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973 Views
第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 的发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2 、视觉的发展 3 、听觉的发展 4 、嗅觉 5 、味觉 6 、触觉 第二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1 、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 2 、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3 、空间知觉 4 、时间知觉 5 、观察力的发展. Molyneux 问题.
E N D
第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 的发展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 2、视觉的发展 • 3、听觉的发展 • 4、嗅觉 • 5、味觉 • 6、触觉 • 第二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 1、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 • 2、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 3、空间知觉 • 4、时间知觉 • 5、观察力的发展
Molyneux问题 如果教一个生来就失明的成人用触摸的办法来辨别同一种大小差不多的金属立方体和球体,以便在他触摸时说出哪一个是立方体,哪一个是球体。然后假定把立方体和球体放在桌子上,使这个盲人复明,请问:在他触摸这两个东西之前,他是否能够用视觉来辨别出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呢? 莫利诺(氏)实验:检查刚恢复视力的盲人辨别物体的实验
Molyneux问题 •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自以下方面: • 1、关于新生儿知觉能力的研究; • 2、关于那些在生活早期被剥夺过视觉之后又恢复了视力的个体的知觉能力研究; • 3、关于成人对失真视觉输入的适应能力的研究。 莫利诺(氏)实验:检查刚恢复视力的盲人辨别物体的实验
婴儿感知觉的研究 • 婴儿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长期以来,婴幼儿感知觉研究领域一直被“婴儿无能”的思想盘踞着。随着早期教育研究热潮的掀起,加之研究手段的计算机化,人们已经发现,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出现了明显的生物电反应。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长期以来,婴幼儿感知觉研究领域一直被“婴儿无能”的思想盘踞着。随着早期教育研究热潮的掀起,加之研究手段的计算机化,人们已经发现,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出现了明显的生物电反应。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
第一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 许多用测查年龄较大儿童和成人感知觉能力的方法不适于婴幼儿。婴幼儿动作技能有限,无法回答自己是喜欢红色还是绿色。另外,也难以肯定成人确定的感知觉标准同样适用于婴幼儿。80年代以后,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利用婴幼儿的反射,对婴儿测查的技术已经有了发展。儿童心理学家 利用生理心理机能探索婴儿的感觉能力。 • 如,控制心率、肌肉反应、呼吸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和习惯化都被用作鉴别婴儿感知觉能力的手段。
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 • 视觉诱发电位测量儿童的视觉敏度
下面介绍的是几种可供观察的行为反应。 • 反射行为 • 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 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 视觉偏爱
1、反射行为 特点: 形成速度慢; 形成之后不稳定; 不易分化。 •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 ●食物反射 • ●防御反射 • ●定向反射 •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 ●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 ●游泳反射 • ●行走反射 • ●强直的颈反射
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 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 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 (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 • 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 • 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
例:语音的范畴知觉(categorical perception) • 大多数知觉为连续性知觉 • 范畴知觉实验: 先听一个人工合成的b音 一段时间后,婴儿对此厌倦,吸吮速率下降 用两种方式改变VOT(voice onset time) 1、改变VOT,使b变成p音 2、改变VOT,但仍和b属于同一范畴
例:语音的范畴知觉 • 研究表明,1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变化上表现出对b和p两个属于不同音位范畴辅音的辨别能力(范畴间的辨别而非范畴内的辨别)
例:语音的范畴知觉 • 作用: 使声学提示转化为语音特征 只有忽略大量语音范畴内的变异,才能使语言理解成为可能。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 除注视和吸吮等外显行为外,生理反应也能提供婴儿的感知活动线索,譬如心率变化。 • 该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三方面的信息: • (1) 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 • (2) 婴儿的知觉偏好; • (3) 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
4、视觉偏爱 •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在范茨的“偏好方法(preference method )”中,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好”。
偏好方法 • 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 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激。 • 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
偏好方法 • 婴儿从出生起似乎便有了某种对视觉刺激的主动需求。 • 原因一,可能是视觉皮层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视觉刺激输入。婴儿运用视觉能力的先天倾向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 原因二,可能在于婴儿所倾向于注意的环境信息,正是那些对他们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刺激,如母亲的面孔等。
二、视觉的发展 • 新生儿的眼睛在出生时就能对视野内的几乎各个方面 在生理上进行不同的反应。 • 视觉集中:在出生时,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的客体。
儿童视觉的适应 • 光的察觉: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觉察眼前的光亮,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远远低于成人。
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眼睛优劣的指标;是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也是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眼睛优劣的指标;是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也是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 目前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有三种: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有两只恒河猴子每天要一动不动地看四个小时的视力表,接受视力测试。原来,这两只猴子是在为人类研究近视因素做贡献。
婴儿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 • 1个月:能用平静的眼睛运动跟踪一个慢慢移动的物体; • 3个月: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实现聚焦; • 6个月:视敏度大约为20/100。 • 2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能力发展也很快。
颜色视觉:Borntein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就具备辨别各种颜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内在固有的。一般认为,新生儿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随着年龄增长,受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这种与生俱来的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能力就会消退。儿童不太容易把现成的颜色次匹配到已有的颜色概念上。颜色视觉:Borntein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就具备辨别各种颜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内在固有的。一般认为,新生儿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随着年龄增长,受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这种与生俱来的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能力就会消退。儿童不太容易把现成的颜色次匹配到已有的颜色概念上。 • 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应用:儿童视觉缺陷 •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若感觉缺失发生在大年龄,伤害不会持久,若发生在早期,尤其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影响非常深远。
三、听觉的发展 • 有几种观点: • 一百年前,普莱尔提出“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因为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内耳中的液体妨碍了婴儿听觉能力的准确测量。 • 1983年廖德爱、黄华建研究结论,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的听觉反应时极其充分的,能声音定位 、区别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声音等。婴儿对声音的反应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感受抚慰、警觉、痛苦的反应。
听觉的产生 • 婴儿在出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最清晰地传递到胎儿的声音是母亲的言语声。 • 用塑料玩具狗发出的“唧唧”声为刺激,对42名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测试: 一次刺激引起反应19名(45.2%) 两次刺激引起反应16名(38.1%) 三次刺激引起反应5名(11.9%)
听觉偏爱 • 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孩子故事并录音,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 • 婴儿用一定的频率吸吮奶头,就听到自己母亲朗读的声音,反之则变为他人的声音。 • 结果:85%婴儿会按产生母亲声音的频率吸吮。
听觉偏爱 • 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 对于沉闷、愤怒、硬冷的语调与轻松、愉悦、温柔的语调,又有不同的反应,人们与儿童说话时不自觉提高了嗓音,经常性出现儿化语,话语结尾也往往升调,是因为儿童喜欢这种声调的说话方式。 • 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
4-5到7岁儿童的听觉阈限值比成人高2-7dB; • 13岁以前儿童听觉敏度在所有频率上都很低,6-7dB,经过发展,听觉阈限也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14-19岁之间,这段时间儿童听力最好。
应用:儿童听觉障碍 • 新生儿出生6-8星期:不能对声音做出反 应; • 1岁左右:不会学说话; • 小学阶段:难以掌握语词,尤其在复述的时候音准度差; • 经常发生中耳感染,头部和耳部受伤; • 患有颚裂、唐氏宗合症。
聋儿和正常儿童的智力比较 鲍永清运用希-内学习能力量表(H-NTLA)对-5岁聋儿(耳聋的标准是双耳中好耳的听力损失﹥40dBHL)与正常儿童的智力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学前儿童聋儿比正常儿童的智力略低,没有显著差异。随年龄增长,显著差异。在智力结构方面,聋儿与正常儿童在知觉能力方面发展较好,但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较弱。 问题思考
四、嗅觉 • 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并产生各种反应:改变面部表情、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加强、打喷嚏、头躲开、四肢和全身不安宁地动。出生一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的气味和其他人的气味。 • 出生不到12小时的新生儿对草莓和香蕉的味道表示满意,对臭鱼和臭鸡蛋的味道表示拒绝,这表明区别味道的能力有可能是天生的。
五、味觉 • 婴儿对味觉上的差异比较敏感,遇到与习惯的滋味有区别的食物立即能辨别出来,第3个月的婴儿对各种主要味觉物质的溶液能精确分化,再过一段时间,多数婴儿也可以分化不同程度的甜或咸。
六、触觉 • 婴儿出生时已经具备了超出成人想象的发达的触觉。婴儿的唇、手掌、脚掌、前额、眼皮都非常敏感。由于具备了抚触条件,良好的触摸对婴儿的情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触觉是婴儿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概述资料: 孟昭兰将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分为3个阶段: 出生到4个月:婴儿通过五官探索感受外界刺激; 5-7个月:视-听-动觉得联合活动发展,手眼脑协调,复合感知能力出现; 8-9个月:爬行与走动进入了儿童空间方位、距离知觉的发展,手部精细肌肉的运动进入了形状大小知觉的发展。 结论:从特异化神经通道信息机制的行程来看,首先是感觉发展的专门化与单一化,然后进步到多感觉通道信息特征的整合与分化。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 研究表明,6岁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 总体上说,幼儿色、形抽象发展有三个阶段: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这一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
三、空间知觉 • 形状知觉: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有易到难依次是——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四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时期。
大小知觉: • 有研究证明,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的能力急剧发展。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方位知觉: • 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从具体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经历较长的时间,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已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 ①5-7岁,能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 ②7-9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 ③9-11岁,能比较灵活的、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明了一种叫做视觉悬崖(Visual cliff) 的实验设备。 • 吉布森(Gibson)和瓦尔克(Walk)设计了一个十分有名的“视崖”实验。结果表明,婴儿早已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在六个月之间学会的。 问题思考 • 早期的婴儿是否具有三维知觉能力 ?
“视崖”实验 • 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
四、时间知觉: • 小学不同年级估计一分钟时间的平均数 • 年级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对分(60秒)的估计 11.5”24.8”31.1”在皮亚杰实验研究中,4.5-5岁的儿童还不能把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分开来;5-6.5岁儿童开始把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分开,但仍不完全;7-8.5岁儿童才最后把时间和空间关系分开 。
补充资料:跨通道知觉 • 将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将景象、声音和触摸感觉彼此独立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