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865 Views
第六章 植物生长物质. 生长物质: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 1 、植物激素: 1.1 概念:植物体内合成的、可移动的、对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 特点: ① 内生性 ② 移动性 ③ 低浓度时促进,高浓度时抑制。 1.3 种类: 生长素类 赤霉素类 细胞分裂素类 乙烯 促进器官成熟的物质 脱落酸. 促进生长发育的物质. 抑制生长发育的物质. 2 、植物生长调节剂 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如:
E N D
生长物质: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 1.1概念:植物体内合成的、可移动的、对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特点: • ① 内生性 • ② 移动性 • ③ 低浓度时促进,高浓度时抑制。 • 1.3 种类: • 生长素类 • 赤霉素类 • 细胞分裂素类 • 乙烯 促进器官成熟的物质 • 脱落酸 促进生长发育的物质 抑制生长发育的物质
2、植物生长调节剂 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如: • 乙烯利 • 矮壮素 • 多效唑 • 缩节胺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一、生长素(Auxin)的发现与化学本质1、达尔文(1880): 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性试验:
⒊ 郭葛等(1934): • 分离出纯的激素,经鉴定是吲哚乙酸,简称IAA,也叫生长素。 • 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生长素“auxin”(希腊词,表示“增加”的意思) 。
2.生长素类物质的化学本质: 氮杂环(吲哚环或苯环)带一个酸性侧链.
二.生长素的分布与运输 2. IAA的运输方式与途径:(1)极性运输 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而不能向相反方向运输. 1.分布:幼嫩部位
仅限于胚芽鞘、幼茎、幼根的薄壁细胞之间短距离内,即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仅限于胚芽鞘、幼茎、幼根的薄壁细胞之间短距离内,即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2)非极性运输:成熟叶片合成的IAA通过韧皮部运输(横向运输), 不服从极性运输.是被动过程.但运输速度比极性运输快;外源IAA不服从极性运输。
三.生长素的存在形式与代谢 1.存在形式 (1)游离型IAA:活性高 (2)结合型IAA: 2.生长素的代谢 (1)IAA的合成: 在生长旺盛部位合成。 色氨酸途径:缺Zn色氨酸合成受阻,引起小叶病。 色氨酸合成酶 吲哚+丝氨酸————— 色氨酸 IAA Zn2+
(2)分解 ①酶促分解 :被IAA氧化酶分解。 ②光分解:蓝光及紫外线作用最强,因此蓝光抑制植物生长。(高山)
四.生长素的生理效应 (一)IAA的促长作用及其特点 1.作用与浓度有关: 两重性,低浓度时促进,高浓度时抑制。 2.不同植物敏感度不同:双子叶>单子叶; 3.不同器官敏感度不同:根>芽>茎; 不同生育期敏感度不同:幼龄植物>成龄植物
10-4 10-8 10-10 抑制 促进 茎 根 芽 10-11 10-9 10-7 10-5 10-3 10-1 生长素浓度(mol/L) 不同营养器官对不同浓度IAA的反应
(二)促进器官与组织分化: IAA/CTK 100: 1-根、4:1-芽、10:1-不分化 IAA/GA 高 木质部分化,低时韧皮部分化: 合适时分化出根和芽
(三)促进结实或形成无籽果实: (四)疏花疏果(4ppm的萘乙酸喷梨) (五)影响性别分化(促进雌花分化); (六)保持顶端优势: (七)促进某些植物开花(菠萝)
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物质及其应用: 吲哚类:吲哚丙酸、吲哚丁酸 萘 类:萘乙酸(NAA)、萘氧乙酸、萘乙酸钠、萘乙酸甲酯、耐乙酸胺 苯环类:2,4-二氯苯氧乙酸(2,4-D)、4-碘苯氧乙酸、2,4-D丁酯、 α-异丁酸
第二节 赤霉素类(GA) 1、发现: 1926年,日本人黑泽英一在研究日本出现的异常生长的稻苗—“恶苗病”时,发现是由于稻苗感染了藤仓赤霉菌后其分泌物所引起的。 1938年,薮田贞次郎 (Yabuta)等从水稻赤霉菌的分泌物中分离出这种物质,称为赤霉素(GA)。 1958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得到赤霉素结晶(GA1). 1959年,赤霉素的化学结构被确定--赤霉烷环 。 一.GA的发现与化学本质
GA1 内-赤霉烷环骨架 GA7 GA3 GA29(无活性) GA27(无活性) 2、化学本质:类萜
二. 赤霉素的分布运输 1.分布:发育的果实、种子和茎尖和根尖多,活性高;休眠器官少,活性低。 2.运输: 在植物的两端合成,通过木质部、韧皮部双向运输。
三.GA的存在形式与生物合成 1.存在形式: (1)游离态:有活性(旺盛生长部位)。 (2)结合态:与糖、乙酸、氨基酸、蛋白质等结合,无活性(休眠器官)。 2.生物合成: 合成前体:甲羟戊酸—甲瓦龙酸(MVA)。 甲瓦龙酸在长日照下合成GA ,在短日照下合成ABA,甚至可以合成CTK的一部分。
甲瓦龙酸 焦磷酸 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 王古 王巴 内根-贝壳杉烯 内根-7α –羟基贝壳杉烯 GA12 –7- 醛 GA12 甲瓦龙酸到GA12 的生物合成过程
四.赤霉素的生理效应 1.促进茎伸长生长: (恶苗病、与多效唑作用相反)
2.打破休眠: 促休眠芽萌发(0.5-1.0ppm土豆)。 3.促进抽苔开花(未春化白菜): 4.促进坐果和果实早熟:苹果(10-20ppm)、 棉花(20-50ppm)山楂、葡萄。
5.诱导单性结实(与IAA一样、无籽果实): 6.影响性别与组织分化:(促进雄性化,IAA/GA诱导木质部韧皮部的分化) 7.诱导α-淀粉酶合成: 用于啤酒生产。 8.抑制不定根的形成(与IAA 不同)。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类(CTK) 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与化学本质 1.发现;1941年,寻找能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 未成熟的椰子乳,发现玉米素核苷; 烟草-激动素;未成熟的甜玉米-玉米素
异戊烯基腺嘌呤 (iPA) 激动素 (KT) 腺嘌呤 二氢玉米素 (diHZ) 玉米素(Z) 6-苄基腺嘌呤 (6-BA) 玉米素核苷 (ZR) 腺嘌呤及其衍生物
二.CTK的分布与代谢 1.分布:细胞分裂部位、正在发育的种子与果实。 2.合成部位:根尖及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 3.形态:游离型(有活性);结合型(糖苷,无活性) 4.代谢 (1)合成: CTK合成前体:腺嘌呤、tRNA、甲瓦龙酸为前体 (2)分解: 主要在侧链上发生裂解.取代.还原反应。
三.CTK的生理效应 1.促进细胞分裂与扩大:促进细胞质分裂,促进细胞横向扩大。 2.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 3.延迟叶片衰老(特有作用): 原因:阻止水解酶的形成; 吸引营养物。
右边:330ppm的激动素促进芽的萌发 4.刺激块茎形成(马铃薯). 5.促进某些色素的合成. 6.促进组织与器官分化:促进芽分化,促进雌性分化。 7.促进气孔开放. 8.解除需光种子休眠.
第四节 脱落酸(ABA)一.ABA的发现与化学本质1.发现:1963,美,脱落棉桃;英,脱落戚树叶2.结构:倍半萜,环己烷带一个酸性侧链,有两个旋光异构体。
右 左
二.ABA的类型、分布及代谢 (一) 类型: 有活性游离态和无活性结合态(糖苷)。 (二)分布: 存在于各种器官,含量10~4000ng.g-1FW,成熟、衰老或休眠状态含量高,逆境下含量增高。
(三)代谢: 1.合成: 合成部位:根冠和叶绿体均可合成。 合成途径: 甲羟戊酸(MVA,需短日照) -- 直接途径; 类胡萝卜素-- 间接途径。
甲瓦龙酸(C6) 异戊烯基焦磷酸 紫黄质 (C40) 法呢焦磷酸 (C15) 黄质醛 (C15) ABA醛 (C15) ABA (C15) 间接途径 直接途径 秋天,类胡萝卜素增加
甲瓦龙酸 细胞分裂素 异戊烯基焦磷酸 胡萝卜素 脱落酸 赤霉素 长日照 春天 秋天 图8-29 GA, ABA CTK合成间的关系
红花菜豆酸 ABA 4’- 二氢红花菜豆酸 2. ABA的降解:主要是通过氧化作用。
三.ABA的生理效应 1.促进休眠:短日照的作用;与GA相拮抗;
2.促进脱落:在离体情况下敏感; 3.抑制生长:抑制细胞分裂与分化; 4.促进衰老:与CTK相反 5.促进气孔关闭(抗蒸腾剂): 6.可代替短日照使短日植物在长日照下开花。7.提高抗逆性:
一.乙烯的发现与分布 1.发现:19世纪中叶发现现象,60年代检测出来,果实催熟剂,65年承认是激素。 2.分布: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成熟果实中含量最高. 二.乙烯合成的前体物质及合成条件 前体物质: H3C-S-CH2-CH2-CH-COOH 蛋氨酸| NH2 ACC( 1-氨基环丙烷-1-羧酸)是乙烯合成的直接前体.
蛋氨酸(Met) 5’-甲硫基核苷 (MTR) 蛋氨酸腺苷转移酶 腺苷 (Ade) S-腺苷蛋氨酸(SAM) 5’-甲硫基腺苷 (MTA) 干旱、成熟、衰老、伤害IAA、水涝 ACC合成酶 + MACC 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 O2 乙烯形成酶 + 成熟、乙烯 乙烯 乙烯的生物合成及其调节
三.乙烯生理效应 1.三重反应与偏上性生长(特征性反应): 三重反应: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上胚轴横向加粗,上胚轴失去负向地性而横向生长。 偏上性生长:植物生长在含有乙烯的环境中,叶柄上方比下方长得快,叶柄向下弯曲呈水平方向,严重时叶柄与茎平行,这种现象叫偏上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