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92 Views
兒童悲傷輔導. å—è¯å¤§å¸ 生æ»å¸ç³» ä½•é•·ç æ•™æŽˆ. 目次. 一 . 兒童期的定義 二 . æ‚²å‚·çš„å…§æ¶µèˆ‡åž‹å¼ 1. ä½•è¬‚å¤±è½ 2. 悲傷的定義 3. æ‚²å‚·çš„åæ‡‰. 目次. 三 . 兒童的悲傷 1. 兒童的æ»äº¡æ¦‚念 2. 儿»äº¡æ¦‚念所使用的å•題 3. 以年齡å€åˆ†çš„æ»äº¡æ¦‚å¿µä¹‹èªçŸ¥ç™¼å±• 4. 兒童失è½é¡žåž‹ 5. å…’ç«¥æ‚²å‚·åæ‡‰ 6. 兒童悲傷與哀悼的能力 7. å…’ç«¥ç¨ç‰¹çš„æ‚²å‚·å應 8. å½±éŸ¿å…’ç«¥æ‚²å‚·çµæžœçš„è®Šé … 9. æˆäººèˆ‡å…’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10. 喪慟兒童的心ç†ä»»å‹™ ( 早期ã€ä¸æœŸã€æ™šæœŸ ). 目次. å›› . 兒童悲傷輔導ç–ç•¥ 1. 兒童悲傷輔導ç–ç•¥
E N D
兒童悲傷輔導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 何長珠教授
目次 一.兒童期的定義 二.悲傷的內涵與型式 1.何謂失落 2.悲傷的定義 3.悲傷的反應
目次 三.兒童的悲傷 1.兒童的死亡概念 2. 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3.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4.兒童失落類型 5.兒童悲傷反應 6.兒童悲傷與哀悼的能力 7.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8.影響兒童悲傷結果的變項 9.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10.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早期、中期、晚期)
目次 四.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1.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2.兒童悲傷輔導技巧
兒童期的定義 1.牛津英文字典(Simpson & Weiner,1989)自中世紀起即用兒童(child,古英文cild)一字形容人類父母的後代,亦指未出世或新生人類,更原始的意思是母親子宮內的果實。 2.兒童期通常只小於青春期的個體。 3.兒童期的定義:從出生到青春期或青少年開始時的生命週期。 4.根據Erikson的人格發展兒童的分期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
何謂「失落」? 1.一個人原來已有的東西被剝奪了(如:失去朋友) 。 2.無法保住或獲得我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如:被搶劫而造成的損失) 。 3.在物質方面或過程中有所減損(如:喪失某種能力) 。 4.受到破壞或毀損(如:因戰爭而造成的失落) 。 5.非常個人化的認定。 6.生命中從過去到現在無法表達出意義的失落。
悲傷的定義 悲傷是個人在獨特地經歷任何一種關係的失落後,所產生的自然情緒及感覺的正常過程。 1.悲傷是正常的 2.悲傷是自然的 3.悲傷是一種過程 4.悲傷是表達情緒的時期 5.每一次的悲傷都是獨特的經歷 6.任何失落都能造成悲傷
悲傷的反應 (一)單純的悲傷反應(Worden,1991;李開敏譯,2004) 感覺:悲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 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及麻木。 生理感官與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 感、一種人格解組的感覺(我走在街上,可是沒有一件 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呼吸急促,有 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及口乾。 認知:有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及幻 覺。 行為: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的行為、社會退縮行為、 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 嘆氣、坐立不安,過動、哭泣、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 物、珍藏遺物。
悲傷的反應 (二)複雜性悲傷反應 Longaker列出複雜性悲傷的徵兆 (陳琴富譯,1999) 1.延長憂鬱和沮喪的時間。 2.暗示有關自殺的傾向或新增的恐懼感。 3.輕忽健康。 4.對親人已死的事實過渡退縮或持續抗拒等。
兒童的死亡概念 SPeece與Brent(1996)研究中歸納出死亡概念有五個要素: ★普遍性:指所有生物必死的事實。包含三個面向—概括性、不可避免(死亡無可避免的事實)及不可預測(任何特定個體死亡的時間是無法預先得知的)。 ★不可逆:一旦身體死亡及無法復活。包括過程不可逆(從活到死之狀態過程不可逆轉的事實)和狀態不可逆(死亡進行的狀態一旦完成時,便是一個永久不變的事實)。
兒童的死亡概念 ★無機能:一旦生物死亡,其所有活著的生理身體的生活能力都終止,特指生理身體方面的死亡。 ★原因性:導致個體死亡可能的內外在原因抽象與真實了解。 ★非肉體延續性:生理身體死亡後,個人延續存在的某種形式,被許多人稱為「對來生的信念」。 ★其他要素:死亡有靈論、安喪、腐化、對死亡的態度、童話中的死亡主題。
兒童的死亡概念 Kane以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對死亡認知內涵概念歸納九項: • 真實感(Realization) • 分離感(Separation) • 不可移動(Immobility) • 原因性(Causality) • 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 無機能性(Dysfuncionality) • 普遍性(Universality) • 無感覺(Insensitivity) • 外貌(Apperance)
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普遍性:「每個人遲早都會死嗎?」、「有一天你會死嗎?」、「兒童會死嗎?」、「人匙麼時候會死?」、「我能做什麼讓我不會死嗎?」 ☆不可逆:「死了的人能再活過來嗎?」、「你死後會發生什麼事?」、「你死後能復生嗎?」、「如果我給已死亡的人一些藥物,他能再活過來嗎?」、「我朋友的父母會停留在死亡狀態多久?」
調查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無機能:「死人還聽的見嗎?」、「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有任何事是人死後可以做的嗎?」、「人們死後會有什麼不同?」 ☆原因性:「人為什麼會死亡?」、「你會如何死?」、「人會因為使壞而死掉嗎?」 ☆非肉體延續性:「死後會發生什麼事?」
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1.Nagy(1984)
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2. Salter
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3.曾煥棠(2005)
兒童失落類型 1.個人意義關係的失去: 個人必須在一個彼此有投入的關係中,才會經驗到失落。對象可能是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親近的朋友或寵物、或孩子生活中其他重要的對象。 2.依附對象的失去: 一種特別緊密且全面的個人關係。依附對象只一個養育兒童,照顧他們身體和情緒上的需要,提供他們生活必要的保護和安全,而且是為兒童所認同的人(Bowlby.1982)。如父母、祖父母。
兒童失落類型 3.次級失落: 只生活中某一部份的失落造成另一種失落,它的存在是依附在主要失落。例如搬新家、轉到一個新的學校、生活作息的改變等等。
兒童的悲傷反應 嬰幼兒時期: 1.表現出高度的焦慮,可從激動及煩躁的行為上看出,如大哭大鬧、吸吮拇指、咬人或丟東西等。 2.心智上對創傷所留下的記憶不會很強烈,但可能保留身體的記憶。
兒童的悲傷反應 學齡前兒童期: 1.最常出現焦慮,分離焦慮通常最顯著,深怕與照顧者分離,包括黏住大人、不願單獨睡覺、希望人家抱、以及當主要照顧者或父母不在時,會過份哭鬧。 2.大發脾氣或攻擊行為。 3.行為和身體功能上的退化,例如:間歇性大小便失禁、拒穿衣服、拒吃飯、拒洗澡。 4.變得不愛說話、退縮、沈默。 5.睡眠受到干擾,如常做惡夢。 6.將固定生活的改變視為威脅。 7.有憤怒和抗拒感。
兒童的悲傷反應 學齡兒童期: 1.否認死亡的發生,不是否認人死亡的事實,而是在情緒上否認死亡,維持情緒的控制和持續如往常般的生活,希望別人視他們為成人,反映出對無助和脆弱的恐懼、希望在同儕眼中表現正常。 2.承擔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將注意力集中在照顧他人,而抑制了個人的情緒。 3.過度的罪惡感。 4.恐慌和慮病行為。 5.難以集中注意力。 6.行為發生極端的改變。 7.不信任成人。
兒童悲傷與哀悼的能力 • Bowlby(1980)指出影響兒童有效適應死亡的因素。認為兒童無法適切表達悲傷,常是因為沒有給予死亡相關的正確知識。 • 四個有助於兒童哀悼的要素: 1.死亡發生之前:與父母的關係 2.死亡發生時:立即得到正確訊息 3.死亡發生之後:參予相關喪葬儀式 4.死亡發生一段時間後,可得到其中一位 位父母或替代父母的安慰
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1.在時間上,兒童的悲傷反應會比成人長久。(漸進式) 2.兒童需要得到類似父母般成人的照顧,以度過失落和失落所引發的痛苦。 3.在失落的調適上,有不同於成人的方式。例如:比較常使用分散注意力,利用熟悉的活動和日常例行的飾物來找到慰藉,否認和運用幻想調適突如其來的失落。
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4.認同往生父母的發展任務,將強烈影響兒童的悲傷反應。認同死去父母的需求,使緊抓住父母的特質不放。 5.兒童的自我認同常受其失落經驗影響, 因兒童的自我發展尚未穩定,且是持續進行 中。 6.悲傷和哀掉的過程,常與兒童發展的過程交織在一起,所以很難判斷悲傷何時以停止,正常發展已重新開始。 7.未滿十一歲的兒童因認知上的限制,較無法了解死亡的自然現象和死亡隱含的意義。
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對於兒童而言,悲傷介入的目標:是必須建立一個允許兒童繼續達成他們特定生命階段重要任務的合適環境及支持性環境。(Wolfe&Senta,1995)。
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早期 1.了解:兒童需要知道死亡的生理層面幫助他們了解失落,不只是概括性地了解死亡,而需要是以他們可以了解的語言,知道這個特殊死亡的細節。 2.自我保護:悲傷是一種情緒冒險,只有在安全和被保護的情境中,才可能冒險,因此,自我保護要保護著兒童的身體、精神、情緒和家庭。
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中期 1.情緒接受:兒童從理智上的了解死亡,進展到深一層情緒層面,體認失落的意義,全盤接受失去的這個人以無法復返,也不能被取代。 2.關係的重新評估:兒童將回顧記憶中正向和負向的回憶,所有與死者相關尚未解決的情緒,此時都可能浮現出來,必會激起矛盾。
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中期 3.承擔痛苦:不是逃避,不是否認,而是去感受它,承擔痛苦。兒童在處理這個任務時,通常是緩慢嘗試且斷斷續續的,不成熟的自我防衛,使他們無法調適自己去忍受情緒上的痛苦,也使得他們哀悼的過程顯得比成人久。
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晚期 1.形成新的個人認同:結合失落的經驗和死者部分特質的認同,形成一個新的個人認同。有些兒童會藉由過度認同死者,來傳他們對死者的忠誠或罪惡感,以致於去選擇別人破壞性的生活方式(如毫無運動興趣的人負起死者對運動的遺志、酗酒);有些兒童選擇相反的認同,目的為了逃避與死者相似的事物。
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晚期 2.投注新的關係:投注情感於一個新的關係中,不會過份害怕失落,也不需時常將新的個人與死者做比較。新關係的建立,須給予多一些的自由,而不要太扭曲過去的經驗。 3.建構恆定的內在關係:與死者建構和維持一個恆定的內在關係。悲傷最終的結果並不是指情緒的分離,而是建立一種新的依附,兒童找到自己的方法紀念死者,藉著結合死者部分特質形成新的自我,以進入和死者的新關係。
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晚期 4.重回發展性任務:全心回到適合年齡發展階段的任務與活動。 5.調適週期性重現的痛苦:最常出現的時機多在發展階段的轉變或特殊的紀念日。紀念日反應—只每逢死者的忌日,或一年中特別的假日、生日、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慶,常讓人想起死者,引發悲傷的重現。
遠離悲傷的四個心理階段 1.了解(understanding)—兒童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對於死亡有不同看法,都需要了解死亡的意義。 2.悲傷(grieving)—兒童在遭遇尋常悲傷時,會產生身體上、情緒上、認知上以及行為上的症狀。 3.銘記(commemorating)—兒童需要找尋到具體的方法來理解死亡或是其他形式的喪失。 4.向前邁進(moving on) —兒童不會忘記死者,會在心中找到對死者的愛,且常駐心中,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摘自Sandra Fox《良好的悲傷》
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1.盡量誠實且簡單的回答他們的疑問: (1)容許兒童向你表達他們真實的感覺。 (2)和兒童談論發生的悲劇,對他們說明悲劇的非理性。 (3)鼓勵用戲劇性的表演,以繪畫、素描或寫作的方式來重述發生的事件。
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2.肯定孩子的安全及讓他們知道,你將致力保護他們的安全: (1)愛護且關心他們;這是他們最大的需要。 (2)容許那些適應困難的兒童,有較多的時間處理他們的失落。 (3)肯定未來:用帶著盼望的言語與兒童談論將來,以幫助他們對自己重新建立信任與信心。
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3.要有耐心: (1)對兒童可能的退化行為要有心理準備,並接納他們具侵略性的行為和憤怒。 (2)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表達自己。 (3)告訴他們,你關心他們所感覺到的。
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4.學習聽出話語中的含義: (1)容許兒童向你表達他們真實的感覺。 (2)和兒童談論發生的悲劇,對他們說明悲劇的非理性。 (3)鼓勵用戲劇性的表演,以繪畫、素描或寫作的方式來重述發生的事件。
兒童悲傷輔導的技巧 1.創造常態的感覺—透過「檢驗現實」(reality check)的方式,創造出一個常態性的感覺,幫助兒童面對困擾與恐懼。 2.提供象徵性的紀念方式—透過具體的對象加速象徵性的投射過程,如:木偶戲、電話、道具(奶瓶、玩具餐盤、娃娃屋、洋娃娃)、感受卡片、玩沙、太陽眼鏡。 3.探險夢境—畫出夢境、寫夢、更改夢的結局、更改夢發生的事情、讓夢中角色有聲音。 4.利用畫圖或是說故事—提供象徵性的方法,幫助兒童安全的反映出心中還沒察覺到的感受。
兒童悲傷輔導的技巧 5.幫助兒童療傷的故事—療傷故事如大衛斯的《很久很久以前》、從故事箱選幾樣東西創造一個故事、創造出一個治療的故事。 6.想像技巧—幫助兒童運用想像力減輕他們的焦慮,有效處理悲傷情緒的方法。 7.沈默—恐懼之下的沈默會帶來傷害、憤怒及深度的悲傷;在尊重與愛之下釋放出來的沈默卻可以創造出信任與內心的力量。 8.記憶遊戲—利用人物、繪畫及說故事做為投射的工具,以紓解兒童心中冰凍的感情。
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搜尋之文獻 關鍵字:喪親兒童(14筆高度相關論文) 關鍵字:沙遊或沙戲(4筆高度相關論文) 關鍵字:沙遊或喪親兒童(3筆相關論文) (超連結未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