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55 Views
十八大文献 与 教材理论对接. 十八大:数字十年. 数字十年:文化. 文化视角. 时事热点. 据文化部统计, 10 年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 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共 1219 项。各省 (区、市)人民政府也公 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共 8566 项; 1488 名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得到命名。. 1 、文化遗产的地位、作用。 2 、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保护民族优秀文化免遭破坏。 3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数字十年:文化. 时事热点. 文化视角.
E N D
十八大文献 与 教材理论对接
数字十年:文化 文化视角 时事热点 据文化部统计,10 年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 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共1219项。各省 (区、市)人民政府也公 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共8566项;1488名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得到命名。 1、文化遗产的地位、作用。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保护民族优秀文化免遭破坏。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数字十年:文化 时事热点 文化视角 10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文化惠民落到实处,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开展。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降低了门槛,参观人数屡创新高,公共文化设施公益属性日益彰显。 1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10年,中国文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连串耀眼的数字,更有文化理念的更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1、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惠民 4、文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5、文化影响人。文化育民
亮点一:文化建设推向新高度 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表现在它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和目标,还表现在它对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全面认识。 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视角: 1、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2、民族文化的作用: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 3、各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文化启示 1、“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带来发展机遇 个人: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国家:展示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2、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①认同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文化走出去,提高国际影响力。 3、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不能当文化“啃老族”,要创新文化,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亮点二:核心价值观新概括: 三个倡导, 二十四字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 (社会) (公民) 文化视角: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2、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启示 1、文化多元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并不矛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 异,包容多样。
例题: 党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性、导向性、包 容性三个突出的特点。 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鲜明性、导向性、包容性? ①鲜明性是指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②导向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 想基础。 ③包容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决定的。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鼓舞斗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同时,重 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亮点三:明确新的文化建设理念 1、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文化事业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市场主导,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 2、尊重两大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3、处理好两对关系——文化发展之“魂”与文化传播之“体”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化视角: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亮点四: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亮点四: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文化视角: 1、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第99页)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第99页)
亮点五:首提“美丽中国”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 文化视角: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 2、“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的社会作用 知识链接 3 1 2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用
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如何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教育、科技的作用 知识链接 1 3 4 2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措施、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措施、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链接 3 4 1 2 中华文化的特点、民族精神的内容、作用、措施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 地位、措施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链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 地位、措施 3 4 1 2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措施 文化市场的特点及措施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3 4 1 2 文化创新的原因及措施;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市场的特点及措施;如何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文化创新:面对外来文化 知识链接 3 4 1 2 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手段 如何繁荣文化市场?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知识补充 1.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 2.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 3.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全民族创造活力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措施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如何奏响文化主旋律? 3.如何在文化中选择?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文化交流与传播 2.尊重文化多样性
如何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如何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如何理解文化依靠人民、文化为了人民? 具体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 与 教材理论对接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地位、措施 知识链接 3 4 1 2 文化的作用 如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知识链接 3 1 2 教育的作用;文化传播与交流 文化创新 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的作用
如何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4)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5)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