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12 Views
第七章. AD — AS 模型. 第七章 AD — AS 模型. 一、 总需求曲线 二、 总供给曲线 三、 AD — AS 模型 四、 本章回顾. 一、 总需求曲线. 1、 总需求的概念 2、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3、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4、 总需求曲线移动. 1、总需求的概念. 总需求 ( aggregate demand) 是指 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 ,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 想要支出的总额 ,用 AD 表示。 总需求是受价格水平影响的经济社会的总支出,由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 构成的。. 1、总需求的概念.
E N D
第七章 AD—AS模型
第七章 AD—AS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AD—AS模型 四、本章回顾
一、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的概念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3、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4、总需求曲线移动
1、总需求的概念 •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想要支出的总额,用AD表示。 • 总需求是受价格水平影响的经济社会的总支出,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构成的。
1、总需求的概念 • 总需求除了受到价格水平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收入水平、预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影响。 • 如果仅仅分析总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总需求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函数关系: AD=f(P)
1、总需求的概念 • 在价格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仅有一个国民收入与计划总支出相等并且能够使得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 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就会有不同的均衡收入与之相对应,而均衡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因此均衡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就是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总需求函数就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中得到。 • 按照凯恩斯的讲法,总需求表示在某一特定的价格水平上,经济社会需要多高的收入。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 在开放经济中,总支出是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支出。假定政府购买是政策决定的,其他三个支出取决于经济状况,特别取决于物价水平。要想知道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倾斜,我们必须物价水平如何影响: ⑴投资;⑵消费;⑶净出口。
⑴价格水平与投资 • 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一定上升。利率上升导致投资水平下降,因此,总支出水平与收入水平也就下降。我们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和产出反方向变动的情况叫做利率效应(interest-rate effect)。 • 总需求曲线右下倾斜的关键在于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供给变动,在货币市场中,引起利率的变化,从而导致投资和收入水平的变动。
⑵价格水平与消费 • 价格水平的变动改变了人们拥有的货币资产购买力。价格上升,表示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了,他们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就会下降;价格下降,表示人们的财富增加了,他们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就会增加,这就叫做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或财富效应。
⑶价格水平与进出口 • 国内物价水平上升,相比之下,本国公民购买洋货比较合算,因此,进口增加,同时,本国货涨价后,外国公民购买国货将减少,因此,出口减少;相反,物价水平下降,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这就是汇率效应。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 取消价格不变的假定,将价格引入IS—LM模型,就可以通过联立求解IS—LM方程得到总需求曲线方程。 S(Y)=I(r) M/P=L1(Y)+L2(r)
假定没有政府支出和税收,货币供给量在某年是500。假定没有政府支出和税收,货币供给量在某年是500。 Y=C+I C=80+0.9Y I=720-2000 r MS=500 L=(0.2Y-4000r)P 产品市场均衡Y=80+0.9Y+720-2000r即r=(800-0.1Y)/2000 —— IS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500=(0.2Y-4000r)P 即4000r=0.2Y-500/P —— LM曲线 将IS和LM方程联立得: Y=4000+1250/P ——总需求曲线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AE 45度线 AE0 E0 AE1 E1 0 Y1 Y0 Y P P1 AD P0 0 Y1 Y0 Y 总需求曲线:收入—支出法
3、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价格变动一定幅度会使均衡的支出水平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3、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 实际货币余额变动引起LM曲线移动,但究竟导致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则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⑴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及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越敏感),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 ⑵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支出乘数越大),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3、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 由此可知,决定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也就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诸因素。
4、总需求曲线移动 • 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构成的,任何计划总支出的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 例如,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
4、总需求曲线移动 LM0 r r LM r0 LM1 r1 r1 r0 IS1 IS IS0 0 0 Y0 Y1 Y Y Y0 Y1 P P P0 P0 AD1 AD1 AD0 AD0 0 0 Y0 Y1 Y Y0 Y1 Y 财政政策与AD移动 货币政策与AD移动
二、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的概念 2、生产函数 3、劳动市场均衡 4、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5、短期的总供给曲线 6、总供给曲线形状与斜率 7、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1、总供给的概念 • 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价格水平上,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 总供给实际上除了受到价格水平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劳动、资本、技术水平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分析总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则总供给函数:AS=f(P)。 • 一般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劳动市场供求、就业量而最终影响总供给量。
1、总供给的概念 • 总供给曲线 (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称AS)表示在经济制度、资源数量、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各种价格水平与经济中产生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之间的组合关系。 • 在经济学理论上,总供给曲线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
2、生产函数 • 总供给取决于经济社会的所有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包括全社会的劳动、资本、土地、管理水平、生产技术等。 • 但是在短期内,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相对稳定的,并且需要人力资源去推动,而劳动投入量即社会就业量在短期内却可以有较大波动。 • 因此,在短期分析中,认为总供给即总产量取决于社会的就业量。 Y=f(N,K)——生产函数 ——式中Y代表总产量,N代表投入生产的劳动总就业量,K代表短期内不能改变的资本数量。
2、生产函数 Y Y=Y(N,K) 0 N 宏观生产函数
3、劳动市场均衡 • 劳动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均衡。 • 劳动需求函数可以写成:ND=ND(W/P) • 劳动供给函数可以写成:NS=NS(W/P) • 把劳动的需求函数和劳动的供给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率水平和劳动就业水平: ND (W/P)=NS(W/P)
3、劳动市场均衡 Ns=Ns(W/P) W/P P W1/P1 E W0/P0 P0 W1 Nd=Nd(W/P) P1 W0 0 N N1 N0 N2 0 W0/P0 W0/P1 W1/P0 W/P 劳动市场 货币工资率
4、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 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水平和名义货币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名义工资会同比例上升,从而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名义工资的快速调整可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充分就业。如果名义工资的上升幅度小于物价水平上升的幅度,意味着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的状况将导致名义工资继续上升,直到等同于物价上升的幅度。因此,经济社会的就业和产出又恢复到原有水平,就是说就业量的决定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因此,AS曲线垂直于横轴。
4、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看来,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关于名义工资与物价水平的调整的一致性只有在足够长的情况下才符合实际。因此,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被认为是长期总供给曲线LAS,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长期总供给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有时也被称之为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4、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LAS W P NS(W/P2) E2 W2 P2 NS(W/P1) E1 Nd(W/P2) W1 P1 Nd(W/P1) N1 Y1 N2 N Y Y Y Y=f(N) 45度线 Y1 Y1 N1 Y1 N Y 长期(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5、短期的总供给曲线 • 古典主义的工资、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假定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否定和质疑。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短期,当价格水平和名义货币工资具有粘性(sticky)或刚性,劳动工资并不会像古典学派所说的那样会随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而立即变动。工人一般会与企业签订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劳动合同,双方都受到劳动合同的约束。因此,名义工资不会迅速调整,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生活中存在失业。因此,就产生了一条比较平缓地向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5、短期的总供给曲线 NS(W/P1) SAS P W E2 P2 W2 E1 Nd(W/P2) P1 W1 Nd(W/P1) N1 N2 Y1 Y2 Y N Y Y Y=f(N) 45度线 Y2 Y2 Y1 Y1 Y1 N1 N2 Y2 Y N 短期(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5、短期的总供给曲线 • 因此,按照凯恩斯主义者的看法,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修正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或水平的(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即在大萧条时期,扩大就业,增加产出并不会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但在长期则转变为垂直线(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6、总供给曲线形状与斜率 • 总供给曲线与微观经济分析中的供给曲线形状也很类似,但两者的内涵也有很大差异。微观经济分析中的供给曲线表示个量,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总供给曲线表示总量;主要在于供给曲线简单反映供给法则,而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上升,引起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引起利润水平上升,导致就业水平上升,从而实际收入水平上升的这样一种迂回复杂的传导机制。
6、总供给曲线形状与斜率 • 总供给曲线AS的斜率反映了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当总供给曲线比较陡峭时,说明价格变动引起的总供给量变动比较小;相反,价格变动引起的总供给量就比较大。 • AS曲线斜率是当代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许多学派都从不同的假设条件出发,对AS曲线作了不同的解释。
AS P 古典主义部分 修正的凯恩斯部分 极端的凯恩斯部分 Y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斜率 6、 总供给曲线形状与斜率 • 简单地说,总供给曲线包括水平部分、正斜率部分、垂直部分,即极端的凯恩斯主义部分、修正的凯恩斯主义部分、古典主义部分等三部分。
7、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 (1)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一个社会长期总供给主要受人口、资本存量、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口和资本存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都会增加总供给;反之将减少总供给。 • (2)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一个经济的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带动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短期总供给减少,而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则会造成短期总供给增加。
7、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LAS0 LAS0 LAS1 P P SAS2 SAS1 SAS0 SAS1 0 0 Y0 Y0 Y1 Y Y 技术进步导致AS曲线变动 原材料涨价导致AS曲线变动
三、AD-AS模型 •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即短期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者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基础上,将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等不同理论结合在一起,建立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
三、AD-AS模型 • AD—AS模型将经常变动的价格水平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解释和说明宏观经济的一切波动。 • AD—AS模型正取代IS—LM模型,日益成为宏观经济主流模型。
三、AD-AS模型 1、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2、长期均衡分析 案例:美国AD—AS模型分析
1、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 ⑴经济萧条(失业均衡) • ⑵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均衡) • ⑶经济过热(超充分就业均衡) • ⑷经济滞涨(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
⑴萧条、 ⑵充分就业、 ⑶过热 LAS P SAS E3 P3 E2 P2 AD3 E1 P1 AD2 AD1 0 Y1 Y* Y3 Y 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⑷经济滞涨(通胀与萧条) SAS1 LAS SAS1 LAS SAS* P P E4 SAS0 E2 SAS0 P2 E3 AD1 P1 E1 AD0 AD0 0 0 Y Y2 Y* Y1 Y2 Y* Y1 Y 总供给移动动导致滞胀 滞胀问题的政府决策
2、长期均衡分析 LM1 LAS r r2 LM0 r1 IS1 r0 IS0 0 Y0 Y1 Y LAS P P1 P0 AD1 AD0 0 Y0 Y1 Y 向充分就业均衡调整过程
案例:美国AS-AD模型分析 •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大危机时期,总需求是在AS曲线的水平区域,因此,政府可以采取增大政府购买支出等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提高总产量和增加就业人口数量,到40年代,由于政府大量购买战略物资大大增加总需求,整个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总供给曲线是垂直阶段,物价水平迅速上升,通货膨胀压力成为当时的严重问题,于是采取进行工资—物价管制;
案例:美国AS-AD模型分析 • 在1950—1965年,总需求曲线在总供给曲线的中间区域内移动,增加总需求,造成总产量和物价水平都增加,而由于价格的刚性特征,当总需求减少时,导致总产量和就业人口数量下降,而物价水平维持不变的情况,1965—1973年,美国政府卷入战争,国防费用增加,造成需求冲击,美国经济又进入古典区域,导致价格上涨,同时存在过盛需求,形成通货膨胀,1974—1980年,由于美国1974年发生农业严重欠收,农产品价格上升,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成本推动价格上涨,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和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造成“滞胀”现象的发生。
四、本章回顾 • 1、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想要支出的总额,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构成的。 • 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构成的,任何计划总支出的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四、本章回顾 • 2、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价格水平上,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实际上除了受到价格水平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劳动、资本、技术水平的影响。 •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的。
四、本章回顾 • 两种最主要的总供给曲线,即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 古典总供给曲线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货币工资随劳动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化。 • 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和价格刚性加以说明总供给曲线。 • 总的来讲,总供给曲线包括水平部分、正斜率部分、垂直部分。
四、本章回顾 • 3、AD—AS模型将价格水平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解释和说明宏观经济的一切波动。AD—AS模型正取代IS—LM模型,日益成为宏观经济主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