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二節 世界新秩序的重建

第二節 世界新秩序的重建. 學習重點. 新保守主義的抬頭 後冷戰時期的世界與中國 臺灣與多元文化的世界. 新保守主義的抬頭. ( 一 ) 1970 年代的新局勢 1. 東西方緊張關係的緩和 A. 始自: 1980 年代以來 - 美 、 蘇 雙方都 面臨困境 a. 蘇 - 捷克 的反抗 、 與 中國 的交惡 b. 美 - 受困於 越 戰 B. 好開端: 1972 年 尼克森 訪 莫斯科 a. 雙方簽署 限武協議 b. 蘇聯 同意協助 美國 早日結束 越 戰. 布里茲涅夫.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節 世界新秩序的重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節 世界新秩序的重建

  2. 學習重點 • 新保守主義的抬頭 • 後冷戰時期的世界與中國 • 臺灣與多元文化的世界

  3. 新保守主義的抬頭 (一) 1970年代的新局勢 1.東西方緊張關係的緩和A.始自: 1980年代以來-美、蘇雙方都 面臨困境a.蘇-捷克的反抗、與中國的交惡b.美-受困於越戰B.好開端:1972年尼克森訪莫斯科a.雙方簽署限武協議b.蘇聯同意協助美國早日結束越戰

  4. 布里茲涅夫 在俄共總書記布里茲涅夫 任內,蘇聯軍事力量不斷 增強,逐漸改變了美、蘇 雙方武力的對比。

  5. 2.第一次石油危機A.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a.埃及與敘利亞聯合攻擊以色列b.最後遭以色列擊退B.引發嚴重的石油危機a.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禁運石油給 支持以色列的國家,並提高油價b.造成西方經濟嚴重衰退,失業人口遽增

  6. 以色列占領區

  7. 石油危機 1973年 的石油危機使許多加油站無油可賣,加油站人員只得舉起「N0 GAS」的牌子。

  8. (二) 新保守主義的崛起 1.背景: A.美國-經濟衰退,社會騷亂不安B.歐洲-統合問題與東西方和解停滯 2.新保守主義抬頭-1980年代A.代表:a.美國-雷根總統主政時期b.英國-柴契爾夫人任內 B.第三世界開始改革→走向市場經濟C.歐洲左派勢力受壓制趨衰微

  9. 雷根與柴契爾夫人

  10. 雷根的新保守政策 • 措施A.經濟:a.採自由市場政策b.大幅度減稅B.政治:對任何暴動予以鐵 腕鎮壓C.外交:對蘇聯採強硬政策 • 成果A.使美國經濟復甦B.贏得冷戰的勝利

  11. 柴契爾夫人的新保守政策 • 任期:長達三任11年 • 政績A.對內:發揮自由市場理論a.降低政府對商業活動的干預b.削減福利制度的項目c.鼓吹國營企業民營化B.對外:與美國雷根總統結盟,共同堅決 反對共產主義

  12. 後冷戰時期的世界與中國 (一) 美國的霸權主義(Hegemonism) 1.時代背景A.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B.蘇聯解體→東歐共產主義相繼崩潰 2.美國的霸權心態A.維持其不受質疑的軍事至高地位B.採取先發制人行動的權力 3.具體代表行動A.1991-老布希總統發動波斯灣戰爭B.2003-小布希總統發動美伊戰爭

  13. 老布希總統 擔任美國總統期間, 歷經德國統一、蘇聯 及東歐脫離社會主義 制度。1990年,伊拉 克侵占科威特,他堅 決發動波斯灣戰爭, 並獲得最後勝利。

  14. (二) 國際恐怖主義 (Terrorism) 1.恐怖主義興起:A.始自:以色列於中東地區建國後-受 害的阿拉伯人轉而報復B.自殺爆炸案成中東地區經常發生之事 2.美國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的對象A.原因:美國支持以色列B.最震驚世人:911恐怖攻擊事件a.發動者:在「蓋達組織」賓拉登策劃下b.死亡人數:總計2992人

  15. 波斯灣戰爭中受傷的士兵

  16. (三) 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 1.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A.內涵:指強國以本國利益為政策出發點 的決策過程和思維B.代表:美國a.1988年制定「超級301」條款b.拒絕簽署「京都協議書」c.2001年「911事件」後更加強化

  17. 諷刺美國拒簽「京都議定書」的行動劇 美國為維護國內的石油及工業經濟利益而拒絕簽署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協議書」,抗議者以行動劇呼籲美國應盡速簽署。

  18. 2.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A.內涵:將所有國家納入同一規範中, 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來維護世 界安全與穩定B.國際貿易方面的發展: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 C.代表: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提出的 「亞洲價值」a.反西方中心的立場b.強化亞洲人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19. 馬哈迪 曾於1993年前後提出「亞洲價值」口號。

  20. (四) 中國的崛起 1.進行經濟改革開放-1978年開始A.每年成長將近10%B.國民平均所得幾乎增加三倍C.使中國擠進世界強國之列 2.仍嚴格控制政治變革A.異議分子受壓制B.怕快速的民主化會導致混亂C.大部分中國人依舊貧窮

  21. 鄧小平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使中國的經濟、社會活力重現。

  22. 中國近年貿易順差趨勢圖 由於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近年來的貿易成長快速, 幾乎成為世界最大順差國。 資料來源:新華社

  23. (五) 臺灣的轉型與兩岸關係 1.經濟順利轉型A.轉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性經濟B.1980年代的發展方向:自由化、國際化 2.政治-和平轉變A.歷經:a.報禁解除b.政黨開放c.廢除戒嚴d.政黨輪替B.為第三世界的政治發展樹立榜樣

  24. 3.兩岸關係A.重要性:a.牽涉亞太地區的情勢b.影響世界強權的策略布局與全球安全B.成國際政治上的難題C.兩岸通俗文化交流頻繁a.臺灣:流行歌手、通俗小說、電視劇 受中國民眾廣泛接受b.中國:歷史戲劇在臺灣也廣受臺灣民 眾喜愛

  25. 「鄧麗君音樂花園」一角 鄧麗君是華語流行樂壇中相當具有影響力的歌手,曾在1980年代風靡中國。 2005年廣西桂林建成鄧麗君音樂花園,以紀念這位早逝的歌手。

  26. (六) 東亞經濟的前景 1.東亞國家經濟發展最快速的時期:1980年代到1990年代 2.亞洲金融風暴A.起於:1997~1998年B.起因:國際投機資金攻擊泰幣→導致泰 幣貶值→引發亞洲金融危機 C.雪上加霜:2003年SARS疫情爆發 D.復甦,並成全球競爭 a.韓國—三星 b.日本—豐田

  27. 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經濟危機期 間,許多國家匯 率大跌,一名韓 國工人拿著面值 一萬韓元的紙 鈔,滿面愁容。

  28. 臺灣與多元文化的世界 (一) 全球化 1.全球資本主義制度A.1960年代以後,國際貿易活絡a.國際投資發展起來b.許多產業由多國籍公司掌控B.1980年代國際貿易大受激勵,蓬勃發展a.1979年-英國廢除對資金進出的控管b.1980年代初-美、英推行國家退出市 場經濟政策

  29. 2.全球化與國家機能A.全球資本主義制度的優點:a.民間企業較能創造財富b.自由競爭→加速技術革新B.全球化的缺點:a.忽略公共利益與社會正義b.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現象2.全球化與國家機能A.全球資本主義制度的優點:a.民間企業較能創造財富b.自由競爭→加速技術革新B.全球化的缺點:a.忽略公共利益與社會正義b.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現象

  30. 反全球化的抗議 反資本主義的抗議者認為,像世界銀行這類幫助發展 中國家,協助它們建設教育、農業和工業設施的組織 不見得能夠挽救這些國家的經濟利益,甚至可能使接 受「協助」之國家的主權遭受削減。

  31. (二) 全球化與在地化 1.全球化A.196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開始盛行a.經貿活動出現跨國關係b.民間跨國組織紛紛成立B.跨地區合作或區域整合的相互依賴關係a.全世界的經濟已交織為超越政治 個體的利益關係b.人民已是國際經濟、社會、法制 生活的一員

  32. 2.在地化A.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a.出現三個強大經濟體系(a)日本-公司網路(b)韓國-財團(c)華人-家族企業 b.為在地化的表現:來自各自的歷史 傳統與文化背景B.與全球化的對抗:各國的弱勢族群受 壓榨、排斥

  33. (三) 臺灣與全球化的世界 1.臺灣未來必須有全球布局的策略A.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組織B.發展穩定的兩岸關係C.改善金融、投資及貿易環境D.發展知識密集產業及服務業E.結合觀光發展在地化的特殊產業F.開發主要國家市場G.進行對重要區域組織國家的投資 2.臺灣必須正視國際社會的相互依賴性

  34. 花蓮赤柯山的金針花海 赤柯山每年在金針花產期都會舉辦「金針花季」活動,吸引 許多遊客前往賞花,是在地化產業結合觀光發展的範例之ㄧ。

  35. (四) 國際移民的成長 1.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估計:占全世界人口 的2.3% 2.移民的社會階級與職業都起變化:高學歷的技術人員也開始外移 3.臺灣現象A.外籍配偶人數逐年增加a.約占臺灣總人口的1.7%-比原住民多b.以來自中國與港澳為多B.臺灣移民往東南亞-投資

  36. 非臺籍之配偶的比例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1987.1~2008.5

  37. 在東南亞的臺灣企業 由於國際關係的相互依賴,臺灣有許多企業陸續到東南亞 或中國等地投資設廠,無形間也促進了國家之間的互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