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likes | 295 Views
影響語言習得之非語言因素. -- 注意力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第二語言習得 華研一 陳丕榮.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Richard W. Schmidt (1990) (2001) < 察覺理論 > Schmidt (1990) 提出「察覺理論」,認為 有意識的察覺 於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另一語言,與目標語言的正確結構間的差異,在第二語言之習得中,是必然且足夠的條件。 潛意識學習不可能發生,將接收 ( 訊息輸入 ) 轉化成吸收 ( 習得 ) , 注意力 是必要的條件。.
E N D
影響語言習得之非語言因素 -- 注意力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第二語言習得 華研一 陳丕榮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 Richard W. Schmidt (1990) (2001) <察覺理論> • Schmidt (1990) 提出「察覺理論」,認為有意識的察覺於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另一語言,與目標語言的正確結構間的差異,在第二語言之習得中,是必然且足夠的條件。 • 潛意識學習不可能發生,將接收(訊息輸入)轉化成吸收(習得),注意力是必要的條件。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 「察覺」要求學習者有意識之理解,並可察覺到訊息知識的輸入;雖有潛意識知覺,但無潛意識之學習論。 • 習得(acquisition)和學習(learning)並無差異。 • 學習者在訊息接收時,無論是刻意地注意語言的結構,或是純然無意間注意到,只要是被察覺到,即產生認知。 • 察覺為第二語言習得之必然因素。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implicit knowledge • Rod Ellis (1997) 提出學習過程圖示,將察覺列入學習吸收過程中的條件,更為Schmidt的覺察理論更清楚地做了演繹。
Other opinions • Tomlin and Villa (1994) • 提出「探知(detection) 」為注意力的關鍵時刻,使學習者更容易習得第二語言。 • 與Schmidt 持不同之論點,認為探知無論察覺與否皆足以促成語言之學習,認定潛意識的學習是可能的。
Conclusion • Robinson (1995) 將察覺定義為,「開始注意後,可探知並進一步產生作用。」 • Schmidt的覺察理論強調,注意力(或是察覺)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學習者必須瞭解所接收到之訊息,更須注意到任何接收之訊息,對目標語言都是相當重要的。 • 雖然學者們對於「覺察」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有不同的定義,無論是贊成「察覺理論」或持不同意見者,注意力(察覺)佔相當重要之地位。
REFERENCES • Chun Lai and Yong Zhao (2006). Noticing and Text-Based Chat.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Vol.10, No.3, September 2006, pp. 102-120 • Richard W. Schmidt (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 Oxford Journals Humanities, Applied Linguistics, Volume 11, Number 2, Pp. 129-158 • Jeremy Cross (2002). 'Noticing' in SLA: Is it a valid concept? TESL-EJ Vol. 6, No. 3, A-2 • Hideki Sakai (2004). Roles of Output and Feedback for L2 Learners' Noticing. JALT Journal, May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