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87 Views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 二 ) 山东滨州学院体育系 赵雪梅. 教学目标. 1. 掌握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2. 掌握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脊髓、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难点: 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一、脊髓对运动的调控 (一)脊髓神经元: 1. 运动神经元: α 、 β 、 γ 三类 α 运动神经元的数量较多,约占前角运动神经元的 2/3 ,它们发出的轴突支配梭外肌,其中大的 α 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支配快肌纤维,小的 α 运动神经元支配慢肌纤维。. 运动单位.
E N D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二)山东滨州学院体育系赵雪梅
教学目标 1.掌握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2.掌握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脊髓、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难点: 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一、脊髓对运动的调控 (一)脊髓神经元: 1.运动神经元: α、β、γ三类 α运动神经元的数量较多,约占前角运动神经元的2/3,它们发出的轴突支配梭外肌,其中大的α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支配快肌纤维,小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慢肌纤维。
(二)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 1)动态牵张反射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快肌纤维 特点;快速牵拉,快速收缩,单突触反射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
2)静态牵张反射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慢肌纤维 特点;缓慢牵拉,肌肉缓慢收缩,为多突触反射 意义:维持姿势,对抗重力牵拉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或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前者称为抑制区,后者称为易化区。抑制区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易化区较大,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也包括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等部位。从活动的强度来看,易化区的活动较强,抑制区的活动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略占优势。脑干网状结构接受来自大脑皮质、纹状体、小脑和丘脑的影响。
(二)脑干对节律性运动的调控 脊髓中枢模式发生器具有自动地、协调地引起伸肌和屈肌运动神经元节律性传出兴奋的能力,正常情况下脊髓中枢模式发生器的活动受到脑干的中枢运动区的激活和控制。
(三)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节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1.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的改变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体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它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
2.翻正反射 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第四节 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质的运动调节功能 (一)大脑皮质的运动区: 1.主运动区和运动前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2.辅助运动区:大脑皮质的内侧面和背外侧面上部的6区。 3.顶后叶皮质和扣带运动区:5区和7区。
特点:交叉支配、精细的功能定位、倒置支配。特点:交叉支配、精细的功能定位、倒置支配。
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基底神经节的神经通路
(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控功能 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调节、本体感受传入信息处理有关;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感觉传入、行为和学习记忆等功能。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小脑的分区与纤维投射
(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 1.前庭小脑2.脊髓小脑 3.皮质小脑
思考题 1.名词解释: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静态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姿势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2.简述大脑皮质和小脑是如何调节肌肉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