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89 Views
流浪者之歌. 「欲」與「離欲」 ?. 第一編 第一章 婆羅門之子 第二章 和沙門在一起 第三章 戈塔馬. 第二編 第一章 覺醒 第二章 卡瑪拉 第三章 和兒童般的俗人在一起 第四章 輪回 第五章 在河邊 第六章 船夫 第七章 兒子 第八章 唵 第九章 戈文達. 《 流浪者之歌 》. 列舉相關著作如下 :. 《 欲與離欲 》 印順法師 《 志賀寺上人之戀 》 三島由紀夫 電影 《 色戒 》(Samsara) 2001 A B C
E N D
流浪者之歌 「欲」與「離欲」?
第一編 第一章 婆羅門之子 第二章 和沙門在一起 第三章 戈塔馬 第二編 第一章 覺醒 第二章 卡瑪拉 第三章 和兒童般的俗人在一起 第四章 輪回 第五章 在河邊 第六章 船夫 第七章 兒子 第八章 唵 第九章 戈文達 《流浪者之歌》
列舉相關著作如下: •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志賀寺上人之戀》 三島由紀夫 • 電影《色戒》(Samsara) 2001 • ABC • 電影《春夏秋冬又春天》(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2003 • 坎伯(Joseph Campbell)的《英雄的歷程》Hero’s Journey
印順法師 • 「欲」是什麼, • 一般佛教界(通俗的佛教),缺乏明確的界說。 • 有說是欲望 ; • 有解說為難填的「慾」壑。 • 不問欲是什麼 • 總之是都把欲看作可咒詛的、應厭 離的。
印順法師 • 當然,「離欲」、「斷欲」、「呵棄諸欲」等,是佛所一再開示的,毫無疑問。 • 但如無簡別的,解說為斷絕欲望,這就難怪 • 世間學者要把佛法的人生態度‧看作向後勦絕; • 佛教徒自身,也流於消極而奄奄無生氣了!對於「欲」, • 無論是為了自修、為了佛教,佛教界是應該認清而有一正確態度的!
《志賀寺上人之戀》 • 三島由紀夫: • 「‧‧‧這故事之令我感興趣,與其說獨特的戀愛情緒,不如說那單純的心理的事實。主題是愛情和信仰的相剋。在西方,這種例子很多,但在日本是少有的事例。戀愛的因素很明顯地和來生關係密切。‧‧‧」
《志賀寺上人之戀》 三島由紀夫 • 「‧‧‧上人不自覺地望向那邊。然後,被那美麗震撼了。‧‧‧靜止的現世突然從畫中起身、開始動了起來。彷彿站在王城大道車馬喧囂中,雙手遮住耳朵後很快地鬆開手,噪音迅速的在身邊升起那樣。‧‧‧」
《志賀寺上人之戀》 三島由紀夫 • 故事的最後是志賀寺上人以直接面對的態度,經過長期止觀能量的累積之後, • 在他愛慕的御息所(天皇妃子)前痛哭一場,而由這段感情中釋放昇華了自己,數日後,從容圓寂往生 • 「精神完成感」(Spiritual Closure) • A Hospice care topic
電影《色戒》(Samsara) 2001 • Clip A • Clip B • Clip C • (石頭正面) Q:「如何讓一滴水不感到枯竭 ?」 • (石頭背面) A:「讓水滴再回到大海去 !」
電影《色戒》(Samsara) 2001 • Apo: [his last letter to Tashi] • I realize now that my task is not over, and so I will be returning to Samsara. I know that we shall meet again. • Perhaps when we do you will be able to tell me what is more important: satisfying one thousand desires or conquering just one.
電影《春夏秋冬又春天》2003 • Clip A • 有欲望 (愛 craving取 attaching) • 就有輪迴重複 ( 有 suffering) • 中性的真理描述 (中道緣起): •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 厭離? → 急趨涅槃 • 不厭不離(真理)? → 不急證 人間遊行…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對於染欲,可以這樣說 (pp.377) • 人天乘是節欲的, • 小乘是離欲的, • 大乘是化欲的。 • 其實,小乘以離煩惱欲為本,而相當重視外界的事欲;大乘是特重於離煩惱欲的 。以智慧而做到究竟離欲,在原則上,大小乘並無差別。
五上分結34果 無色界 色界 欲界 五下分結 三結:初果 三界有(苦)(有為法: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成住壞空) • 三界的執取 • 欲界: 身見 戒禁取 疑 (五)欲貪 嗔 • 色/無色界:色貪 無色貪 掉舉 慢 無明 • 初步解脫入流(初果、初地)先斷下三結(知性 理性): • 身見 戒禁取 疑(低層欲界) • 去除貪嗔 (高層欲界 色界 無色界)三果 阿羅漢 純意識 唯意根 因 微細五根 粗重五根 苦果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事欲 vs. 煩惱欲 • 偏於欲界的,尤其是偏於物欲的,還不曾總攝一切。現在來論究這些物欲:飲食、男女、房舍、田園,這些真的是欲嗎? • 如這些是欲,那末離欲的,就不應該見色聞聲,不應該穿衣吃飯了! • 如果不是的,那經論中為什麼要 稱之為欲?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這些,佛確是稱之為欲的,尤其是男女的淫欲。 • 「諸欲自性,略有二種, • 一者事欲, • 二者煩惱欲」。 • 上面所說的是事欲,是依此而起欲的,是欲所耽著希求的,是「欲具」而假名為欲,不是真欲。 • 真正的欲,是「欲貪、欲愛、 欲藏(阿賴耶)、欲護、欲著」──喜樂耽著貪染相應欲。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所以說,「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 • 又說:「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若我不思汝 ,爾時則不生」。 • 煩惱欲,才是真正的欲體; • 離煩惱欲才是究竟的離欲。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淫欲並非生死根本,色界以上,地獄以內,都沒有淫欲事,而照樣的還在生死海中。 • 要知道,繫縛生死的根源是愛(不單是淫欲),而出離煩惱,解脫的主力是智慧。 • 在家佛弟子,一期的精勤修持,暫離淫欲,可能達到見道悟入的地位。 • 見道,只是斷除見行的煩惱,徹了法性;不再會犯重戒,如非法行淫等。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而淫欲 [P381] 是愛行煩惱,見道的也還不能斷,所以初、二果的在家聖者,淫欲還是可以現行的。 • 以此徹悟法性的智慧,數數修習,以智化情,斷盡了欲界修惑,證不還果,才不會再以染污心行淫。 • 不過生理關係,到究竟離一切欲的阿羅漢,還可能有「不淨」呢!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又如 離眷屬的「獨住」,有初學比丘,想到靜處去專修。佛勸他不要去,他還是去了 。可是不久他又回來,原來內心的煩惱,動得厲害,環境的安靜,並無用處。 • 這都可以看出,離欲決不是專在事欲上著力。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又如釋尊在世,與比丘過著同樣的生 活。他住樹下,也住高樓大廈;吃馬麥,也吃百味丸:穿糞掃衣,也穿價值巨萬 [P382] 的金鏤衣;獨處,也與千百比丘俱在一處。 • 然而人人讚佛少欲知足,因為佛是究竟離欲的,一切隨緣而住,都是離欲的生活。 • 所以離欲,並非離去資具或眷屬, 雖然這些曾被稱為事欲(事實也是不能完全離去的)。 • 以佛教通用的術語說,問題在「心能轉物,不為物轉」。
《欲與離欲》印順法師 • 從前,外道以目不見色,耳不聞聲為離欲(重定 的,以事欲為欲的),佛要批評他。 • 離了煩惱欲,境相還是照樣的境相,具有惑 人的力量,而再不能擾動澄靜的慧心,不會再因之而起欲愛了,這就是離欲。 •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佛法的重心,在乎以智化情而離煩惱欲。 • 對於事欲,資具、眷屬、與男女欲,處理得並不相同。這當然是: • 聲聞佛教相當的重視事欲,而淫欲的染著力又最強的緣故。
我的推論 • 帶著三解脫門 空、無常、無我、「一切集法接歸於滅」的正念覺知 • 帶著四無量心的愛與喜、捨 • 有因緣的愛聚很好(前、中、後善) • 因緣散離也不苦惱 • 五欲有因緣 (在家者)不妨領受 • 意欲─多做人、事、物Reality Check
我的推論 • 若有出離、厭離心→多種解脫分善根 • 若無厭離→ • 樂行、大乘鼓勵的主流在家菩薩行 • 不妨只是初果、二果的人間遊行(去見煩惱 破身見為先) • 不修(深)禪定→薄五欲即可 • 不斷(愛)煩惱→有「覺知」的貪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