从、信任教师。 • 学生的各种表现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而教师的教学水平、个性特点、期望等因素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
四、品德心理发展(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四、品德心理发展(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 1. 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 • 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 • (1)从他律到自律; • (2)从效果到动机; • (3)由片面到全面。
2. 道德情感的发展: • (1)儿童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道德情感的发展呈上升的趋势,但这个上升不是等速的,而是不均衡的,其中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高; • (2)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义务感排在第一位,依次是良心、幸福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