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21 Views
茶 馆. 老 舍. 导入课文.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 《 茶馆 》 就属其中之一,它发表演出将近 50 年了,但仍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走进 《 茶馆 》 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 、理解剧中所展示的特殊的矛盾冲突。 2 、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特点。 3 、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介绍.
E N D
茶 馆 老 舍
导入课文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茶馆》就属其中之一,它发表演出将近50年了,但仍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特殊的矛盾冲突。 2、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特点。 3、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 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剧情(背景)介绍 • 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但北京仅存的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里的场所。在这一幕里捉着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
主要情节是 1、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 仗洋人,连官府都怕他三分。 2、有钱优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3、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闲。 4、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豪华,而且还可以高价买来妻子。 5、农民和城市的贫民卖儿卖女。
第二幕(国民初年)情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第二幕(国民初年)情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茶馆为生存而改良,王立发苦心经营,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系。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王立发生意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2、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不受奴役的反抗精神,两个特的敲诈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对人民的欺诈。 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社会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 4、唐铁嘴要租房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犟的常四爷自食其力,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 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6、吴祥子、宋子恩来抓 人、敲诈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7、康顺子求工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旧民主主义者悲观失望的情绪,也反映了中国难以救治的事实。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9、王利发与崔久峰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人都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困境中。北京被日军阀霸占了8年,老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胜利,但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上吊了。什么都完了,只盼着八路军来解放…(主要情节是)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人都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困境中。北京被日军阀霸占了8年,老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胜利,但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上吊了。什么都完了,只盼着八路军来解放…(主要情节是) 1、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 2、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中蒸窝窝头。 4、恶势力异常活跃,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官僚相互勾结,横行霸道,地痞、特务如鱼得水。 3、身怀绝技得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
王利发 常四爷 松二爷 刘麻子 唐铁嘴 秦二爷 李三 王淑芬 宋恩子 吴祥子 康顺子、康大力 …… 主要人物
人物分类 掌柜 王利发 下层人民 康顺子、常四爷 吴祥子、宋恩子 唐铁嘴、刘麻子 兵痞流氓巡警 茶客 封建遗民 松二爷 旧民主主义者 崔久峰
舞台说明:又名舞台语言、舞台指示(传统戏中叫“科”、“介”)。指除人物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括对人物动作神态、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的说明,背景、气氛的介绍,事件、地点的规定、提示和说明,以及对灯光、布景、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另外像旁白、画外音和其他叙述语言等。以便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布景师、化妆师)更完美地塑造人物和总的舞台形象。舞台说明:又名舞台语言、舞台指示(传统戏中叫“科”、“介”)。指除人物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括对人物动作神态、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的说明,背景、气氛的介绍,事件、地点的规定、提示和说明,以及对灯光、布景、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另外像旁白、画外音和其他叙述语言等。以便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布景师、化妆师)更完美地塑造人物和总的舞台形象。
课本中的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课本中的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个性化的语言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唐铁嘴:我改抽“白面儿”啦……这点福气还小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吴祥子: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 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刘麻子: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 崔永久:难说!很难说!你看,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是谁叫他们打的?
王利发 •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All right? / Yes 有不打仗的新闻吗?
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他的圆滑世故 “别耽误工夫”,“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研究”。(P92) A对难民、李三等人 “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我准给你留着”(P93-94)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自利,胆小怕事。 “您圣明”“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一定欢迎”(P93) B对大兵、警察、特务 对糖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事 C对唐铁嘴之流 “西直门的德泰……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P91)“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的改良。”(P95)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P94) 通过王淑芬、常思夜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A从自身语言上的改良 B从别人之口表现改良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P94)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王利发形象的总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他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松二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其他人物
作者本人谈《茶馆》 问: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问:您为什么安排这些小人物与剧情呢?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 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结合有关情节,说说人物语言如何反映时代特征(如何反映与时代冲突)结合有关情节,说说人物语言如何反映时代特征(如何反映与时代冲突)
从戏剧语言看时代特点 • ( p91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 ( p91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 ( p93)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 ( p97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地时代。 • ( p98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课文小结 特点: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
2、特殊的戏剧冲突 ( 1 )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 2 ) 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3、主题 《茶馆》展示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拓展延伸 • 从《茶馆》看茶园-精神文明建设之我见 中华民族是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的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著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深的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和谐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不朽灵魂。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表示深情厚谊,不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用于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
无论机关、工厂,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儿相聚小酌,也透露着无限亲情。甚至许多宾馆、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员小姐先泡上一杯茶表示欢迎,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不仅为茶人交流心得、交流信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国内、国际间茶人们的友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无论机关、工厂,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儿相聚小酌,也透露着无限亲情。甚至许多宾馆、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员小姐先泡上一杯茶表示欢迎,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不仅为茶人交流心得、交流信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国内、国际间茶人们的友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不论是宋代卞京邻里的“支茶”,还是今人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平、和谐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