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全球暖 化惡化地步 應對氣候變化的條約 哥本哈根會 議 - 討論焦 點 - 氣候危 機 香港與氣候變化. 全球暖化已經惡化到甚麼地 步 ?. - 英 國科學家最新預測,如果無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快在 2060 年時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攝氏 4 度。這四度之差,正正就是人類以及地球萬物走向滅亡的開始 。 - 從 18 世紀到 2000 年,地球平均溫從負四度,一路增加到 2000 年的攝氏四度,增加了八度之多。而到 2050 年,還可能繼續上升到攝氏八度。. 氣溫上升六度帶來的結果.

kylie-garz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全球暖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全球暖化

  2. 全球暖化惡化地步 • 應對氣候變化的條約 • 哥本哈根會議 • -討論焦點 • -氣候危機 • 香港與氣候變化

  3. 全球暖化已經惡化到甚麼地步? - 英國科學家最新預測,如果無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快在2060年時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攝氏4度。這四度之差,正正就是人類以及地球萬物走向滅亡的開始。 - 從18世紀到2000年,地球平均溫從負四度,一路增加到2000年的攝氏四度,增加了八度之多。而到2050年,還可能繼續上升到攝氏八度。

  4. 氣溫上升六度帶來的結果 • 科學家表示,只要再上升六度,地球將會高達95%物種被滅絕,除了細菌之外沒有生物能存活。 • 英國科學家模擬出地球平均溫度只要上升四度,兩極將會消失,地球沒有冰川吸收熱氣,地球溫度會更失控上升,山脈沒有冰川,意味著人類沒有水源,將有高達30億人口面臨前所未見的水荒。伴隨缺水而來的是缺糧、是饑荒,另外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洪水氾濫,島國下沉……

  5. 應對氣候變化的條約 • 《京都議定書》是全球政府用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最重要工具,同時也是唯一受國際社會認可、有約束力的條約 •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 • 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將於2009年年底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議,決定地球將來的生態、經濟,及社會發展,牽動全球命運。

  6. 哥本哈根會議 • 科學家指出,全球溫室氣體必須於2015年開始下降,以控制全球溫度上升不會超過攝氏兩度,否則氣候變化將對地球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 《京都議定書》的減排協議將於2012年屆滿 • 我們只有不足十年的時間制止全球不斷增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必須敲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協議

  7.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討論焦點 • 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 科學界呼籲,發達國家必須在2020 年前, 於1990 年的水平上減少25%-40% 的溫室氣體排放,至2050 年減少80%(1990 年水平上) • 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援 • 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路徑:循序漸進地展開減排行動,制定適應與緩減政策; • 保護森林方案

  8. 綠色和平總幹事庫米‧奈都博士形容是夜的哥本哈根為「氣候兇案現場」綠色和平總幹事庫米‧奈都博士形容是夜的哥本哈根為「氣候兇案現場」 • 「那些背負罪疚的領導人,連夜離開哥本哈根,這非常可恥。他們本來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也可以把握時機將世界帶到和平、公義和繁榮之路。但到最後,他們談出來的協議充滿漏洞,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需要負上最大責任。」

  9. 氣候危機仍未解決 • 2009年12月19日 • 哥本哈根會議仍未能達成一個「公平、進取,及具約束力的協議」。各國領導人白花了兩週,在哥本哈根到此一遊,給世界遺下充滿環境危機的爛攤子。 • 經過通宵達旦的討論,各國拋出的草案只能在2015年前為地球降溫攝氏三度,而非科學所要求的兩度。協議充滿漏洞,也不具法律約束力。原先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以發展清潔能源的經濟援助,也仍懸而未決。 • 指出假如全球氣溫上升攝氏兩度,將有2億人口因海平上升而流離失所、全球六份一人口缺乏安全水源、傳染病蔓延以及糧食減產導致上億人口面臨飢餓與死亡。如全球氣溫上升攝氏三度,情況將更惡劣,將有1.7億人口受水災影響,飢餓人口將達5.5億人等。圖瓦魯、馬爾代夫將會在地平面上消失。 • 發展中國家在過去曾不斷努力、呼喊,提出各種明確的減排方案,但無法取得發達國家的善意回應。

  10. 1. 哥本哈根會議仍未能達成一個「公平、進取,及具約束力的協議」。 • 2. 協議充滿漏洞,也不具法律約束力 • 3. 發展中國家在過去曾不斷努力、呼喊,提出各種明確的減排方案,但無法取得發達國家的善意回應

  11. 美國 • 發達國家於哥本哈根會議上所作的減排承諾,距離科學界所呼籲的2020年減440億噸溫室氣體,還差42億噸,並且有機會於2050年令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三度, • 美國作為歷史上最大的排放者,只願意承擔至2020年減少4%的溫室氣體(1990年水平上) • 美國辯稱如果他們必要承擔減排成本,中國也要。印度也快將成為工業排放的大國之一,將會與中國一樣面對同樣的問題

  12. 新興工業國家 • 爭論焦點在於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如印度及中國在控制排放的力度應該有多大 •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在未來數年便會超越美國

  13.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成果 《哥本哈根協議》雖然不能滿足各締約方的希望,但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開始 • 1. 堅定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 • 2. 在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實行自主減緩行動方面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 3. 就全球長期減排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上達成廣泛共識。

  14. 香港與氣候變化 天文台預計最快10 年後就沒有冬天 • 雖然香港大部份工業已北移,但溫室氣體排放量亦同樣節節上升,2007年已回升至1990年代初的高排放水平。

  15. 香港特區政府責任 • 阻止氣候變化失控 • 協助市民適應當前正在發生的氣候變化 • 回應中央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已實行的國家方案及省級方案 • 制定全面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16. 全面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包括兩大範疇: 緩減氣候變化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慢氣候變化的速度。 • 當中的措施應包括: • 將二氧化碳列為空氣污染物規管 • 制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非能源強度) • 溫室氣體上限排放權的拍賣制度 • 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稅務優惠、開放電網等 • 二氧化碳排放稅 • 汽車二氧化碳排放規管 • 提升能源效益 • 高排放企業融資的規管 • 強制碳審計制度等等

  17. 適應氣候變化 • 適應氣候變化即協助市民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種種災害,如暴雨、酷熱天氣、乾旱、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 • 當中的措施應包括: • 為赤貧家庭設立避暑中心 • 重新規劃渠務工程 • 制定戶外工人酷熱天氣工作守則 • 為受暴雨影響商戶提供保險承擔 • 改善公屋的通風設計 • 因應雨量增加,重新評估斜坡安全 • 籌劃香港面對熱浪的應對措施 • 評估熱帶病及其他可能傳染病大規模的應變,如登革熱、瘧疾等 • 加強急症室及診所於酷熱天氣的服務 • 增溫對生態價值極高地區的影響 • 因應增溫趨勢重新規劃發展用地等等

  18. 暖流減半 歐洲面臨「千年一遇」的寒冬(2010/10/06 15:32) • http://www.nownews.com/2010/10/06/91-2652628.htm • 全球氣候變暖 加拿大將成超級大國?(2010/09/27 21:27) • http://www.nownews.com/2010/09/27/11490-2650072.htm • 黑龍江氣溫一日降29.5度 重慶38度高溫顯「火爐」本色(2010/09/17 18:23) • http://www.nownews.com/2010/09/17/11490-2647441.htm • 從哥本哈根會議看國際氣候政治博弈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0-01/26/content_12875504.ht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