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690 Views
第二十四章 d 区金属 ( 二 ) 第五、第六周期 d 区金属. Chapter 24 d -Blocks Metal Elements(2). d 区元素的电子分别填充在 3 d 亚层、4 d 亚层和 5 d 亚层上 . 1996年2月德国科学家宣布发现112号元素, 使第四过渡系的空格终于被填满. 本章教学要求. 1 . 掌握第五、第六周期 d 区金属的基本特征及其周期性规律;. 2 . 掌握锆铪分离和铌钽分离 ;. 3 . 掌握 VIB 族钼、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同 多酸、杂多酸及其盐的概念;.
E N D
第二十四章 d区金属(二)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 Chapter 24 d-Blocks Metal Elements(2)
d区元素的电子分别填充在 3d亚层、4d亚层和 5d亚层上 . 1996年2月德国科学家宣布发现112号元素, 使第四过渡系的空格终于被填满.
本章教学要求 1. 掌握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的基本特征及其周期性规律; 2. 掌握锆铪分离和铌钽分离 ; 3. 掌握VIB族钼、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同 多酸、杂多酸及其盐的概念; 4. 了解铂系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铂系金属周 期性规律。
本章内容 24.1 基本特征 24.2 锆和铪 24.3 铌和钽 24.4 钼和钨 24.5 锝和铼 24.6 铂系金属简介
第二、第三过渡系元素具有以下特征: ● 基态电子构型特例多 ● 原子半径很接近(镧系收缩) ● 密度大、熔沸点高 ● 高氧化态稳定,低氧化态不常见 ● 配合物的配位数较高,形成金属-金属键的元素较多 • 磁性要考虑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24.1 基本特征 磁矩计算公式:
(1) 特殊电子层结构有:Nb、Mo、Ru、Pd、Pt (2) 原子半径接近
(3) 熔点、沸点高 熔点最高的单质: 钨(W) 3683±20℃ 密度大 密度最大的单质: 锇(Os ) 22.48 g·cm-3 (4) 硬度大硬度最大的金属:铬(Cr) 摩氏 9.0
+III +IV +V +VI +VII +VIII +IV +IV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V +IV +III +II (5)元素的氧化态:高氧化态稳定 金属元素的原子化焓是金属内部原子结合力强弱的一种标志,较高的原子化焓可能是由于较多的价电子(特别是较多的未成对电子)参与形成金属键.这种结合力似乎也应该反映在过渡元素的上述物理性质上.
Question1 ● 主族因 “惰性电子对效应” ● 过渡元素是 I1 和 I2 往往是第 二、三 过渡系列比第 一 大 , 但 从 I3 开始 ,往往相反: (I1+I2)MJ · mol-1 (I3+I4)MJ · mol-1 Ni 2.49 8.69 Pt 2.66 6.70 随周期性的增加,为什么主族元素低氧化 态趋于稳定,而过渡元素高氧化态趋于稳定?
24.2 锆和铪(自学) 24.2.1 存在、制备与分离 主要矿物:锆英石(ZrSiO4)和斜锆石(ZrO2). 锆英石(ZrSiO4)制备金属锆: 1、矿石提取ZrCl4 • 用碳还原熔炼锆英石,然后氯化制ZrCl4: 该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放出的热量足以使反应自发进行。 • 镁还原制粗Zr(Kroll法) 产物在1198K真空蒸馏除去MgCl2及剩余 Mg,冷却得粗海绵锆。
碘化物热分解法——纯化 分离方法: • 分步结晶法 利用(NH4)2ZrF6和(NH4)2HfF6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 离子交换法 使Zr和Hf的六氟阴离子与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吸附交换,由于它们与阴离子树脂结合力不同,用HF和HCl的混合溶液洗提,这两种阴离子先后被淋洗下来。 • 溶剂萃取法 利用Zr和Hf的HNO3溶液以磷酸三丁酯或三辛胺(N235)的甲基异丁基酮溶液萃取,由于锆的配位能力比铪强,比较易进入有机相中.
24.2.2 性质和用途 性质 • 锆和铪都是有银色光泽的高熔点金属。 • 锆与氧的亲和力很强,只能在金属坩埚中熔融;能吸收氢生成一系列氢化物;抗化学腐蚀性优于钛和不锈钢,一般不与酸碱作用,但溶于氢氟酸、浓硫酸和王水,也被熔融碱侵蚀。 • 铪类似于锆,高温下易氧化,也可吸收氢,也能生成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等金属陶瓷材料;抗腐蚀性稍弱于锆,能抵抗冷稀酸和碱液的侵蚀,但可溶于硫酸中。 用途 主要用于原子能工业。锆主要用作核反应堆中核燃料的包套材料;铪吸收热中子的能力特强,用作原子反应堆的控制棒,主要用于军舰核潜艇的反应堆。
Question 2 可从下面的电极电势和两个反应进行解释: TiO2 + 4H+ + 4e- Ti + 2H2O Eq = -0.86V ZnO2 + 4H+ + 4e- Zr + 2H2O Eq = -1.43V HfO2 + 4H+ + 4e- Hf + 2H2O Eq = -1.57V 破坏氧化膜MO2 + 4HF → H2[MF6] + 2H2O 金 属 溶 解M + 6HF + 4HNO3 → H2[MF6] + 4NO2 + 2H2O 为什么Ti、Zr 和 Hf 不溶于稀 HCl、稀 H2SO4或 HNO3,却很容易溶于 酸性较弱的 HF 中? 你能从上面的电极电势数据和下面的两个反应解释所提问题吗? 你能从上面的电极电势数据和下面的两个反应解释所提问题吗?
24.2.3 重要化合物 • 锆、铪的主要氧化态是+4,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较简单,由于M(IV)是d0结构,因此化合物是五色。 • 氧化态为+4的含氧化合物是非常稳定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1、氧化物 • ZrO2和HfO2都是白色固体,不溶于水,高熔点,以惰性著称。 • 可加热分解它们的水合氧化物或某些盐制得。 • ZrO2水合物可由氯化氧锆水解制得。 ZrOCl2 + (x+1)H2O →ZrO2.xH2O+2HCl • ZrO2具有两性,溶于酸生成相应的盐,在高温下与碱共熔生成 锆酸盐。
2、卤化物 • ZrCl4为白色晶体,是制备金属锆的重要原料。 • ZrCl4在潮湿空气中产生盐酸烟雾,遇水强烈水解。 ZrCl4 + 9H2O →ZrOCl2.8H2O+2HCl • ZrO2具有两性,溶于酸生成相应的盐,在高温下与碱共熔生成 锆酸盐。 3、锆的配合物 • 锆和铪的配合物主要以配阴离子[ZrCl4]2-形式存在。 • (NH4)2ZrF6稍加热即分解,留下ZrF4。 (NH4)2ZrF6 →ZrF4 +2NH3↑+ 2HF↑ ZrF4在873K时升华,可用于将锆与铁及其它杂质分离。 也可利用锆和铪的含氟配合物的溶解度差别来分离锆和铪。
24.3 铌和钽(自学) 24.3.1 存在、性质与用途 主要矿物可用通式(Fe、Mn)MO3表示, 若M以铌为主,称为铌铁矿,M以钽为主,称为钽铁矿。 铌、钽都是钢灰色的金属,略带蓝色,具有典型的体心立方金属结构,具有塑性,特别是钽的延展性很好,可以冷加工。 铌、钽在高温时可以与氧、氯、硫、碳等化合。 铌、钽的独特应用是制造合金钢。 24.3.2 制备和分离 [以铌铁矿为原料制备金属铌] 24.3.3 重要化合物 • 氧化物及水合氧化物 • 卤化物
24.4 钼和钨 • 钼和钨处于周期表的中部,属熔点和沸点最高、硬度最大的金属元素之列. • 钼和钨的合金在军工生产和高速工具钢中被广泛应用. • 多酸化学主要涉及钼、钨和钒三种元素. • 钼还是一个重要的生命元素,存在于金属酶分子的结构中. 铁钼蛋白结构
(1)主要矿: 辉钼矿(MoS2) 白钨矿 (CaWO2) 黑钨矿[(Fe, Mn)WO4] (2)金属提取 : ● 2 MoS2 + 7 O2 2 MoO3 + 4 SO2 wulfenite H2 600℃ Mo ● 4 FeWO4 + 4 Na2CO3 + O2 4 Na2WO4 + 4 Fe2O3 + 4 CO2 6 MnWO4 + 6 Na2CO3 + O2 6 Na2WO4 + 2 Mn3O4 + 6 CO2 HCl H2WO4 (黄钨酸) WO3 W H2 500℃ 24.4.1 存在和冶炼
(2)化学性质 ●常温下很不活泼,与大多数非金属(除F2外)不作用。高温下易与氧、硫、卤素、碳及氢反应。 ●钼和钨不被碱溶液侵蚀,但被熔融的碱性氧化剂迅速腐蚀,如KNO3。 ●钼和钨大量用于制造合金,可提高钢的耐高温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24.4.2性质、反应和用途 MO3 • 物理性质 钼和钨是银白色、有光泽,体心立方结构的高熔点金属。 不反应 MoCl3WCl6 O2或空气 非氧化性酸 Cl2 M Mo3O、W无作用 浓硫酸或硝酸 C 氧化剂、熔融碱 N2 M2C-MC 间充化合物 Na2MO4 M2N-MN • 钼和钨不被普通酸侵蚀或溶解,但浓硝酸或热浓硫酸可侵蚀 钼。它们都溶于王水或HF和硝酸的混合物。
(1) 聚合含氧酸根阴离子的形成 周期表第 5 、第 6 两族金属元素的简 单酸的含氧酸根离子在酸性介质中发生缩 合 ,形成聚合含氧酸根阴离子,其中以 Cr、 Mo、W 三种元素最特征.例如: (2)同多酸和杂多酸及其盐 ●同多酸和同多酸盐: 中心原子相同的聚含 氧酸,其盐称为同 多酸盐 ●杂多酸和杂多酸盐: 中心原子除 Mo 或 W 外,还掺入 P,As 等杂原子 24.4.3重要化合物 • 三氧化钼和三氧化钨 • 钼酸和钨酸及其盐 • 钼和钨的同多酸和杂多酸及其盐
pH=6-7,快 慢反应 WO42– HW6O215– W12O4110– 反应煮沸,OH 正钨酸离子 或 仲钨酸离子A W12O38(OH)1010– pH=3 仲钨酸离子B pH=3.3 H+ H3W6O213– H2W12O406– 偏钨酸离子 φ–偏钨酸离子 pH<1 WO3•2 H2O (3)同多酸和杂多酸形成时溶液的酸度和浓度的影响 钨的同多酸离子变化:
[Mo6O19]2- [Cr2O7]2- 聚含氧酸根阴离子结构的传统表示法 [PMo12O40]3– p.801图24-7 [Cr2O7]2- [Mo6O19]2- 聚含氧酸根阴离子结构的多面体表示法 (4)同多酸和杂多酸的聚含氧酸根阴离子的结构表示
磷钨酸 磷钼酸 H3[P(W3O10)4] ·12H2O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稳定,与碱共沸分解为磷和钨酸盐 H3[P(Mo3O10)4] ·12H2O,黄色闪光晶体,易溶水,见光分解,储于黑色磨口瓶中 离子的鉴定: 黄色晶体沉淀 两种重要的杂多酸 第一个杂多酸盐
杂多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性能,还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杂多酸的研究已成为无机化学的一个靓点 . 国内近年在多酸和杂多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1.不同过渡金属占据S2位的超大杂多化合物 (NH4)21[{Na2(H2O)3}M(H2O)VOAs4W40O140]·53H2O (M=Co2+, Ni2+(ⅹ))
稀土离子占据S1位,过渡金属占据S2位的超大杂多化合物稀土离子占据S1位,过渡金属占据S2位的超大杂多化合物 (NH4)21[Ln(H2O)5{Ni(H2O)}2As4W40O140]·51H2O, LnIII (Ln =Y, Ce, Pr, Nd, Sm, Eu, Gd)
4. 有机配体共价配位的夹层型杂多阴离子 [{Na(H2O)}3{ML}3(AsW9O33)2]n- (M=Mn2+, Co2+, Ni2+, Zn2+; L= C5H5N, C3H4N2)
Question3 现象:一般地,含氧单酸越弱,缩合酸越强;含氧单酸越强,则 缩合 酸越弱. 例如: H4SiO4 H3PO4 H2SO4 HClO4 酸 性 强 缩合性 弱 为什么含氧酸越弱,越易形成多酸? 解释:一般说来,缩合酸的强度是与成酸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由于弱 酸中成酸元素的电负性小,容易缩合. 如 SiO44- 中, Si 的电负 性小,Si — O 之间电负性最大,使 Si — O 键中 的 O 有高的负电荷,即 O 原子上的电荷密度大,阴离子有 最大失去O2- 的倾向,缩合成多聚阴离子,使其电荷密度降 低. 因此,硅 酸盐的缩合方式最多.
人体内钼和其他元素的关系 V 的保护作用 Mo增强V V Ca Ca-Mo有 协同作用 Fe-Mo有 协同作用 拮抗 Mo增强Zn 的保护作用 Mo少 增NO2– Mo NO2– V Cu-Mo有 拮抗作用 Co多降低 心肌中Mo 发生病变 W取代Mo 拮抗 V Co W Co多降低心肌中Cu 24.4.4钼的生物活性和固氮作用
24.5 锝和铼(自学) 24.5.1 单质 24.5.2 氧化物和含氧酸盐 24.5.3 锝和铼的配合物
(1) 都是稀有金属 (2) 气态原子构型特例多 ● 除锇、铱的ns为2,钌、铑、铂为1,而钯为0。 ● 说明铂系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从ns层填入(n-1)d层的强烈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三元素组里随原子序数的增高而增强。 24.6 铂系金属简介 24.6.1 铂系元素通性
(3) 氧化态变化与铁系元素相似,和副族元素一样 即每一个三元素组形成高氧化态的倾向都是从左到右逐渐降低;与其它副族一样,重铂系元素形成高氧化态的倾向较轻铂系相应各元素大。 (4) 都是难熔的金属 在每一个三元素组中,金属的熔点、沸点从左到右逐渐降低,其中锇的熔点最高,钯的熔点最低。 (5) 形成多中类型的配合物 因铂系金属离子是富d电子离子。
Ru,Os,Rh,Ir Pt,Au Pd,Ag > > 3 Pt + 4 HNO3 + 18 HCl 3 H2[PtCl6] + 4 NO + 8 H2O H2[PtCl6] + 2 NH4Cl 2 HCl + (NH4)2[PtCl6] 3 (NH4)2[PtCl6] 3 Pt + 2 NH4 Cl + 18 HCl + 2 N2 24.6.2 单质 • 性质 • 铂系金属的颜色除锇为蓝色外,其余都是银白色. • 大多数铂系金属能吸收气体,钯的吸氢能力是所有金属中最大的. ● 常温下对空气稳定 ● 抗酸能力强 ● 抗碱性差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熔融苛性碱、 Na2O2 等对Pt 有 严重腐蚀作用!
● 铂系金属是良好的无机和 金属有机工业用催化剂 ● 铂系金属有效的催化性能与 金属吸收气体的能力有关 1 个体积铂能溶解 70 个体积氧 1 个体积钯能溶解 700 个体积氢 催化过程的能量关系 汽车尾气处理器 (2) 用途
● 铂系金属 Ru、 Rh 、Ir 、Pt 、Pd 都能有效地催化甲酸分解: M HCOOH CO+H2O 曲线清楚地表明,催化活性高(即反应温度低)的那些金属相应于表面物种稳定性居中的那些金属. Fe,W,Co,Ni等相对较低的催化活性是由于形成了过于稳定的表面物种,Au和Ag相对较低的催化活性是因为金属对HCOOH分子的吸附能力低,较低的生成热是吸附 能力较弱的标志.
(3) 提炼与分离 铂系金属主要从电解铜、镍的阳极泥中精精炼得到的。将阳极泥中金、银以及全部六种铂系金属加以分离的综合方案如下。
铂系金属生成的主要氧化物有RuO2 、RuO4 、Rh2O3 、RhO2 、PdO 、OsO2 、OsO4 、IrO4和PtO2。 通常制备氧化物和含氧酸盐的方法有: Ru + 3KNO3 + 2KOH ===K2RuO4 + 3KNO2 + H2O RuO2 + KNO3 + 2KOH ===K2RuO4 + KNO2 + H2O K2RuO4 + NaClO + H2SO4 ===RuO4 + K2SO4 + NaCl + H2O RuO4和OsO4微溶于水,积易溶于CCl4中,OsO4比RuO4稳定。它们都是四面体分子构型,都有强的氧化性。RuO4不仅能氧化浓盐酸,也能氧化席盐酸,加热到370K以上时,它爆炸分解成RuO2,室温与乙醇接触也极易发生爆炸: 4RuO4 + 4OH- === 4RuO4- + 2H2O + O2 2RuO4 + 16HCl === 2RuCl3 + 8H2O + 5Cl2 24.6.3 氧化物和含氧酸盐
铂系金属的卤化物除钯外,其余铂系金属的六氟化物都是已知的,其中有实际应用的是PtF6 。 PtF6在342.1K时沸腾,气态和液态呈暗红色,固态几乎呈黑色具有挥发性,是已知最强的氧化剂之一。Pt、Ru、Os、Rh、Ir的五氟化物都是四聚结构。PtF5也很活泼,极易水解,易歧化成六氟化铂和四氟化铂。 铂系金属均能形成四氟化物,只有铂能形成四种卤化物。铂系金属中除Pt、Pd不存在三卤化物外,其余的三卤化物均可由铂系元素和卤素直接合成,或者从溶液中析出沉淀: 2Rh + 3X2=== 2RhX3 (X=F,Cl,Br) RhCl3 + 3KI ===RhI3 +3KCl Pt、Pd的二氯化物是由单质在红热条件下直接氯化制得的。 24.6.4 卤化物
已知铂系元素可形成很多配合物,多数情况下是配位数为6的八面体结构。氧化态为+II的钯和铂离子都是d8结构,可形成平面正方形的配合物。已知铂系元素可形成很多配合物,多数情况下是配位数为6的八面体结构。氧化态为+II的钯和铂离子都是d8结构,可形成平面正方形的配合物。 这六种元素都能生成氯配合物。将这些金属与碱金属的氯化物在氯气流中加热即可形成氯配合物。在含有铂系氯配离子的酸溶液里加人NH4Cl或KCl,就可得到难溶的铵盐或钾盐。 H2[PtCl6]+2KCl===K2[PtCl6]↓+2HCl H2[PtCl6]+2NH4Cl===(NH4)2[PtCl6]↓+2HCl 将铵盐加热,结果只有金属残留下来,这种方法可用于金属的精制。 24.6.5 配合物
作业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