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24 Views
《 职业教育 “ 产教结合 ” 、 “ 校企合作 ”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课 题 简 介. 成都铁路运输学校课题组. 序言. 选题依据 加强校企合作,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职业学校提出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需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 反映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国务院 《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 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 《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
E N D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 题 简 介 成都铁路运输学校课题组
序言 • 选题依据 • 加强校企合作,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职业学校提出的要求 •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需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反映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内在联系。 • 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 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 教育部“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
序言 • 研究动机 • 1、理论研究薄弱。 • 2、实践的模式单一、层次浅。 • 3、学校和企业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认识错位。 • 4、学校和企业地位不对等。 • 5、缺乏政府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研究目标 • 需解决几个问题 1、观念问题 2、理论问题 3、技术问题 4、实践问题 • 最终目标 • 建立起一系列符合当代职业教育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明显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研究过程概述 1、开题和理论研究阶段 2、调 查 研 究 阶 段 3、实 践 阶 段 4、总 结 阶 段
理论依据 • 我国早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 • 施奈德的“教劳结合”论; • 杜威的以“经验”为核心的知行统一论; • 福斯特的“产学合作”论。
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实践研究法 • 4、比较研究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 • 本课题研究的流程 •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的涵义和特征 • “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的理论依据 • “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的作用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学理考察 • 国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主要模式及特征; • 国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主要模式的启示。 国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研究的主要内容 • 本课题研究的流程 • 构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的现实依据 •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模式搭建的总体思路及总体框架 •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模式的要素构成 • 模式的选择 • 成功实践——成都铁路运输学校“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实践探索 • 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 、“产教结合”模式的构建 •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法律地位。 • 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 • 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和指导系统 •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 加强职业学校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与企业合作的实力 • 关于对职业学校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保障条件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理论上的研究 • “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的涵义 • “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教育模式。
研究的主要内容 • “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的特征 • 1、多主体的结合 • 即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操作主体。 • 2、多要素之间动态的结合 • 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师资培养相结合;服务企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 3、职业教育的必然属性 • 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产业部门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需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反映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的主要内容 • 模式构建、运行的研究 •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的定义 • 统摄“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目标与过程、形式与内容、方法与手段的考核与评价的具体格式。 • 在“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中,模式是核心问题,模式的设置是关系到“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的具体成效问题,是职业技术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 模式搭建的总体框架 分三个部分:一是基本要素,二是组织机构,三是运行机制,四是模式选择。
研究的主要内容 • “模式搭建的总体思路 1、模式建立要有助于企业、学校双方的发展和利益; 2、模式建立要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 3、模式建立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
研究的主要内容 • 模式选择遵循的原则 1、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学校专业的建设及专业特点,选择适合学校的项目和模式; 2、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技能为重,选择适合的模式; 3、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而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应在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产学研的结合,实现浅、中、深层次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4、考虑学校发展和利益的同时,注重企业的发展和利益,做到双赢。
宏观层面 中央、地方政府 教育部门 中观层面 行业部门、教研机构等组成的中介机构构 模 式 的 总 体 框 架 法规、政策、制度保障 咨询服务、信息提供、制定标准、审核评估 微观层面 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 学 校 企 业 学 校 运行机制 结合的层次 合作的定位 合作内容 深层合作 中层合作 浅层合作 合作机制 指导机制 管理机制 评价机制 专业建设 课程开发 基地建设 师资建设 技术合作 功能定位 目标定位 (松散型)(紧密型) 反馈 合作实施 评价考核
研究的主要内容 • 具体实践的研究 • 松散型合作 ——以合作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 1、联合培养 2、工学结合模式 3、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4、校企联合办学 5、校企共建综合性实践基地 6、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和互相兼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紧密型合作----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1、校办产业模式 即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合作。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并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 在其运作中要注意: (1)寻求办学与经营理念的一致,明确专业分工,形成简捷、畅通、高效的效能; (2)发挥体制优势,实施灵活的管理机制,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按照教育规律和产业规律,实现产教的规模经营,形成双重功能产教实体,为培训实习提供基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确保人才规格与发展需求、办学规模与资源配置最大限度的适应性。
研究的主要内容 2、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成果转化;或采用“前校后厂”形式,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其运作中要注意: (1)按现代企业制度,突出管理特色,提高经营、服务能力; (2)围绕专业办产业,突出专业特色,抓好教学实训、双师培训及技术开发; (3)办好产业促专业,突出培养特色,提升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的主要内容 3、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教育培训公司模式 即学校依托行业协会,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与企业、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利用协会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人员培训提供师资和场所,使专业在较高的平台上发展。 在其运作中要注意: (1)建立起畅通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与学校三者间的信息平台和沟通交流机制,发挥市场在办学行为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 (2)积极开展企业在职人员、新入人员职前、职后教育培训的同时,要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学生实习、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的主要内容 4、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模式 即学校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作为突破口,成立了教育服务开发中心、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增强服务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 在其运作中要注意: (1)学校要突出应用,“企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鼓励教师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提高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多层次地开展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以此提高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校自身实力的提升,开创多元的发展格局。
模式选择的原则: 以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校情、不同的专业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 • 模式的选择 培养目标明确 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 松散型合作模式 课程开发符合生产实际 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专业设置适应市场要求 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实践环境和技术含量的提高 共建职工培训、考核鉴定基地模式 模 式 分 类 双师队伍质量高 “订单式”培养模式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联盟合作模式 工学交替,学生上岗快,能力强 紧密型合作模式 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供需吻合度高,资源整合好 校办产业模式 责权利相统一校企共赢 一 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教育培训公司模式 以产养学、以研促学 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模式 对企业经济增长贡献率高
具体实践的研究 • 松散型合作模式的实践
具体实践的研究 • 松散型合作模式的实践
具体实践的研究 • 松散型合作模式的实践
具体实践的研究 • 松散型合作模式的实践
具体实践的研究 • 紧密型合作模式的实践
具体实践的研究 • 紧密型合作模式的实践
具体实践的研究 • 紧密型合作模式的实践
具体实践的研究 • 紧密型合作模式的实践
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发展趋势的研究 •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法律地位。 • 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 • 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和指导系统。 •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 • 加强职业学校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与企业合作的实力。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研究成果 1、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紧密了与企业的联系,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调动起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已有省内外三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主动要求与我们合资共建。 2、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突破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通过引进品牌、与企业联合投资、组建教育生产实体等形式,集教学、科技开发、实习、生产为一体,探索出了“引进企业品牌,联盟合作模式”、“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教育培训公司模式”、 “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股份合作校办产业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模式”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4、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我校选择了“找准市场定位,服务经济建设,实施多元发展,拓展生存空间”的发展之路,确立了“学历教育、培训鉴定和科技服务”三大发展支柱,实施了多元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规模效益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确保了学校今后健康、持续的发展。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结 论 1、“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坚定“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措施,是学以致用的根本保证。 2、职业学校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应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校情、不同的专业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能一刀切。 3、“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是基础;政府政策支持、方向引导是保障;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共抓教学是核心;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和模式是关键。 4、“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多元发展,拓展办学空间。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对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校企合作理论,对实践的归纳和提炼还不够深入。 • 在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方面知识比较缺乏,造成论述比较空洞,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作支撑。 • 建立的模式运行框架、指标、方式还有一定的欠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致 谢 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职业教育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管理工作委员会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成都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学校各合作行业、企业的鼎力相助。本课题借鉴了职教界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使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完成。 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们的领导和同行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