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金門風 情

金門風 情. 普二甲 1 號 何 欣霓 普二 甲 8 號 周宥辰. 金門 歷史 淵源.

Download Presentation

金門風 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金門風情 普二甲 1號 何欣霓 普二甲 8號 周宥辰

  2. 金門歷史淵源 • 金門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滄浯等名。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千戶所城,以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得名「金門」。  金門島位於東經118度24分,北緯24度27分,位於歐亞大陸東邊、太平洋西岸、正處台灣海峽西側緊臨中國大陸福建的廈門島。除本島外,尚有烈嶼、大膽等十五個大小不同的島嶼,總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島之東西兩端寬、中央窄,形如金錠狀。  據考古資料顯示,大約距今六千年前,金門島就有活動遺跡,其有史自晉代五胡亂華,中原之士不甘臣服異族而南遷入閩,再避居島上。唐德宗貞元年間,泉州置牧馬區五處,浯為其一;宋朝為開發山海之利,設堰築埭,立都圖,劃金門屬同安縣轄。明朝設守禦千戶所,清朝置鎮總兵,皆用以防禦海疆;民國四年(1915年),金門始設縣治。

  3. 金門地理 •   島形中狹,東西端較寬。東西向約有二十公里;南北向最長處在東,約十五公里;中部最狹處僅三公里,誠如金錠狀。島四面,嶼礁羅列,星羅棋布,如眾星拱月,散布於東經一一八度二十四分,北緯二十四度二十七分之海面中。現轄金門、烈嶼、大擔、二擔等十二座 島嶼,總面積一五O.四五六平方公里。 金門主峰為太武山,雄偉莊厚,獨冠嶼上;自麓徂頂有十餘里,逶迤凝結,崚嶒皆石,近觀之若兜鍪狀,故名太武。其石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又稱「海印」,隔海遠望,如仙人偃臥之形,海上人因別呼之為「仙山」。民國四十一 年,先總統 蔣公於太武山摩崖之手銘「毋忘在莒」,則為今日島上軍民臥薪嘗膽,朝惕夕勵之精神指標。

  4. 戰地風情 • 金門堪稱「戰爭之島」,它的一脈歷史,均與戰爭有所淵源,處處可見因戰事需要所建構的地下防禦坑道與地下建築;戰後保存了許多珍貴史蹟,金門的戰地風光特色,不僅來自於戰爭淵源,實亦與其自然景觀相結合。

  5. 人文史蹟 • 人文史蹟:金門沿襲閩廈古風的傳統建築也很有特色,都有值得細心觀賞,發思古幽情之處;走入金門的傳統聚落,風好水悠,厝美樓高,感受到金門桃花源的古樸人情,「風獅爺」更是金門獨特的人文景觀,饒具地方色彩。

  6. 風獅爺 金門島上有一種十分特殊的空間景觀-風獅爺,一種獅面人身的圖騰。金門民間用風獅爺來「鎮風止煞,祈祥求福」,視為村落的守護神,它肩挑金門村落的守護神之重責大任,亦搖身變為金門居民虔誠膜拜的對象,如今風獅爺已成為今日金門的象徵之一,亦是金門所特有的人文景觀與無價之文化資產。

  7. 太武山 太武山海拔僅253公尺,卻是島上最高峰,全山為突起的花崗石岩磐,嶙峋猙獰,勒石、奇景不斷,沿著3.5公里長的山區步道,即可遍覽忠烈祠、鄭成功觀兵弈棋處、倒影塔、毋忘在莒、海印寺、石門關、太武池、明魯王墓等景點,且為大批鳥類的棲息地,自然資源豐富。

  8. 翟山坑道 古寧頭戰役:民國三十八年,共軍曾在此海岸登陸,共軍夜襲金門與國軍在西北方之嚨口、林厝、古寧頭一帶,展開長達三天三夜之激戰。國軍奮勇作戰,終獲大勝,當時古寧頭南山、北山,林厝甚至延伸到西埔頭、安岐、湖南高地等區域喪亡的戰士可謂屍橫遍墅,此後敵我雙方才有單打雙停用砲彈相向。

  9. 馬山觀測所 • 馬山在金門東北端突出的小小半島,與廈門角嶼相望,是金門距離中國最近的地方,聽說舊時來金門遊玩,遊客還可以在馬山廣播站對大陸"苦看的同胞"喊話,不過在這大和解的年代,廣播所已經關閉,只剩下幾台望遠鏡可以讓遊客瞄一瞄大陸對岸的建築與居民。

  10. 海印寺 • 海印寺原名為太武巖寺,坐落在太武山上。太武山與福建同安的鴻漸山是一脈相承,它盤據在島的東部,因為嶙峋皆石,像是武士的兜鍪,所以有太武之名;又因它是海上的一座石頭山,山巖紛糾縈紆,像是一枚篆刻的印章,所以又有「海印」之名。太武山的海印寺,據傳始建於宋朝度宗咸淳年間,原是供奉通遠仙翁。今日所供奉的主神則是觀音菩薩,配祀有十八羅漢。 「海印寺石門關」位於寺的左側,拱形的門洞上方,有匾鐫刻「海山第一」四字及「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字樣。

  11. 毋望在莒 1950年代後,整個太武山區多被劃為軍事禁區,山上除構築防禦工事,也有四通八達的坑道,另還有被視為金門地標的「毋忘在莒」刻石,隨著解嚴開放,這些都成為遊客去金門必遊覽的地方。現在走太武山,一般多從西邊的太武山公墓上(太武線),或是從東邊的屏東文康中心出發(屏東線),若接駁沒問題,建議也可以從太武山公墓縱走到屏東文康中心,需時都是2小時左右,但考量沿線可看的史蹟及風景不少,建議以半天的規劃為宜。

  12. 古寧頭戰史館 古寧頭戰史館位於金寧鄉林厝村東郊,亦是當年敵我雙方決戰之戰場,民國三十八年,共匪試圖以「拿下金門,進犯台澎」,動員二萬八千人,進犯古寧頭,幸而我方英勇國軍奮勇抗敵,才得以守住這一片自由民主的一片樂土。民國七十二年,為紀念當年英勇國軍衝鋒陷陣的壯烈精神,於是興建了「古寧頭戰史館」。

  13. 簡報結束 敬請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