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1.31k Views
第三章.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之分類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表單憑證及流程 製造費用之進一步探討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功能及電腦化之影響 附錄 ( 一 )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下損壞品之 處理 附錄 ( 二 )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會計處理. 3.1. 成本會計制度之分類. 成本會計制度之分類.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 分步成本會計制度 各種成本會計制度適用之範圍 適合採用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情況 適合採用分步成本會計制度之情況.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
E N D
第三章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 • 成本會計制度之分類 •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表單憑證及流程 • 製造費用之進一步探討 •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功能及電腦化之影響 • 附錄(一)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下損壞品之 處理 • 附錄(二)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會計處理
3.1 成本會計制度之分類
成本會計制度之分類 •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 • 分步成本會計制度 • 各種成本會計制度適用之範圍 • 適合採用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情況 • 適合採用分步成本會計制度之情況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 • 以每次生產之產品為成本標的,將產品成本按批次彙集計算之成本會計制度。 • 生產部門必須先收到製造通知單,再依據通知單之指示開始生產產品,並填製分批成本單。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優缺點 • 優點 • 任何一批產品完工時,其分批成本單即可計算出該批產品之總成本及單位成本。 • 及時提供決策者作為可否再接受類似訂單之參考。 • 缺點 • 計算繁瑣費時,可能增加人事及作業費用支出
分步成本會計制度 • 以生產之步驟或部門為成本標的,再進一步累積及計算產品成本之成本會計制度。 • 每一生產部門所發生之成本,均累積於部門生產報告中,再定期結算,求得部門之平均單位成本,作為經過各該部門產品應分配成本之依據。
分步成本會計制度之優缺點 • 優點 • 成本計算較為簡單,不必分次計算。 • 缺點 • 必須至結算時方能得知產品之成本。
各種成本會計制度適用之範圍 • 適合採用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情況 • 當製造業每次所生產之產品不同,亦即每次生產所使用之原料,及(或)經過之加工程序不盡相同時。 • 適合採用分步成本會計制度之情況 • 當製造業生產類似或相同的產品,亦即其生產之產品種類只有一種或雖有多種但所用之工、料極相近,而且需以連續性的步驟以完成產品之生產時。
3.2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表單憑證及流程
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之表單憑證及流程 • 製造通知單與分批成本單之使用 • 原料之購入、人工之僱用及製造費用之發生 • 原料之領用 • 人工成本之分配 • 製造費用之分攤 • 產品完工
製造通知單與分批成本單之使用 • 製造通知單 • 分批成本單
製造通知單 • 製造通知單又稱生產命令,係作為領用原料、派工及開機生產之依據。
分批成本單 • 會計部接獲製造通知單後,應即備製分批成本單,以為計算產品成本的依據。 • 分批成本單是分批成本會計制度中成本歸集的中心 • 就已完工之產品而言,分批成本單上所記載之成本總數,即為該批產品之總成本,亦為轉入製成品之成本。 • 期末未完工的各分批成本單上成本的總和即為資產負債表上應列出的期末在製品 • 各未完工之分批成本單則可作為在製品明細分類帳
原料之購入、人工之僱用及製造費用之發生 • 原料之購入 • 人工之僱用 • 製造費用之發生
原料之購入 • 訂購單、驗收單及購料發票三者核對品名、數量、規格相符 • 作分錄入帳 • 同時雙重過帳至總分類帳及各明細分類帳。
人工之僱用 • 人工依上工打卡之憑證[計時卡]及人事薪資檔案資料等,編製薪工表,作為分錄、入帳及過總帳之依據。
製造費用之發生 • 製造費用可分為間接原料、間接人工與其他製造費用三類。 • 各項製造費用均依各種項目之原始憑證作分錄、入帳,並雙重過帳。
原料之領用 • 當生產部門需要使用原料時,需填具領料單,持向倉庫領料。 • 依據領料單作明細分類帳及分批成本單之記錄,分別完成「永續盤存」及「成本彙計」之作業。 • 依據用料彙總表,作日記簿分錄並過至總分類帳,以利編製月結財務報表,完成財務報導所需作業。
人工成本之分配 • 計工單應註明為各批次工作之直接人工,及閒置或調度作維修清潔勤務之時間等間接人工時間。 • 依據計工單作明細分類帳及分批成本單之記錄,完成「成本彙計」及平時先借記製造費用明細帳之作業。 • 月終彙編人工成本分配彙總表,作日記簿分錄並過至總分類帳,以利財務報導作業。
製造費用之分攤 • 依據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作分批成本單之記錄。 • 平時各批完工分攤製造費用於月終彙計已分攤製造費用彙總表,作為分錄入帳及過帳之依據。 • 多分攤或少分攤之處理 • 當差異金額較大時 • 應將製造費用科目之借餘或貸餘應按比例分攤,調整增加(少分攤)或減少(多分攤)在製品存貨、製成品存貨及銷貨成本之金額。 • 當差異金額微小時 • 將製造費用科目之借餘或貸餘調整轉列銷貨成本即可。
產品完工 • 產品完工經檢驗後即應先送交倉庫保管,並由完工之生產部門填製製成品報告單。 • 各批產品成本之決定,直接原料與直接人工係以實際發生數為準,製造費用則按預計分攤率計算,此種成本決定方式稱為正常成本法,以別於直接原料、直接人工及製造費用均以實際發生數為準之實際成本法。
3.3 製造費用之進一步探討
製造費用之進一步探討 • 製造費用之分攤 • 採用預計分攤率間接分攤之原因 • 預計分攤率之決定 • 間接成本之分攤 • 製造費用之發生 • 製造費用之歸屬 • 製造費用之集中 • 製造費用之歸宿(最後分攤)
採用預計分攤率間接分攤之原因 • 製造費用為產品之間接成本,與各批次產品間之關係並不明確,無法直接歸屬。 • 有些製造費用屬固定成本。 • 某些製造費用之發生有季節性。
預計分攤率之決定 • 企業應可依過去之經驗,找出一個與製造費用之發生關係最密切之因素,即主要成本動因,作為製造費用之分攤基礎。 • 製造費用方程式為:Y=F+VX
作業水準之選擇 • 理論產能 • 又稱最高產能或理想產能,係指人與機器均能持續不斷地工作,且在最佳效率情況下所能達到之作業水準。 • 實質產能 • 以理論產能扣除合理的不生產因素後之作業水準。 • 正常產能 • 為供應產品之正常需求所應達成之作業水準。 • 當期預計產能 • 於年度開始時依當時情況合理估計之該年度預計作業水準。
製造費用預計分攤率 • 製造費用預計分攤率 =變動製造費用分攤率+固定製造費用分攤率 =每單位成本動因之變動製造費用 +
【釋例一】 • 假設影響製造費用增減的主要因素為直接人工時數,根據以往年度之經驗,每增加一人工小時,則增加$6之變動製造費用,另過去經驗顯示當產能水準在直接人工總時數30,000小時至60,000小時之間時,固定製造費用均為$800,000,試估計在40,000、45,000及50,000直接人工時數時,各產能水準下之總製造費用分別為何。
【解析】各產能水準下之製造費用彈性預算如下:【解析】各產能水準下之製造費用彈性預算如下:
間接成本之分攤 • 產品間接成本(即製造費用)之分攤,分為四個步驟: 製造費用發生時先依功能分類 將依功能分類之製造費用歸屬於工廠中各部門 將服務部門之成本分攤予生產部門 將生產部門之成本分攤予產品。
製造費用之發生 • 通常先按其功能(即支出之目的)記入個別之明細分類帳戶。
製造費用之歸屬 • 製造費用之歸屬可分為二個步驟: (1)直接追溯,(2)間接分攤。 有些製造費用,由其原始憑證即可區分發生之部門,則應直接追溯至發生之部門。 有些製造費用係整廠之共同成本,無法區分部門,則應按合理基礎分攤至各部門,其程序為:將各項間接成本分為若干成本庫。選擇各成本組合之適當分攤基礎。依分攤基礎分攤部門間接成本。
服務部門成本分攤之原則及方法 • 選擇適當分攤基礎按受益程度分攤 • 採用雙重分攤率 • 所謂雙重分攤,係指將服務部門之成本區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二部分,前者以實際之服務量,後者以預計服務量作為分攤之依據。 • 以標準成本或預計成本取代實際成本 • 若能為服務部門所提供之服務設定標準成本或預計成本,使用服務部門按該標準或預計分攤成本,則可公平合理地衡量各部門績效,長期而言復可評估服務部門存在之必要。
【釋例二】 • 某工廠之維修部門以維修時數為其成本之分攤基礎,X7年1月該部門共發生固定成本$600,000,變動成本$300,000。假設該維修部門之正常產能為1,500維修小時,其服務之對象僅有甲、乙二生產部門,甲生產部門預計使用維修服務800小時,乙生產預計使用維修700小時。若甲生產部門該月份使用維修服務800小時,乙生產部門使用200小時,試採用雙重分攤率計算X7年1月份甲、乙二生產部門各應分攤之維修部門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