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988 Views
暨南大学图书馆. 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 馆藏与服务. 徐云. 2010-11-24. 一、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简介. 成 立: 为突出侨校特色,开发学科资源,促进华侨华人学科建设, 1995 年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成立。本中心是中国大陆高校中最早成立华侨华人特色资源收藏与开发的机构。 2008 年该中心与华侨华人研究院共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文献中心”; 2010 年“暨南大学彭磷基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在中心挂牌。 机构人员: 华侨华人文献一室,二室,研发室, 5 名专业人员。
E N D
暨南大学图书馆 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 馆藏与服务 徐云 2010-11-24
一、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简介 成 立:为突出侨校特色,开发学科资源,促进华侨华人学科建设,1995年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成立。本中心是中国大陆高校中最早成立华侨华人特色资源收藏与开发的机构。2008年该中心与华侨华人研究院共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文献中心”;2010年“暨南大学彭磷基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在中心挂牌。 机构人员:华侨华人文献一室,二室,研发室,5名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华侨华人图书、报纸、期刊、论文、新闻信息采选收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建设;华侨华人中心网站建设;出版侨情宣传出版物;接受书刊赠送;解答咨询;文献信息检索培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我馆目前收集了有关华侨华人的图书约25,000册,其中包括中外文华侨华人研究学术专著、论文集、工具书、资料汇编;学术期刊、侨报、侨刊乡讯、社团刊物400余种。我馆目前收集了有关华侨华人的图书约25,000册,其中包括中外文华侨华人研究学术专著、论文集、工具书、资料汇编;学术期刊、侨报、侨刊乡讯、社团刊物400余种。 二、文献收藏概况
二、文献收藏概况 华侨华人研究专著 华侨华人研究刊物
二、文献收藏概况 侨报 海外社团资料
二、文献收藏概况 二、三十年代的老侨刊 侨刊乡讯是我馆华侨华人文献特色馆藏中的“特中之特”。
二、文献收藏概况 早期的华侨华人研究期刊
二、文献收藏概况 民国时期侨民登记证 华侨华人民间文献
三、文献收藏特点 特点一:完备级收藏 图书馆对华侨华人文献的收藏非常重视。2005年,在我馆制订的《暨南大学文献资源建设发展政策》中,将华侨华人文献收集级别定为完备级收藏。
三、文献收藏特点 特点二:集中收藏 为了方便华侨华人研究读者的研究,图书馆将分散于全馆港台阅览区、社科阅览区、工具书阅览区、新印古籍阅览区、学位论文等阅览区中相关华侨华人馆藏集中于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文献一室。 该室在图书馆七楼
三、文献收藏特点 特点三:收藏的地域广泛 除大陆版的文献以外,1/4的文献来源于台湾、香港、东南亚、北美等地区。
三、文献收藏特点 特点四:收集手段多样 除了正规订购渠道外,我们还通过交换、赠与、馆际互借等形式补充文献资源。
三、文献收藏特点 二、文献收藏特点 这是我们与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族研究中心利用交换形式获得的资料。
三、文献收藏特点 这是台湾华侨协会总会、马来西亚华校教师董事会总会等机构赠与我中心的资料。
三、文献收藏特点 这是通过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获得的学术著作影印本。
三、文献收藏特点 这是通过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协议获得的学术著作影印本。
三、文献收藏特点 特点五:文献类型多样 除了传统的书、刊、报等纸质文献以外,中心还收集保存了磁带、CD、VCD、DVD等电子媒介产品。 这是我中心收藏的部分电子媒介产品。
三、文献收藏特点 这是我中心开发研制的《客家人文》《中国侨务信息资源库》光盘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除了各种类型的文献收藏外,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平台,对馆藏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主要有: ◆ 建设华侨华人特色资源网站 ◆ 建设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 ◆ 建设馆藏华侨华人书刊的全文检索系统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1、建设“华侨华人特色资源网站” 我馆于2001年正式建立了“华侨华人”特色资源网站 ,现共有栏目40余个,具有专业性、资料性、学术性的特点。其中“学术动态”“学术会议”“网上论坛”“学科服务”等栏目,直接向华侨华人研究研究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学术信息。 网站首页 http://hqhr.jnu.edu.cn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中心网站上发布的2010年华人研究的学术动态信息。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中心网站上发布的2010年关于海外侨情的部分报道。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中心网站的访问地区的统计,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其他地区的访问量远远超过了广东地区的访问量,说明特色资源网站的社会效益从广东向全国拓展。 其他地区 广东地区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2、建设《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 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数据库现有8个相关的子库,总数据量15万余条,向读者提供书目目次、题录、索引、统计资料、图片、全文等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信息。该数据库2005年获得教育部CALIS特色数据库项目立项。 华侨华人报纸数据库 华侨华人人物数据库 侨务政策与侨务法规数据库 华侨华人图片数据库 政策咨询问答数据库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数据库 华侨华人图表数据库 华侨华人研究论文题录数据库 总数据量15万余条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检索界面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通过报纸库检索到的有关华人社团方面的报道。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通过论文库检索到的关于华人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通过图片库检索到的1907年印尼华校毕业生前往南京暨南学堂深造的历史照片。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通过图表库检索到的1929年在暨南大学留学的印尼华侨学生的人数统计。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通过政策法规库检索到的2006年国家和地方关于侨生在大陆就学的有关政策法规。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这是通过书目库检索到的关于华侨、华文教育方面的学术著作的书目信息。
四、数字化平台建设 3、建设馆藏华侨华人书刊的全文检索系统 2010年,中心将2009年以前的馆藏书刊进行了电子化,并建立了“馆藏华侨华人书刊全文检索系统”现有电子版全文图书(E-book)17927册,电子版期刊7382册。 馆藏华侨华人书刊全文检索系统的页面。http://202.116.13.47:8088/markbook/
五、信息服务 在做好馆藏资源建设和数字化平台的同时,我们加强华侨华人特色文献的信息服务工作,主动向包括国侨办、省侨办在内的各级侨务机构、研究机构和社团组织提供文献检索服务、编辑信息刊物和资料汇编;同时积极开展读者培训工作,将信息服务工作落实到实处。
五、信息服务 阅览服务 服务时间 周一到周五 上午8:00-12:00 下午2:30- 5:30
如需在中午12点以后或下午5:30分以后继续阅览,可以在中心办好登记手续,将书刊拿到七楼古籍特藏室继续阅览。阅完后将书刊交给该室值班老师保管。如需在中午12点以后或下午5:30分以后继续阅览,可以在中心办好登记手续,将书刊拿到七楼古籍特藏室继续阅览。阅完后将书刊交给该室值班老师保管。 五、信息服务 阅览服务
五、信息服务 保留本外借“绿色通道” 因教学科研需要,中心馆藏文献可对华侨华人研究的教师和博士生短期外借。 在中心办理好相关手续,凭校园卡到二楼总服务台办理外借手续。 五、信息服务
文献传递:图书馆为本校读者提供从其它图书馆借入文献或者获取复制品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为读者借入、复印和提供本馆未收藏的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报告等。文献传递:图书馆为本校读者提供从其它图书馆借入文献或者获取复制品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为读者借入、复印和提供本馆未收藏的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报告等。 五、信息服务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具体方法请登陆图书馆主页 特别推荐版块中的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http://lib.jnu.edu.cn/train/index.jsp?id=30 • 馆际互借:如果您所需要的图书在我馆没有收藏,而其它与我馆有馆际互借关系的图书馆有并且可外借,可申请馆际互借。
五、信息服务 编辑侨情简报 我中心编辑的每月一期的《侨情简报》,每期面向华侨华人研究机构、侨务部门和全校师生发放,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五、信息服务 编辑资料汇编 我中心编辑的华人研究的资料汇编。
五、信息服务 代查代检 中心应读者的要求为其检索的部分信息资料。
五、信息服务 读者培训 中心进行读者培训的现场 中心编制的读者培训讲义
五、信息服务 这是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来信、来函,对我们的工作给与了热情的支持和积极的肯定。
六、交流与合作 我中心于2001起,与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邵友保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签署了为期5年的包括共建数据库、人员互访、资料交换等内容在内的合作协议。 这是我馆与俄亥俄学图书馆鉴订的合作协议。
六、交流与合作 我中心于1997年起,与香港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共建数据库的合作关系。多年来,双方精诚合作,共谋发展。 这是我馆与香港大学图书馆鉴订的合作协议。
六、交流与合作 在搞好中心各项业务建设的同时,中心还积极参加华侨华人研究学术会议,了解学术动态,加强交流沟通,以期更好地提供学科服务。 中心成员参加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机构与文献收藏机构会议。
六、交流与合作 中心成员参加第三届海外华人研究机构与文献收藏机构会议。
六、交流与合作 2009年5月,中心牵头主办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
六、交流与合作 2010年4月,中心牵头举办了侨刊乡讯捐赠仪式暨学术研讨会。
七、领导关怀 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各级侨务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前人大侨委会主任委员甘子玉(前)视察中心
七、领导关怀 前教育部部长韦钰(左一)、时任国侨办文宣司司长丘进(右一)视 察中心,观看数据库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