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校園危機事件後的處遇方式

校園危機事件後的處遇方式. 賴念華博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副教授. 校園危機事故 — 天災人禍. 天災 - 地震、風災、水災 不被預期的意外事件、死亡 - 猝死、自殺、嚴重自傷行為、墬樓、車禍、溺水、運動傷害、 重病、精神疾病 暴力事件 校園暴力中的恐嚇、勒索、鬥毆、仇殺、情殺、綁架等 性侵害 、 性騷擾等 處理上「天災」與「人禍」的差異. 危機 ( Crisis ). 危機 是 1. 學校面對一個已經存在且無法逃避的事件 2. 無法用現有的資源去解決這個危急事件時

kona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校園危機事件後的處遇方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校園危機事件後的處遇方式 賴念華博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副教授

  2. 校園危機事故—天災人禍 • 天災 -地震、風災、水災 • 不被預期的意外事件、死亡 -猝死、自殺、嚴重自傷行為、墬樓、車禍、溺水、運動傷害、 重病、精神疾病 • 暴力事件 • 校園暴力中的恐嚇、勒索、鬥毆、仇殺、情殺、綁架等 • 性侵害、性騷擾等 處理上「天災」與「人禍」的差異

  3. 危機(Crisis) • 危機是 1.學校面對一個已經存在且無法逃避的事件 2.無法用現有的資源去解決這個危急事件時 校方會經驗的一段短暫心理不平衡(disequilibrium)的時期 • 危機在中文的意涵是「危險」(Danger),也是「機會」(Opportunity),因此危機也是轉機。

  4. 危機時刻 • 人們在混亂與失控的危機狀態中,會努力讓自己獲得穩定 • 即使沒有外部的介入或協助,大部分人通常在3-4週之內,學校危機的狀況與反應都會結束(Kanel, 2003) • 但學校內有些人在因應過程中,無法自行度過,因此需要人們的協助,以度過這個危機狀態

  5. 危機後續發展的可能性 • 危機結束後,對學校所造成的結果有三種不同的可能性: 1.恢復到危機前(pre-crisis)的狀況 2.學校憤怒、逃避問題、退縮、不再嘗試新的解決方式,導致學校失去原有功能下降,甚至喪失 3.不僅恢復原有學校功能還有所成長,可以發現在危機中,學校學會新的因應技巧,找到一些新的資源

  6. 危機也是轉機的發展歷程 • 會導致正常功能受阻的因素: • 1.突發事件(知覺受威脅) • 2.主觀的困擾 • 3.因應失敗 功能水準下降 易病性與失衡情況加大 • 機 會 • 協助 較高的功能水準 • 成長、領悟、因應技巧 • 危 險 1.未協助 較低的功能水準 或 2.未協助 功能水準喪失 自殺、殺人、精神疾病

  7. 危機也是轉機 • 及時介入,提升個案因應技巧,減少不適應或自我傷害行為 • 危機介入是一個過程,企圖恢復經歷危機的心理平衡 • 介入目標放在有效因應目前處境,不去探究過往歷史與創傷

  8. 危機處遇的目標 • 協助學校渡過現有的混亂 • 縮小危機負面影響程度 • 恢復到危機前(pre-crisis)的學校功能與現實狀況 • 減少日後學校內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出現 • 增加學校成長的可能性,學到新的因應危機的方式、增加生活選擇、拓展人生觀將是最高目標 危機處遇是不同於傳統諮商模式

  9. 预防 阶段 危机事件发生 悲伤辅导 创伤治疗 长期工作 1天-2周 10天以后 6个月以后 “安心”危机介入方式 危机减压目的: “安身”危机介入方式 悲伤辅导目标: 1、高危险群个案的筛选 1、团体减压(语言、艺术) 1、增加失落的现实感 1、人身安全及医疗处理 1、减低PTSR症状 PTSD 2、生命教育 2、个别减压(语言、艺术) 2、协助当事人处理或表达潜在的感情 2、生存需求:食、衣、住、行、保暖、安睡 3、班级辅导(语言、艺术) 2、透过正常化反应释放压力 3、危机相关训练与知识 4、DM方式简介 3、协助当事人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5、大型演讲 3、消息与通讯的需求 4、鼓励当事人以健康的方式向逝者告别,并坦然地重新将感情投入到新的关系里 3、筛选并转介需要帮助的人 6、外展工作方式(先做连接与评估) 4、处理、清除现场 PTSR-PTSD

  10. 預防階段 危機事件發生 悲傷輔導 創傷治療 長期工作 1天-2週 約10天之後 6個月之後 PTSR-PTSD 面對 篩選 安身 表達 ……. 教育 克服 安心 告别 訓練 重建

  11. 「同心圓」概念:(賴念華,2005) 其他家長、鄰里民眾 教職員工 罹難者 家屬 導師任課老師 社團好友 同學 學校同學

  12. 相對人(加害人) 受害人 雙同心圓概念:相對人與受害人

  13. 與校長、主任接洽(邀請參與) 案情理解評估現況 已行動 保持 未行動 意識化 看見可用資源 進入系統的同心圓概念

  14. 此案例相關的人士 案例 (案主) 誰與這個案例最密切相關 不同介入方式 案主 → 相關人士 →關係緊密度 親密:介入方式(個諮、團體) 疏離:介入方式(演講、單張) 介入方式的同心圓概念

  15. 外在系統介入校園危機事件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為例

  16. 安心服務(危機處理):HOW TO(黃龍杰,2008,賴念華修改,2009) 前置作業 安心 簡報 針對全體成員 針對領導 說明策略&流程 機構(社區)內進行 危機干預(創傷輔導) 安心演說(大講座) 安心小團體 社團輔導 班級輔導 受驚較重成員 安心諮詢 安心書信(教育單張) 安心諮詢 安心諮詢 篩選(轉介) 轉介服務(矯正治療) 心理/藥物 心理/藥物 諮詢室 診所 醫院 少數有後遺症的人

  17. 減壓(Debriefing)團體簡介

  18. 美國紅十字會:Debriefing • 正式討論 • 任務告一段落,或特別的壓力發生後幾天內 • 同伴間表達並分擔感受 • 藉以了解彼此對創傷經驗的共同反應 • 討論有利於適應的應對辦法

  19. Debriefing(1)--簡介 • 介紹團隊成員,概略說明的過程: • 介紹團隊領導者及成員 • 簡介「減壓團體」過程及目的:幫助所有成員儘可能在快速時間內分享自己的經驗並從中復原 • 協助提升參與者的動機 • 對任何成員進入團體初始的關注做回應 • 說明討論分享的原則:信任、保密

  20. Debriefing(2)--蒐集訊息 • 領導者以開放式問句提問,讓參與者輪流回答,這個階段是十分認知取向,主要目的是讓參與者說出這件事情的事實是什麼? 問題包括:你是誰?在這件事情當中,你負責(被分派)的工作是什麼?你的角色是什麼?從你所知道的部分,你認為發生了什麼? • 鼓勵成員說出他們所知道的事實,不要急著請成員描述對危急事件的感受,因為成員會在鼓勵的氣氛中,慢慢開始去討論他們對此危急事件的感受

  21. Debriefing(3)--想法 • 此階段是從事實取向的過程,逐漸的轉換到想法取向的過程。領導者邀請每一位參與者描述對這件事情自己認知的反應是什麼? 例如:這件事情會讓你想到跟什麼有關? • 幫助成員從認知的向度慢慢移向情感的範疇,領導者可以問成員:當你聽到(看到…)這件事情(描述出事實)時,你出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 在此階段要持續去確認、正常化(normalize)每一個成員報告出來的的想法及觀點

  22. Debriefing(4)--反應 • 這個部分會高度的掌控情緒,情緒也會在此時浮現出來。 • 領導者經常會在此時問:在這個整個事件中,讓你感到最糟糕的部分是什麼?領導者在此時幫助參與者去回應此事件中情感部分的回應。 • 每一個人開始分享這個事件給他們的衝擊與反應,在此時將從想法的部分走進情緒反應的的階段 • 當你聽見(看見)這件事時,讓你感到最困難、最糟糕的是什麼?

  23. Debriefing(5)--症狀 • 幫助參與者討論自己生理或心理的痛苦狀態,而此階段也漸漸引導參與者回到認知的層次中,此時也要提醒成員「減壓團體」是一個危機介入的過程並非心理治療 • 當成員情緒反應開始慢慢沈澱下來時,領導者開始問成員在這件事情發生後,有關他們身體、認知、情緒、行為所出現的的症狀 • 領導者會詢問有此相同症狀的人舉手讓彼此知道,這是幫助成員去正常化自己症狀的一種方式

  24. 危機事故後的壓力症狀1(Symptoms of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 【生理】 • 疲累、吃不下、睡不好、嗜睡、做惡夢、頭痛、胃不舒服、噁心想吐、拉肚子、便秘、胸悶、喘不過來、起雞皮疙瘩、全身緊繃、抽筋(電話或警笛聲)…等

  25. 危機事故後的壓力症狀2(Symptoms of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 【情緒】 • 驚嚇、害怕、悲慟難捨、擔憂不安、孤單、無助、怨嘆感慨、麻木疏離、難以接受(「不像是真的」)、內咎、罪惡感、羞愧、容易緊張或大發脾氣、猶豫不決…等

  26. 危機事故後的壓力症狀3(Symptoms of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 【認知】 • 不由自主的念頭斷出現: 「都是我害了他」 「如果我更努力,也許她會再回來」 「如果我…,他可能就….」 「人生好無常」 「遲早也會輪到我,我也逃不過同樣命運」 「我為什麼要活著?」……

  27. 危機事故後的壓力症狀4(Symptoms of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 【行為】 • 掉淚、責打自己或別人、叨叨罵、坐立不安、拼命做事、一直往外跑、不想講話、或拼命想找人講話、離群索居(或特別想找人陪)、借酒澆愁、抽菸、吃安眠藥、發呆……

  28. 危機事件後急性壓力症狀(Acute Distress Core Symptoms ) • 反應的形式(Type of Reactions) --Behavioral --Cognitive --Emotional --Somatic • 症狀(Symptoms) --Re-Experience --Avoidance and Numbing --Increased Arousal

  29. 危機事故後的明顯急性壓力症狀(Manifestations of Acute Distress Core Symptoms )

  30. Debriefing(6)--教導 • 教導成員在緊急事件之後,出現的一些症狀都是正常的反應,症狀正常化是這階段最重要的任務 • 領導者可以預先整理相關的症狀來教導告知參與者。在此階段成員也可以溝通討論,彼此在此緊急事件中的危機因應方式,以及壓理管理的方法。 • 領導者告知除了上述狀況外,還有哪些部分也可能會在未來出現的現象,幫助成員去關照自己周遭人的反應 • 領導者會問成員:當有這些現象出現時,在你的生活中,有誰可以協助你來處理這些?這是幫助成員開始去尋找生活中的資源,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危急事件中

  31. Debriefing(7)--重新出發 • 此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參與者,對這個事件在心理上的要做一個結束,並且告知進一步聯絡接觸的方式,以及一些相關壓力處理的訊息及方法,也可提供一些有效處理方式的資料。 • 可在這個事件過程中,找到一些意義,甚至是新的學習,以及對自己的欣賞之處。

  32. 藝術減壓模式介紹

  33. 危機處遇與藝術治療 • 面臨危機、創傷事件時,語言的敘說有時是困難的 • 繪圖本身就是一種敘說與表達的形式 • 圖像可以表達、宣泄、釋放壓力的 • 藝術具體可見,透過觸摸、觀看等感覺動作,來比較自己與他人的相同與相異 • 透過對作品的掌控與支配,找回自我主控能力 • 藝術是一種隱喻(metaphor)可以投射內在情緒 • 象徵性描述(symbolic speech)的表達,減少防衛與威脅 • 藝術提供安全距離,創造安全空間表達自我內在 藝術治療被大量使用在臨床工作中

  34. 畫說災難—藝術治療減壓團體方案緣起與修正 • 捷克水災--「藝術治療方案」(Paul Joseph Dowling,1997) • 台灣921大地震--「藝術治療方案」(賴念華,2000) • 美國911事件--「藝術方案」 (Howie, Spring, Burch, Conrad, & Shambaugh, 2002) • 美國911事件--「藝術治療團體方案」( More, Corsetti, Endleman, Julian, Lindemann, & Spinelli, 2002) • 台灣SARS危機--「藝術治療減壓方案」(賴念華,2004) • 畫說災難—藝術治療減壓團體方案(賴念華,2004)

  35. 畫說災難—藝術治療減壓團體方案 • 方案目標: 1.以繪圖及敘說方式做表達、宣洩、分享 2.篩選需進一步轉介之案主 3.減緩日後PTSD症狀發生 • 進行時間:2小時 • 藝術媒材:硬質媒材,蠟筆或是麥克筆(至少6個顏色),每人A4大小影印紙6張(可控制)

  36. 團體流程簡介 • 開場白 • 非慣用手塗鴉(1) • 慣用手塗鴉(2) • 線條(3) • 圖形(4) • 危機事件圖像(5) • 重新經驗危機之圖像(6)

  37. 開場白 • 藝術媒材發放 • 說明舉行目的 • 工作團隊簡短自我介紹 • 保密的確認性 • 行動式的社會計量 瞭解此事件對參與者的影響程度或關係程度,成員介紹自己姓名

  38. 非慣用手塗鴉 • 邀請成員拿出第1張白紙 • 用剛剛選擇的顏色來塗鴉 • 用非慣用手在白紙上塗鴉 鼓勵成員直接去「做」、「畫」,來代替去「想」的暖身 活動,幫助成員將自己最原始、抽象的圖樣呈現出來 非慣用手塗鴉,可以減低成員對創作好壞的焦慮

  39. 慣用手塗鴉 • 邀請成員拿出第2張白紙 • 再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顏色 • 用慣用手在白紙上塗鴉 觀察成員這兩張作品的創作方式及時間,以及是否有成員在這階段需 耗費許多的時間濃密塗鴉,甚至想平塗,或無法停止的狀態 帶領者評估成員心理反應狀態 塗鴉會喚起人們早期塗鴉的經驗與記憶

  40. 小組分享第1.2張作品的圖式 呈現各自圖畫的面貌與形式做「視覺分享」

  41. 線條線條是有開始和結束的塗鴉 線條是有意圖性、方向、終點的 線條比塗鴉更多控制力 • 邀請成員拿出第3張白紙 • 請找出一個顏色,畫一條「早上不想起床,賴床的線」 • 選一個顏色,畫一條「生氣的線」 • 選一個顏色,畫一條「平靜的線」 • 選一個顏色,畫一條「倒楣的線」 • 選一個顏色,畫一條「高興的線」 • 視覺分享彼此線條呈現方式 引導的原則,開始以「中性情緒」為佳 結束停留在正向、有能量的情緒為宜

  42. 圖形從一條線發展到一個圖形,是將線的開端與結尾相連成員開始呈現想法,可以將圖形意義化圖形從一條線發展到一個圖形,是將線的開端與結尾相連成員開始呈現想法,可以將圖形意義化 • 第4張白紙畫圖形 • 選一個顏色,畫「XX(地震)的圖形」 • 選一個顏色,畫「在XX(地震)中,拯救XX的圖形」 • 選一個顏色,畫「在XX(地震)中,最糟糕狀態的圖形」 • 選一個顏色,畫「畫一個預備好面對XX(地震)的圖形」 • 如果時間許可,邀請成員把每個圖形著色起來,著色可以建構一個對此事件的想像或是故事 「最糟糕狀態」的圖形時,會引發具有影響、震撼情緒的圖形 如果反應過於強烈則勿著色,以免成員情緒過度引發

  43. 危機事件圖像15分鐘創作可喚起危機當下的經驗危機事件圖像15分鐘創作可喚起危機當下的經驗 • 拿出第5張白紙,畫「想到XX時,如果你可以用色彩、線條、圖形來呈現,你會如何去畫這張圖形?」 • 創作完,做視覺化的冥想--讓自己在心裡面想像、環顧剛剛畫的作品的每一個部分,它讓你想起了什麼?圖上的象徵性意義是什麼? 平常是以討論方式進行危機事件的述說 但此方案強調先不說,而是將它「畫」在圖畫紙上

  44. 看圖說話做討論30分鐘 • 4-5為成員成為一小組分享「危機事件圖像」 • 帶領者小組中巡視、停留,協助討論,討論完返回大團體 • 討論提示語(Discussion tips)-看圖說話比無中生有容易 如果有些成員難以表達畫中特殊部分,可以用下列問句做引導: 1.這裡發生了什麼? 2.那是什麼? 3.那是誰? 4.怎麼會累倒在那兒呢? • Refraim案主所說的故事 提問不用「為什麼why」?而是以「什麼what」 「誰who」、「如何how」、「哪裡where」、「何時when」來提問

  45. 智慧老人現身—重新得力 • 回到大團體 • 智慧老人現身—重新得力 • 畫下自己有更多知識、智慧時,面對此危機事件的圖像 • 團體討論: 1.比較本作品與第五張作品的不同 2.分享我已經學到一些正向的經驗 3.自我欣賞的部分 預備出航 重新出發

  46. 危機事件後會出現的反應 一、心理衛生教育成員會出現的反應: • 身體 • 情緒 • 想法 • 行為 二、告知轉介機構、求援的電話

  47. 後續篩選工作 • 拒絕參加活動,無法創作 • 過程中有高度的焦慮 • 情緒無法停止 • 具有特殊反應者 與當地心理衛生人員聯繫 做進一步個別危機處遇之安排

  48. 校園危機團隊建構

  49. 校園危機處置標準化作業流程(參考資料來源「教育部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校園危機處置標準化作業流程(參考資料來源「教育部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

  50. 一級預防 二級預防 三級預防 預防處置階段 危機處置階段 事後處置階段 校園自我傷害三級預防模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