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十八章 农用地规划.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耕地规划(掌握) 第二节 园地规划(了解) 第三节 林地规划(了解) 第四节 牧草地规划 ( 了解 )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 ( 了解 ). 【 内容提要 】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 重点内容 】 掌握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 我国耕地概况. 一、数量情况.

ko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土地利用规划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十八章 农用地规划

  2.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耕地规划(掌握) 第二节 园地规划(了解) 第三节 林地规划(了解) 第四节 牧草地规划(了解)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了解)

  3. 【内容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内容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 【重点内容】掌握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

  4. 我国耕地概况 • 一、数量情况

  5. 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1.39亩。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1.39亩。 • 减少的耕地面积中: 当年建设占用387.8万亩, 灾毁耕地53.8万亩, 生态退耕509.1万亩,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 4项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亩。

  6. 二、质量情况 •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 • 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该区域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 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7. 第一节 耕地规划 耕地规划 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 一、耕地组织形式 是指实施农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

  8.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 是按轮作田区进行作物轮换种植。 具备的条件: 科学的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 土地权属稳定,集中连片。 不足之处: 灵活性差,不适宜市场经济的要求。

  9. 小知识 轮作的好处 • 合理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 • 合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 合理轮作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质量,改善品质

  10.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 是在同一块耕地上进行的轮作方式。 比较灵活,较为普遍。 不足之处是作物配置分散,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

  11. 浙江稻田养鱼 :世界农业遗产

  12. 在青田县的仁庄、方山等乡镇,稻田养鱼随处可见。当地农技干部说,稻田里养的鱼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饲料,排泄物肥田,鱼的活动还起到了中耕除草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促进粮食增产。方山乡龙现村村民杨民康扳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姑且不说养鱼收入这一附加收益,一亩田光节约劳动工资、肥料、农药等成本就有300多元。在青田县的仁庄、方山等乡镇,稻田养鱼随处可见。当地农技干部说,稻田里养的鱼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饲料,排泄物肥田,鱼的活动还起到了中耕除草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促进粮食增产。方山乡龙现村村民杨民康扳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姑且不说养鱼收入这一附加收益,一亩田光节约劳动工资、肥料、农药等成本就有300多元。

  13. 二、耕作田块配置 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对耕作的其它要素(路、渠、林)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

  14.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适宜的田块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田块长度的确定:考虑机械作业效率 (500 );考虑灌溉要求,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 综上:一般田块的长度在500—800米较好。 平原地区长些,丘陵地区短些; 旱作地区可长些,水稻区则短些。

  15. (二)、田块的宽度 1.平原地区宽度的确定: 以便于机械作业、灌溉或防护等考虑确定。 一般可在200——400米左右。 2.需要排水地区的宽度的确定: 以排水沟间距来确定。一般在200米左右。

  16. (三)、耕地田块的规模 1.据上述长、宽,一般规模在(10—13.33hm2) 2.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丘陵小,平原大

  17.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 1.设计原则——力求规整 尽量做到(1)最好是长方形、方形,次为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短边不能过斜),不能设计为三角形和多边形 (2)自然边界设计为田块短边 2.不规则地形下的 设计(P325 图18-1、 18-2)

  18. (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是指田块的长边方向。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1.光照条件:夏半年东西行种植 冬半年南北行种植 2.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长边沿等高线布置 3.排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4.防风要求: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 5.方便交通:长边与居民点距离最短

  19.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

  20.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构成:末级固定渠道+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 (一)一般要求: 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 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 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21. (二)平原地区 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有两种形式P327图18-3 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 (1)灌排相邻布置——一面坡地形 (2)灌排相间布置——小地形起伏地区 (3)上灌下排(竖向结合)与灌排合一 斗渠 斗渠 农沟 农渠 农沟 农渠

  22. 2、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P327图18-4。 (1)纵向布置 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方向一致 灌溉水从毛渠通过输水沟进入灌水沟、畦 (2)横向布置 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方向垂直 灌溉水从毛渠直接进入灌水沟、畦

  23. (三)山丘地区 南方丘陵地区的耕地根据地形特点和所处位置分为冈田、冲田、旁田。 • 冈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冈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结合。在冈头部分按宽冈头和窄冈头布置。 • 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形布置。

  24. 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怕旱,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怕旱,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

  25. (四)低洼排水区 主要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考虑不同作物对地下水深度的要求和土壤质地。一般,沟越深,土壤渗透性好,沟距越宽,盐渍土地区,间距适当缩小。

  26. (五)井灌区(降雨比较缺乏而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五)井灌区(降雨比较缺乏而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井数、井距和井位 1、井数:根据单井灌溉面积和灌溉耕地面积确定。 2、井距:按单井灌溉面积或单井影响半径确定。 3、井位:成行状垂直地下水流向,井位之间错开呈棋盘式。一般设在田块地角上,靠近沟渠路林,布置在田块高处。

  27. (六)喷灌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缺乏,应大力发展喷灌,主要涉及管道 和喷头的布置。 1、管道布设: 1)地形平坦地区,支管与作物种植和耕作方向一致 2)丘陵山区,干管在地面最大坡度方向或沿分水岭布置 3)水井为水源,井位设在田块中心,干管横贯田块中间 4)地块外形规整,满足机耕作业和布设喷灌管道要求 2、喷头布设:与喷洒方式有关,应保证不留空白。

  28. 四、田间道路布置 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联系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村、村与田间的通道,其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

  29. (一)田间道路的种类 生产路 机耕道 田间道 联系主要田间的道 路,主要起田间运输 的作用,服务于1~2 个田块,路宽2米左 右,一般沿田块长边 布置。 连接乡(镇)和村或主 要居民点的道路,供 拖拉机和车辆行使,道 路宽在6米左右。 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 业的主要道路,路面 宽一般在4~6米,一般 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 边,服务于一组田块。

  30. (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 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距离短,可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 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协调。 3.应尽量少占耕地面积,路、沟、渠、林结合布置。 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 纵坡度、选线的土质,避开低洼沼泽地段。

  31. 五、农田防护林的配置 • 能够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农田气候,减轻风沙和干旱的危害,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 (一)配置的目的和作用

  32. 配置须考虑到的问题 • 林带结构 • 林带方向 • 林带间距 • 林带交通口 • 树种选择与搭配

  33. (二)配置的几个关键问题 指林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的综合体。采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分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1.林带结构 取决于主害风向和地形条件,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佳。 2.林带方向 3.林带间距 取决于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其与树高成正比,同时与林带的结构有关 4.林带宽度 以节地和保持适当透风程度所需最小宽度或者树的行数确定(4~9) 为便于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的运行,在林带的长边和短边交接处应设交通口。 5.林带交通 6.树种选择与搭配 树种选择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搭配上一条林带只宜采用单一的乔木树种,不宜采用多种乔木树种进行行间、株间混交的搭配方式。

  34.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田、沟、渠、路、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 1.在旱作区: (1) 拖拉机路一般两侧植树,开排水沟,形成一路两林四沟,沟起排水、护林的作用。 (2) 田间路与生产路东西走向时,林带栽在道南,南北走向时栽在道西。 2.在灌区: (1)机耕道与林带设在灌水渠与排水沟之间,渠沟位于所服务田块的一侧,有一路两林两渠两沟的形式,也有一路两林一渠一沟的形式。

  35. (2)田间道路 ①道路设在灌水地段上端与斗渠结合布置 道路位置高,路面干燥,但与下级渠道交叉需设建筑物 ②道路设在灌水地段下端与斗沟结合布置 建设费用少,但路面低 (3)生产路 结合农沟农渠设置,林带设在农沟农渠间,生产路设在农沟外侧,直接与田块相接。

  36. 第二节 园地规划 园地规划 一、果园的培植内容 二、茶园的配置内容 1.果树树种与品种的选择与配置 2.果园小区规划 3.防护林配置 4.灌排渠系配置 5.道路配置 6.果树栽植方式 1.茶园小区规划 2.道路配置 3.灌排渠系配置 4.防护林配置

  37. 1.果树树种与品种的选择与配置 2.果园小区规划 即路林渠分割的地段,种植一种果树, (1)面积与长宽 面积:取决于果园规模、地形条件和机械作业程度 平原机械水平高的地区:3.3.~13.33 山地丘陵:2~3.3hm2 长度:机械作业>400m 蓄力作业>200m 宽度:150~200m (2)方向和形状 方向:一般 最适宜果树栽植行向一致 有风害地区,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 地形复杂、坡度大地区,沿等高线 形状:平原长方形 丘陵带状长方形

  38. 3.防护林配置 一般在边界配置,面积大的果园内部也配置防护林,离边行果树12~15米。 主林带沿小区长边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采用紧密型结构,5~7行树木组成,间距150~200米 副林带配置在小区短边,疏透结构,2~3行树木组成,间距200~400米 4.灌排渠系配置 平地果园:水源(河流、井)布置在园地中心,排水系统由毛、支、干沟组成,毛沟设在果树行间,支沟沿小区界线,干沟沿干道设置 山地果园:水源(河流、水库)位于果园上部,排水在山坡上部挖拦水沟,在梯田内侧设排水沟

  39. 5.道路配置 运输量大,需设路网 平地果园:一般设干、支、小三级,干路设在果园中部,十字或井字布设,支路垂直干路,设在小区边界,小路与支路垂直 山地、丘陵果园:道路结合地形条件布置,山地干支路设在分水岭上,山地按地形修筑成迂回盘道,路内侧修排水沟 6.果树栽植方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带状式

  40. 二、茶园配置 1.茶园小区规划 浅丘:(<50)不修梯层,长100~150m,宽30~50m; 丘陵:(5~25)等高梯层栽植,小区长边沿等高线布置,梯层长100m,宽4~20m

  41. 2.道路配置 有干、支、步道三种 干道联系居民点、加工厂、县级公路,宽5~8m, 支道联系生产小区,宽3~5m,布置在小区边界上 步道宽1~1.5m,灵活设置 3.灌排渠系配置 灌排结合渠道网 干沟顺坡配置,支沟平行茶行配置,与干沟垂直 4.防护林配置 在茶园内部或四周设置防护林,减少受寒、受旱和强光影响

  42. 第三节、林地规划 • 一、林地功能 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效益达76亿元 • 二、林地的分类 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43. 三、林地的配置 • 1.根据造林的目的和要求,按不同树种的 生态习性,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来进行。 • 2.应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的要求 布置道路网,并与林外道路衔接。 • 3.根据林地功能进行配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