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195 Views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劉飛. ◆ 教學目的:因為本節授課內容較為容易理解 , 所以 , 本節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的用法。 ◆ 教學重點和要點:形容詞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活用為名詞。 ◆ 培養能力:閱讀古籍時可以熟練的辨別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用法。 ◆ 教學方式:多媒體 , 講授課. ◆形容詞是修飾中心詞的。如果它充當中心詞或兼代中心詞,或者說是形容詞在句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徵和意義時,形容詞就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有下面三個規律 :.
E N D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劉飛
◆教學目的:因為本節授課內容較為容易理解,所以,本節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的用法。◆教學目的:因為本節授課內容較為容易理解,所以,本節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的用法。 ◆教學重點和要點:形容詞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活用為名詞。 ◆培養能力:閱讀古籍時可以熟練的辨別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用法。 ◆教學方式:多媒體,講授課
◆形容詞是修飾中心詞的。如果它充當中心詞或兼代中心詞,或者說是形容詞在句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徵和意義時,形容詞就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是修飾中心詞的。如果它充當中心詞或兼代中心詞,或者說是形容詞在句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徵和意義時,形容詞就活用為名詞。 •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有下面三個規律:
(一)形容詞在“其”字“之”字之後充當中心詞時,用成名詞。例如:(一)形容詞在“其”字“之”字之後充當中心詞時,用成名詞。例如: • 甯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 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孟子·告子上》) • 知,愚,白,本來都是形容詞。上面例子中,“知”是說“智慧方面”,“愚”是說“愚蠢方面”, “白”是說“白色”。它們用在表領屬關係的“其”或“之”之後,充當中心詞,表示具體的事物,因此,變成了名詞。
(二)形容詞作主語、賓語兼代中心詞時,用成名詞。例如:(二)形容詞作主語、賓語兼代中心詞時,用成名詞。例如: • 小能事大,國乃寬。(《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 老弱轉乎溝壑。(《孟子·梁惠王下》) • 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項羽本紀》) • 小,大,老弱,堅,銳本來都是形容詞。上例中,“小”指小國,“大”指大國,“老弱”指老弱的百姓,“堅”指堅固的鎧甲,“銳”指銳利的兵器。它們都兼代了中心詞,用在動詞的前後作主語和賓語,因此,他們就具有名詞的特徵。
注意:形容词名词化与借代的区别: (1)借代是一种修辞方式,形容词名词化是词类的活用。 (2)在借代中,所借的词可以是名词,形容词等等,而我们 在这里说的形容词名词化则只限于形容词。例如: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上例中,“黑衣”代“王宫卫士”,因为王宫卫士都穿黑衣服,这是他们的标志。“红花”则用“红”来代,不仅具体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了“红”的这个特征。
注意:文言中形容词做主、宾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但大多数是用在成语、俗语中,实际上是文言格式的沿用。例如“推陈出新”、“取长补短”、“高不成低不就”等。注意:文言中形容词做主、宾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但大多数是用在成语、俗语中,实际上是文言格式的沿用。例如“推陈出新”、“取长补短”、“高不成低不就”等。
★如果形容詞兼代中心詞作介詞“以”的賓語,同樣也活用為名詞。例如:★如果形容詞兼代中心詞作介詞“以”的賓語,同樣也活用為名詞。例如: • 立嫡以長不以賢。(《公羊傳》隱西元年) • 無以巧勝人。(《莊子﹒徐無鬼》) • 長,賢,巧本來都是形容詞。上例中,“長”指年長的,“賢”指賢德的,“巧”指巧詐的事。它們都兼代中心詞表示某種事物,用作介詞的賓語,所以都成為名詞。
(三)形容詞在數詞後,兼代中心詞時,用成名詞。例如:(三)形容詞在數詞後,兼代中心詞時,用成名詞。例如: • 黃鳥,哀三良也。(《詩﹒秦風﹒黃鳥序》) • 四美具,二難並。(王勃《滕王閣序》) • 形容詞表示性態,不可指數。上例中,“良”指良臣, “美”和“難”指事物,這裏兼指人和物。它們都兼代中心詞表示人或物,因此就可以指數,從而也就活用為名詞。
上述各例中所舉的這些形容詞都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或狀態,主要是表示與這些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有關的人或事物,可見這些形容詞以具有名詞的特性,活用為名詞了。因此,我們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該在這些形容詞後面補充一個與之有關的人或事物的名詞。上述各例中所舉的這些形容詞都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或狀態,主要是表示與這些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有關的人或事物,可見這些形容詞以具有名詞的特性,活用為名詞了。因此,我們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該在這些形容詞後面補充一個與之有關的人或事物的名詞。
參考文獻: • 1.《古漢語綱要》 周秉鈞 編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1年1月第一版 • 2.《古代漢語特殊語法》 廖振佑 編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7月第一版 • 3.《古代漢語語法》 康瑞琮 編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9月第一版 • 4.《文言文法》 楊伯峻 著 中華書局 1963年7月第一版 • 5.《古代漢語》 郭錫良等 編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2月第二版 • 6.《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张之强 北京出版社出版 1979年7月第一版 • 7.《古汉语修辞》 季绍德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1986年5月第一版
練習題: • 1.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 3.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韓愈《師說》) • 4.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重,弱固不可以敵强。(《孟子﹒梁惠王上》) • 5.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史記·西門豹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