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36 Views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十八章 农用地规划.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耕地规划(掌握) 第二节 园地规划(了解) 第三节 林地规划(了解) 第四节 牧草地规划 ( 了解 )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 ( 了解 ). 【 内容提要 】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 重点内容 】 掌握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 我国耕地概况. 一、数量情况.
E N D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十八章 农用地规划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耕地规划(掌握) 第二节 园地规划(了解) 第三节 林地规划(了解) 第四节 牧草地规划(了解)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了解)
【内容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内容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 【重点内容】掌握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
我国耕地概况 • 一、数量情况
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1.39亩。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1.39亩。 • 减少的耕地面积中: 当年建设占用387.8万亩, 灾毁耕地53.8万亩, 生态退耕509.1万亩,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 4项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亩。
二、质量情况 •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 • 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该区域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 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第一节 耕地规划 耕地规划 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 一、耕地组织形式 是指实施农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 是按轮作田区进行作物轮换种植。 具备的条件: 科学的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 土地权属稳定,集中连片。 不足之处: 灵活性差,不适宜市场经济的要求。
小知识 轮作的好处 • 合理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 • 合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 合理轮作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质量,改善品质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 是在同一块耕地上进行的轮作方式。 比较灵活,较为普遍。 不足之处是作物配置分散,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
在青田县的仁庄、方山等乡镇,稻田养鱼随处可见。当地农技干部说,稻田里养的鱼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饲料,排泄物肥田,鱼的活动还起到了中耕除草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促进粮食增产。方山乡龙现村村民杨民康扳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姑且不说养鱼收入这一附加收益,一亩田光节约劳动工资、肥料、农药等成本就有300多元。在青田县的仁庄、方山等乡镇,稻田养鱼随处可见。当地农技干部说,稻田里养的鱼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饲料,排泄物肥田,鱼的活动还起到了中耕除草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促进粮食增产。方山乡龙现村村民杨民康扳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姑且不说养鱼收入这一附加收益,一亩田光节约劳动工资、肥料、农药等成本就有300多元。
二、耕作田块配置 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对耕作的其它要素(路、渠、林)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适宜的田块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田块长度的确定:考虑机械作业效率 (500 );考虑灌溉要求,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 综上:一般田块的长度在500—800米较好。 平原地区长些,丘陵地区短些; 旱作地区可长些,水稻区则短些。
(二)、田块的宽度 1.平原地区宽度的确定: 以便于机械作业、灌溉或防护等考虑确定。 一般可在200——400米左右。 2.需要排水地区的宽度的确定: 以排水沟间距来确定。一般在200米左右。
(三)、耕地田块的规模 1.据上述长、宽,一般规模在(10—13.33hm2) 2.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丘陵小,平原大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 1.设计原则——力求规整 尽量做到(1)最好是长方形、方形,次为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短边不能过斜),不能设计为三角形和多边形 (2)自然边界设计为田块短边 2.不规则地形下的 设计(P325 图18-1、 18-2)
(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是指田块的长边方向。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1.光照条件:夏半年东西行种植 冬半年南北行种植 2.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长边沿等高线布置 3.排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4.防风要求: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 5.方便交通:长边与居民点距离最短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构成:末级固定渠道+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 (一)一般要求: 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 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 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二)平原地区 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有两种形式P327图18-3 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 (1)灌排相邻布置——一面坡地形 (2)灌排相间布置——小地形起伏地区 (3)上灌下排(竖向结合)与灌排合一 斗渠 斗渠 农沟 农渠 农沟 农渠
2、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P327图18-4。 (1)纵向布置 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方向一致 灌溉水从毛渠通过输水沟进入灌水沟、畦 (2)横向布置 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方向垂直 灌溉水从毛渠直接进入灌水沟、畦
(三)山丘地区 南方丘陵地区的耕地根据地形特点和所处位置分为冈田、冲田、旁田。 • 冈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冈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结合。在冈头部分按宽冈头和窄冈头布置。 • 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形布置。
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怕旱,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怕旱,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
(四)低洼排水区 主要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考虑不同作物对地下水深度的要求和土壤质地。一般,沟越深,土壤渗透性好,沟距越宽,盐渍土地区,间距适当缩小。
(五)井灌区(降雨比较缺乏而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五)井灌区(降雨比较缺乏而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井数、井距和井位 1、井数:根据单井灌溉面积和灌溉耕地面积确定。 2、井距:按单井灌溉面积或单井影响半径确定。 3、井位:成行状垂直地下水流向,井位之间错开呈棋盘式。一般设在田块地角上,靠近沟渠路林,布置在田块高处。
(六)喷灌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缺乏,应大力发展喷灌,主要涉及管道 和喷头的布置。 1、管道布设: 1)地形平坦地区,支管与作物种植和耕作方向一致 2)丘陵山区,干管在地面最大坡度方向或沿分水岭布置 3)水井为水源,井位设在田块中心,干管横贯田块中间 4)地块外形规整,满足机耕作业和布设喷灌管道要求 2、喷头布设:与喷洒方式有关,应保证不留空白。
四、田间道路布置 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联系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村、村与田间的通道,其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
(一)田间道路的种类 生产路 机耕道 田间道 联系主要田间的道 路,主要起田间运输 的作用,服务于1~2 个田块,路宽2米左 右,一般沿田块长边 布置。 连接乡(镇)和村或主 要居民点的道路,供 拖拉机和车辆行使,道 路宽在6米左右。 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 业的主要道路,路面 宽一般在4~6米,一般 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 边,服务于一组田块。
(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 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距离短,可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 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协调。 3.应尽量少占耕地面积,路、沟、渠、林结合布置。 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 纵坡度、选线的土质,避开低洼沼泽地段。
五、农田防护林的配置 • 能够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农田气候,减轻风沙和干旱的危害,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 (一)配置的目的和作用
配置须考虑到的问题 • 林带结构 • 林带方向 • 林带间距 • 林带交通口 • 树种选择与搭配
(二)配置的几个关键问题 指林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的综合体。采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分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1.林带结构 取决于主害风向和地形条件,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佳。 2.林带方向 3.林带间距 取决于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其与树高成正比,同时与林带的结构有关 4.林带宽度 以节地和保持适当透风程度所需最小宽度或者树的行数确定(4~9) 为便于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的运行,在林带的长边和短边交接处应设交通口。 5.林带交通 6.树种选择与搭配 树种选择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搭配上一条林带只宜采用单一的乔木树种,不宜采用多种乔木树种进行行间、株间混交的搭配方式。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田、沟、渠、路、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 1.在旱作区: (1) 拖拉机路一般两侧植树,开排水沟,形成一路两林四沟,沟起排水、护林的作用。 (2) 田间路与生产路东西走向时,林带栽在道南,南北走向时栽在道西。 2.在灌区: (1)机耕道与林带设在灌水渠与排水沟之间,渠沟位于所服务田块的一侧,有一路两林两渠两沟的形式,也有一路两林一渠一沟的形式。
(2)田间道路 ①道路设在灌水地段上端与斗渠结合布置 道路位置高,路面干燥,但与下级渠道交叉需设建筑物 ②道路设在灌水地段下端与斗沟结合布置 建设费用少,但路面低 (3)生产路 结合农沟农渠设置,林带设在农沟农渠间,生产路设在农沟外侧,直接与田块相接。
第二节 园地规划 园地规划 一、果园的培植内容 二、茶园的配置内容 1.果树树种与品种的选择与配置 2.果园小区规划 3.防护林配置 4.灌排渠系配置 5.道路配置 6.果树栽植方式 1.茶园小区规划 2.道路配置 3.灌排渠系配置 4.防护林配置
1.果树树种与品种的选择与配置 2.果园小区规划 即路林渠分割的地段,种植一种果树, (1)面积与长宽 面积:取决于果园规模、地形条件和机械作业程度 平原机械水平高的地区:3.3.~13.33 山地丘陵:2~3.3hm2 长度:机械作业>400m 蓄力作业>200m 宽度:150~200m (2)方向和形状 方向:一般 最适宜果树栽植行向一致 有风害地区,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 地形复杂、坡度大地区,沿等高线 形状:平原长方形 丘陵带状长方形
3.防护林配置 一般在边界配置,面积大的果园内部也配置防护林,离边行果树12~15米。 主林带沿小区长边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采用紧密型结构,5~7行树木组成,间距150~200米 副林带配置在小区短边,疏透结构,2~3行树木组成,间距200~400米 4.灌排渠系配置 平地果园:水源(河流、井)布置在园地中心,排水系统由毛、支、干沟组成,毛沟设在果树行间,支沟沿小区界线,干沟沿干道设置 山地果园:水源(河流、水库)位于果园上部,排水在山坡上部挖拦水沟,在梯田内侧设排水沟
5.道路配置 运输量大,需设路网 平地果园:一般设干、支、小三级,干路设在果园中部,十字或井字布设,支路垂直干路,设在小区边界,小路与支路垂直 山地、丘陵果园:道路结合地形条件布置,山地干支路设在分水岭上,山地按地形修筑成迂回盘道,路内侧修排水沟 6.果树栽植方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带状式
二、茶园配置 1.茶园小区规划 浅丘:(<50)不修梯层,长100~150m,宽30~50m; 丘陵:(5~25)等高梯层栽植,小区长边沿等高线布置,梯层长100m,宽4~20m
2.道路配置 有干、支、步道三种 干道联系居民点、加工厂、县级公路,宽5~8m, 支道联系生产小区,宽3~5m,布置在小区边界上 步道宽1~1.5m,灵活设置 3.灌排渠系配置 灌排结合渠道网 干沟顺坡配置,支沟平行茶行配置,与干沟垂直 4.防护林配置 在茶园内部或四周设置防护林,减少受寒、受旱和强光影响
第三节、林地规划 • 一、林地功能 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效益达76亿元 • 二、林地的分类 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三、林地的配置 • 1.根据造林的目的和要求,按不同树种的 生态习性,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来进行。 • 2.应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的要求 布置道路网,并与林外道路衔接。 • 3.根据林地功能进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