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月称论师 造

月称论师 造.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名义. 论义. 末义. 译礼. 究竟佛地. 诸地功德. 所造论体. 宣说暂时地. 极喜地等五地. 造论分支. 造论究竟. 分别说十地. 远行等四地. 现前地. 所讲真论. 别义. 真实. 庄严自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即住最初菩提心

kyla-pri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月称论师 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月称论师 造

  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名义 论义 末义 译礼 究竟佛地 诸地功德 所造论体 宣说暂时地 极喜地等五地 造论分支 造论究竟 分别说十地 远行等四地 现前地 所讲真论

  4. 别义 真实 庄严自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即住最初菩提心 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 彼至远行慧亦胜

  5. 庄严自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1、布施的自性 2、布施度圆满的量 3、布施的一般分类

  6. 一、布施的自性 《菩萨地论》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 1 2 3 • 按《菩萨地论》就是 • 不贪著自身一切资具 • 所有无贪善根俱生的思 • 以及由此发起能施舍的身语二业,这就是布施的自性。

  7. 二、布施度圆满的标准(量):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最为主要。 ——《菩提道次第广论》 所谓布施度圆满,不是观待遣除一切众生的所有贫穷来决定,是否究竟圆满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在的心上。

  8. 二、布施度圆满的标准(量):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 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入行论》 布施度圆满不是观待遣除外境一切众生的贫穷 布施度圆满是观待内心 自己的内心很乐意把身体、受用、功德等无余施舍给一切众生,而且自心没有丝毫的贪执吝啬时,就是布施度达成究竟圆满了。

  9. 三、布施的一般分类: 包括一切内身外物毫无吝啬地布施众生 财施 法施 无畏施 为使众生辨析取舍,明了因果法要,以及深入了义法的修持,而敷演圣教正法。 对凌迫逼恼、苦无救护的众生,给予救护与安慰等。

  10. 此地增胜施度 庄严自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布施之分类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赞布施 登地菩萨已经证悟空性了,为何还要行持十度?

  11. 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就是为了通达空性,一旦证达空性,就不需要再行持菩萨行了,因为没有必要。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就是为了通达空性,一旦证达空性,就不需要再行持菩萨行了,因为没有必要。 证了空性,还要怎样行持?行持六度还有什么用?行持布施等六度就是为了证悟空性,没有必要证悟空性之后再行持。 布施等是利益众生的方便和手段,依靠这些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才是大乘道的正行。证悟空性只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前行,作为一个修行人,利益众生并不是小事,而自己获得寂灭或证悟,也并不重要。 不对。因为只有证达一切万法空性,才能真正修学六度并利益众生。也就是说,真正要利益众生,从一地开始。而未证悟空性的凡夫,只能相似地利益众生。

  12. 凡夫位都不能真实利益众生, 那为何要行持六度呢? 资粮、加行道的布施等六度只为修炼自心,让自相续生起甚深空性的证悟。 虽然凡夫位时不能圆满利他,但只要把利他作为主要目标慢慢熟练,一旦登地,之前强烈的利他心愿就能圆满实现。那时布施身肉也像布施菜叶一样,没有困难。

  13. 为悉净除法界无为法,如来藏所积之暂时尘,资粮加行见及修四道,修习菩提三十七道品,清净见解一十六空性,行为无垢圆满诸六度,证悟补特伽罗法我无,以治烦恼方便而清净,即为菩萨诸众善妙道。  ——《四法宝鬘论》 若想净除如来藏上的暂时垢染,必须依靠以下方法: 修 四道当中修三十七道品,即资粮道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加行道修五根、五力,见道时修七觉支,修道中修八正道支。 见解清净为十六空性。“万法皆空”是大乘的见解。 见 行为是无有垢染地圆满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行 果 果位是证悟人无我、法无我两种空性。

  14. 此地增胜施度 庄严自续功德 超胜他续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布施之分类 结说此地功德 略说本地 广说功德 极喜地 宣说一地 结尾本品 赞布施 尔时施性增最胜 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现见 如何理解? 见道菩萨虽于十度皆修,每地皆有各自不同的增上度,但一地时最为增上胜妙的,乃布施波罗蜜多。 ——《自释》

  15. 佛菩提 癸一、此地增胜施度 尔时施性增最胜 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现见 外在兆相 不是现量了知 比量推知 根据 由烟因推知有火, 这是由外在的兆相推知内在的体性。

  16. 指在证得极喜地时,以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这样增上最殊胜的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是彼大菩提的第一因。指在证得极喜地时,以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这样增上最殊胜的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是彼大菩提的第一因。 释 词 癸一、此地增胜施度 尔时施性增最胜 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现见 如何理解“施性增最胜”? 最增胜的量是什么? • 这里的施性增最胜, • 不是说布施比持戒、安忍等后九度殊胜, • 而是说在获得增胜的程度上,初地以布施度达成究竟。

  17. 就是彻底远离了布施的一切违品(清净波罗蜜多)。就是彻底远离了布施的一切违品(清净波罗蜜多)。 经云: “初地中随施内身外物, 不起少分违逆施度之悭贪”。 • 初地菩萨 • 在所修的十度之中,在布施度方面已经彻底远离了一切违品,故从能以增胜的角度说,尔时布施是最为第一的。 • 但同时在持戒度方面还不能像二地菩萨那样梦中也不起少分违逆持戒度的犯戒行为。

  18. 思 考 一地布施波罗蜜多增胜,确定“增胜”的含义。“增胜”是否和“到达究竟”同一意义? 如果“增胜”不是“到达究竟”,则应上上地布施波罗蜜多有更上进,不能说一地布施波罗蜜多增胜,如果“增胜”是“到达究竟”,则随地升进而有智慧增胜,以增胜之智慧所摄的布施波罗蜜多亦当增胜,故一地布施波罗蜜多到达究竟不成立。二俱不成立故,一地布施波罗蜜多增胜不成立。 请破以上观点。

  19. 什么是烦恼障呢? 六度的违品悭吝、犯戒、瞋恚等等的虚妄分别,就是烦恼障,这是清净波罗蜜多的障碍。 什么是所知障呢? 在行持六度的时候具有能作、所作、作业三轮的虚妄分别,就是所知障。 这是圆满波罗蜜多的障碍。

  20. 打个比方,在布施的时候,如果存在以我执产生的悭吝,那趣入布施波罗蜜多的修行就会很困难, 这个悭吝就是烦恼障,它会障碍行持布施度。 其次, 虽然趣入了布施波罗蜜多,但是布施的时候,有能布施、所布施以及布施这样三轮的虚妄分别,这个三轮分别就是属于所知障。以这个三轮虚妄分别的障碍,就不能修证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21. 癸一、此地增胜施度 尔时施性增最胜 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现见 要成就大菩提(佛果) 以证悟空性为因,可以清净所断、成就法身, 以行持六度为因,可以获得所证、成就色身。 必须圆满十度波罗蜜(因) 为什么说布施度是大菩提的第一因呢?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层层递进、相续增胜 最先前的布施度是十度之一, 所以说布施度是大菩提的第一因。

  22. 不但是殷重布施外物,就是割下身肉布施别人,内心还是极为殷重,以此布施作为根据,就能比量推知他不能被现见的内证功德,就像见到烟就能比量推知有火一样。不但是殷重布施外物,就是割下身肉布施别人,内心还是极为殷重,以此布施作为根据,就能比量推知他不能被现见的内证功德,就像见到烟就能比量推知有火一样。 释 词 癸一、此地增胜施度 尔时施性增最胜 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现见 这两句是讲初地菩萨内在所有不可现见的智德,由布施内身外物就能比量了知。

  23. 因为这样的兆相,任何凡夫、小乘声缘都不会具有。因为这样的兆相,任何凡夫、小乘声缘都不会具有。 • 于后后诸度也可用同等的道理类推,这就是菩萨得地的不共兆相。 但由其所流露的外相,就可推知此不能现见的智德 是外在的兆相 虽施身肉仍殷重 此内在的智德就像虚空中飞越的鸟迹一样不可现见 是内在的体性 不现见的智德 布施度清净 无漏智

  24. 《大乘庄严经论释》 如同由水鸟推知有水、由烟推知有火般,宣说以何相了知得地。 有现相信解,不退及不下, 不依他之性,现证一切者, 一切心平等,无引无贪著, 知方便生处,为一切中相。 ……②由现见真谛对大乘深广诸法无有怖畏与怯弱,是第二相; ③对寒热疲劳等及布施头脑手足等苦行与痛苦心不下劣…… 有欲无六障,其次无乱慧,不漂亦不回,事友及供养,回向将生胜,修善与戏通,功德藏如是,佛子十六相。 ——《大乘庄严经论》

  25. 《白莲花传》 我为西瓦巴国王时,曾将自己青莲花般双目布施与一老年婆罗门; 为月光国王时,又将自己头颅布施与凶目婆罗门;当西吾国王时,为救护鹞鹰爪下鸽子,曾割下全身身肉布施与它。 此外,在此地,为获无上菩提,我上千次布施自己手、脚、妻、儿。如是做时,任谁也未曾给我布施造过违缘,故而你也万勿造诸违缘。 大智慧大臣听后,对国王如此之菩萨行生起大信心,他边想边说:“大法王要舍弃我们了。”

  26. 《白莲花传》 刚才受帝释天加持之木匠,此时便开始用利锯割锯吉祥部身体,锯至肚脐部位时,国王开始大出血,一时血流如注。 他心中想到:我尽管已了知轮回过患,但以精进心布施我身体一部分时都有如此痛苦,那些身陷地狱、身心全部要蒙受剧烈苦痛煎熬之众生,又该如何承受地狱折磨?我现发心:愿以我受之苦断除一切众生之痛!作如是思维已,锯断身体之痛当下就消失无遗。

  27. 《白莲花传》 国王疑惑不解地想到:为何我现在感受不到痛苦?他们是否已停止割锯?国王于是起身看其割锯,同时心生不悦,身体当时就颤动起来。 婆罗门看见后就问国王道:“你为何如可怜之病者一样浑身颤抖?整个大地之上,你本能布施一切,如今是否有后悔之意?你不该后悔,否则你之布施大愿岂不成大妄语?”

  28. 《白莲花传》 吉祥部国王坦然答道:“我根本不是因后悔布施自己身体而发抖,我只是担心这锯子不能割断我身体,如此就无法圆满我布施决心,也不能满足你愿,想及此我才发抖不已。我岂是不愿让其锯断我身体?!”听罢国王所说,婆罗门深感稀有,便不再多言。

  29. 菩萨能布施自己的身肉, 主要因为其已经证悟空性,没有我执。这种说法对吗?

  30. 1、施舍身肉的近取因,并非以无执著为主,而是在于有否养成布施的习性,倘若习惯成性时,虽有俱生我执的微细种子,但于施舍身肉亦毫无吝啬。1、施舍身肉的近取因,并非以无执著为主,而是在于有否养成布施的习性,倘若习惯成性时,虽有俱生我执的微细种子,但于施舍身肉亦毫无吝啬。 2、如果仅以无我执为主来安立布施身肉的话,则阿罗汉既已破除俱生我执,断尽烦恼障,以此他们亦应施舍自己的内身血肉,但由于他们没有广大的发心与布施的习性,故未能施舍身肉。

  31. 所以布施身肉 • 并不是仅仅从断执方面而立 • 应该是偏从于有无大悲菩提心的广大发心与修自他平等以及修自他相换等而建立极大布施。

  32. 如是结赞 赞菩萨布施 此地增胜施度 赞下劣布施 一地增胜功德 布施之分类 菩萨行施生欢喜 真实赞叹布施 赞布施 布施功德 行施能得轮回乐 真实 行施能得涅槃乐 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福资粮之因皆为布施 赞叹菩萨行布施的功德 赞叹平凡下劣布施之功德 真实赞叹平凡布施 通过平凡布施亦将获得出世涅槃之安乐

  33. 真实赞叹布施 此地增胜施度 赞下劣布施 赞菩萨布施 如是结赞 布施功德 一地增胜功德 布施之分类 菩萨行施生欢喜 赞布施 真实 主要是和菩萨相比,指没有菩提心、只求自利的布施 彼诸众生皆求乐 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 故佛先说布施论

  34. 寅一、真实 彼诸众生皆求乐 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 故佛先说布施论 就是资生之具,也就是生活受用的物具,指饮食、医药、衣服、房屋等。 除饥渴疾病寒热等苦,引生三有安乐之因,众生倒执为乐,非真实乐

  35. 寅一、真实 彼诸众生皆求乐 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 故佛先说布施论 彼诸众生都想解除饥渴、寒热、疾病等生活的痛苦而求得安乐,但是如果没有饮食、医药、衣服、房屋等受用资具,那人类所求的安乐也必定不会有。 善解一切众生意乐的世尊了知这些受用资具都是从往昔布施的福德中出生的,所以在最初就宣说了布施之论。 为什么佛在六度中首先宣说布施呢?

  36. 寅一、真实 彼诸众生皆求乐 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 故佛先说布施论 1、布施能给众生带来安乐,除苦之便; 从果推因。 乐 资具而来 布施而来 佛所宣说 • 如果种下了布施的习气,因缘成熟时会从善根习气中显现福财。 • 若没有布施的习气不从自己的善根中显现福德,即使暂时拥有资具也会很快灭尽。

  37. 公案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之女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悯,举宫爱敬。 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业力如何? 随即密令侍从找一最贫贱的乞丐,将善光嫁与他。 “你很幸福,凭借父王之力,举宫都对你爱敬。” 你凭自己的业,不要再靠我, 今后你自己独立生活去! 时间会检验你所说的是否是真理! 波斯匿王 此时善光仍然坚持无悔,并心无反顾地与乞丐离宫而去。 我凭自己的业,感得这样的福报,这并非父王的能力所致。 波斯匿王 之女善光

  38. 公案 先父母的住宅还记得吗? 你父母还健在吗? 丈夫 当时的宅院已被毁坏,只留下一片空地,地址还记得。 父母先前是舍卫城最大的长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日以乞食过活。 于是夫妇同到故宅,奇异的是,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随处都有地下宝藏自然现出。用这些宝藏,夫妇雇人造宅,一月未满,宫宅已成。 波斯匿王 之女善光

  39. 公案 一日,王忽忆起善光,就问属下:“公主现在生活如何?” 有人禀报: “不瞒大王,公主如今的生活并不比大王差。” 波斯匿王 当天,善光遣夫将父王请至家中。看到女儿家宫宅庄严,王大为惊讶,就去问佛: “我女先世作何福业,得以生在王家,身有光明?”

  40. 公案 当时的夫人,就是善光的前身。后来迦叶佛出世时,有位妇人以美食供养佛僧,但遭到丈夫的阻拦,当时她委婉劝夫:‘我既已请来佛僧应供,这回还是让我满愿吧!’结果丈夫听从了劝告。这位妇人,也是善光的前身。其夫是乞丐的前身,由于阻碍供养,遭受多生常常贫贱的果报,因后来听从其妇之劝,所以依靠其妇而感召大富贵,离开其妇时仍然贫贱。 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时代,佛涅槃后,有位槃头王,建起一座七宝之塔供佛舍利,其大夫人见后即以天冠拂饰戴在像的顶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宝珠挂于塔颈,同时发愿: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愿我永离三恶八难之处。 如果善光的幸福是来自于波斯匿王的荫庇,那么她被父王驱逐后,必定会因此而贫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善光的幸福来自于她的善业,所以波斯匿王可以驱逐其身,却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积之福德,不可能以威势将贫贱之苦加诸于她。 佛陀

  41. 2、在六度中尤以布施最容易趣入、最容易修行;2、在六度中尤以布施最容易趣入、最容易修行; • 布施是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能随分趣入,是很方便易行的法。 • 若是持戒就比布施微细、难入、难行,后后度更是如此,所以佛陀先说容易入、容易修的布施法门是有一定必要的。 3、依于布施才能增上或生起后五度; • 若于种种受用贪著,就不能舍家,受持戒律; • 不贪著受用的布施就是持戒的因,所以最先宣说; 般若 禅定 精进 忍辱 持戒 布施

  42. 安立六波罗蜜多的次第有三种因,即①前后因;②下上因;③粗细因。安立六波罗蜜多的次第有三种因,即①前后因;②下上因;③粗细因。 ③粗细因:即前前为粗、后后为细, 粗者为施,细者为戒,乃至粗者为定细者为智。 为何名粗?由易趋入易行持故。 为何名细?由难趋入难行持故。 ①前后因:即依于前前,后后得以生起,具体是:由不顾资财故受持戒; 行持戒后能起安忍; 安忍后能起精进; 精进后能起静虑; 静虑后能通达实相。 ②下上因:即前前为下、后后为上,布施较持戒为劣, 持戒较安忍为劣, 乃至静虑较智慧为劣。 前后及下上,粗细次第起,如是说六度,不乱有三因。 ——《大乘庄严经论》

  43. 真实赞叹布施 赞布施 赞下劣布施 赞菩萨布施 如是结赞 布施功德 菩萨行施生欢喜 真实 行施能得轮回乐 行施能得涅槃乐 悲心下劣心粗犷 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 灭苦之因皆施生

  44. 卯一、行施能得轮回乐 1 2 3 悲心下劣心粗犷 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 灭苦之因皆施生 下劣布施的表现有三种: 1、悲心下劣 2、心粗犷 3、专求自利为胜者

  45. 卯一、行施能得轮回乐 悲心下劣心粗犷 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 灭苦之因皆施生 否定词,表示悲心微弱或不具足悲心,不是为了遣除别人的痛苦而布施,只求自己获得善果、获得安乐等而行布施。 由悲心所摄的布施, 是指菩萨的布施完全是随大悲心而转、不求今世的回报与来世的异熟果, 专为满足乞求者的快乐而行布施。 施一令得乐,多劫自受苦,尚舍为爱深,何况利翻彼。 ——《大乘庄严经论》

  46. 盛誉、胜福等唯想布施之乐 卯一、行施能得轮回乐 悲心下劣心粗犷 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 灭苦之因皆施生 就是不顾他利,唯一把寻求自利放在第一位。 这样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最胜的布施,就是很下劣的布施,也就是凡夫人最自私的行为。 • 粗犷就是烦恼没有调伏的状态,在布施的时候: • 在态度上傲慢看不起求施者,或心里不情愿, • 在布施时又很懈怠或时间推延等, • 在动机上只是偏在寻求得生善趣自利的安乐,这就是具粗犷的心。

  47. 卯一、行施能得轮回乐 悲心下劣心粗犷 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 灭苦之因皆施生 这样作下劣布施的人 灭除缺乏受用、资具之苦,诸如能灭除饥渴、寒热等痛苦的各种受用之因 即使是下劣的布施, 仍然会获得受用具足的果报。 为什么专求自利的布施还能获得轮回的安乐?

  48. 为什么专求自利的布施还能获得轮回的安乐? 无欺的缘起力、法性力。 以悭吝的烦恼在阿赖耶识当中种下的就是饿鬼的习气,将来成熟果报的时候,就会现前饿鬼那样的根身器界,比如嘴巴封闭得只有针眼那么小的口子。 ——《辨中边论》

  49. 真实赞叹布施 赞布施 赞下劣布施 赞菩萨布施 如是结赞 布施功德 菩萨行施生欢喜 真实 行施能得轮回乐 行施能得涅槃乐 此复由行布施时 速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三有流 当趣证于寂灭果 这里的布施者也是没有悲愍心、偏在自利、唯一寻求自己离苦得乐之人,在态度上非常地殷重,这样作布施可以得涅槃的安乐。

  50. 从时间上来说迅速 卯二、行施能得涅槃乐 此复由行布施时 速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三有流 当趣证于寂灭果 趣向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所有,因为由生死接连不断流转于三界中,故名三有。 表示布施不但能获得轮回之乐,还有涅槃之乐 此为小乘行人布施,唯希求自利解脱, 包括上供和下施。 寂灭涅槃之阿罗汉果 为什么行施能得涅槃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