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714 Views
第三十七章 孢子虫. 特点:没有运动细胞器,有孢子阶段 皆营寄生生活 --- 胞内寄生虫 生活史复杂 , 危害严重 生殖方式 --- 世代交替 无性生殖 — 裂体增殖、孢子增 殖性生殖 --- 配子生殖. 包括. 第一节 疟原虫 (malaria parasite) 严格的宿主选择性 寄生人体的虫种 间日疟原虫 ( Plasmodium vivax ) 恶性疟原虫 ( P. falciparum )
E N D
第三十七章 孢子虫 特点:没有运动细胞器,有孢子阶段 皆营寄生生活---胞内寄生虫 生活史复杂, 危害严重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无性生殖—裂体增殖、孢子增 殖性生殖---配子生殖 包括
第一节 疟原虫 (malaria parasite) 严格的宿主选择性 寄生人体的虫种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 卵形疟原虫(P. ovale)
疟原虫所致疾病---疟疾(malaria) • 五大寄生虫病之首 • 乙类传染病 • 病死率排在传染病的第10位 • 古老,3000年前古医书记载“瘴气” • 国外医书记“bad air” “malaria” • 19世纪Larveran (1880年)发现病原体; • Ross(1898)发现蚊是其传播媒介 • 20世纪(1922年)才搞清生活史 • Larveran(1907) Ross(1902)获得诺贝尔奖
恶性疟原虫 环状体 配子体
生 活 史 1.人体内发育(中间宿主) (1)红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 发育部位:肝细胞内 发育时间:间8天,恶6天,三12天,卵9天 速发型子孢子 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 子孢子 潜伏期的一部分 与复发相关 临床意义
(2)红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发育阶段:环状体(小滋养体)、(大)滋 养体、裂殖体、 裂殖子 代谢产物:薛氏小点、虐色素 发育时间:间48H,恶36~48H, 三72H,卵48H 临床意义:构成潜伏期的另一部分引 起疟疾发作与再燃有关
(3) 配子体形成期 雄(小)配子体,雌(大)配子体传染源 —传播蚊体 2.在蚊体内的发育 (终宿主) (1) 配子生殖 (2) 孢子增殖 三、疟疾免疫 带虫免疫(Premunition):寄生虫感染获得 的免疫力,对再感染有抵抗力,并能抑制体 内虫体繁殖,但不能清除体内原有的虫体, 一 旦用药物清除了残余的寄生虫后,宿主的免 疫力也逐渐消失。
四、 致病 1.潜伏期 2.发作 典型性 寒战--高热--出汗-热退间歇 周期性 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发作机制 发作阈值 间10~500/μl 血,恶500 ~1300自愈性---带虫免疫 作用非典型性发作
3.再燃与复发 再燃(recrudescence) 复发(relapse) 恶性疟原虫 无复发 三日疟原虫 只有再燃 间日疟 既有再燃 卵形疟 又有复发。
4.贫血: 贫血发生原因 RBC被直接的破坏 脾功亢进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免疫病理因素 (Ⅱ型) 5.脾肿大: 发生机制 疟色素刺激 脾充血 巨噬细胞增生 6.疟性肾病 三日疟—Ⅲ型变态反应 黑尿病 恶性疟—Ⅱ型变态反应
7.凶险型疟疾--脑型疟: 多为恶性疟所致 来势凶猛,死亡率高。 主要症状:剧烈头痛、急性神经紊 乱、高热、昏迷、惊厥, 死亡 8.先天疟疾(胎盘感染) 输血疟疾
五、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末梢血中查疟原虫 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瑞氏或姬 氏染色,镜检。 2.血清学方法及PCR 六、防治 1.消灭传播媒介 2.控制传染源 3.保护健康人 4.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目前抗疟药主要分为六大类: 1.4-氨基喹琳类 用于红内期原虫。 2.8-氨基喹淋类 防止复发和杀灭配子 体。 3.嘧啶和双胍类 预防病原的侵入。 4.叮啶类 用于红内期原虫。 5.矾类及磺胺类 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 有明显杀灭作用。 6.青蒿素 作用于滋养体的膜系结构, 干扰线粒体功能,从而起到 杀灭疟原虫的作用。
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1908年发现于刚地梳趾鼠的肝脾细胞内 1923年捷克眼科医生Janku首先在一例先天性 脑积水、小眼畸形伴黄斑区缺损的11月龄婴儿视 网膜中发现本虫包囊 1964年国内谢天华首次于江西发现一例眼弓形 虫病呈世界分布,人群感染率为25%~50%,国内 5%~20% 多为隐性感染 是一种重要机会致病原虫
1.滋养体 一、形态: 速殖子(tachyzoite) 缓殖子(bradyzoite) 2.假包囊(pseudocyst) --宿主细胞+ 速殖子集合体 3.包囊(cyst) 4.卵囊(oocyst),子孢子。 5. 裂殖体、配子体
生活史要点: 1. 两个专一性 (1) 终宿主 猫及猫科动物。 (2) 终宿主体内寄生的细胞 肠上皮细胞, (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孢子增殖 产生卵囊) 2. 两个随意性 (1) 中间宿主 人及猪、鼠、猫、牛、羊 及家禽等多种脊椎动物。 (2) 滋养体寄生细胞 假包囊寄生于除红细胞外的任何有 核细胞。包囊寄生于肠外的多器官 组织(脑、眼等)
3. 感染阶段--非特异性 (假包囊、包囊、滋养体、卵囊) 4. 感染途径--多样性 各感染阶段--均可经口感染 损伤的皮肤粘膜 输血 器官移植 经胎盘 5. 宿主转换--非定向性 速殖子
1.致病作用 三、致病 与虫株毒力 原虫发育阶段的致病力 有关 宿主的免疫状态 * 强毒株: 可引起急性感染、急性弓形虫病、 甚至死亡。 * 速殖子: 引起急性期病变,可导致局部组 织坏死与急性炎症反应; * 缓殖子 引起慢性病变--形成肉芽肿样炎症: 在包囊内增殖使包囊增大而挤压器官, 包囊释出缓殖子--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如 脑与眼部慢性肉芽肿样炎症。
*宿主机体免疫低下时: 体内弓形虫大量增殖 缓殖子转变为速殖子,形成播散性 病灶。由隐性感染转为致死性急性 弓形虫病。如艾滋病常并发弓形虫 病脑炎而死亡。
2. 临床表现 多为隐性感染 显形感染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弓形虫病 (1)先天性弓形虫病 * 异常妊娠 孕妇流产、早产、畸胎或 死胎; *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脑积水、无脑儿、 小头畸形、脊柱裂、精神障碍、智 能迟钝等; * 眼部病变 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 炎和视力障碍等。
(2) 获得性弓形虫病 * 淋巴结肿大最 常见 * 脑炎等中枢神 经系统异常 * 视网膜脉络膜 炎等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1) 涂片染色法--检查滋养体 取患者的腹水、胸水、脑脊液、血液、 眼房水、羊水、组织穿刺物(如骨髓、 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 (2) 动物接种 接种小白鼠,经盲传2~3代,从小鼠 腹腔液中查滋养体; (3) 接种培养的细胞,经培养查滋养体。 2.血清学检查 3.PCR及DNA探针技术
五、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 广泛流行的原因: ① 生活史多个时期有感染性; ② 中间宿主广泛; ③ 能在终宿主间、中间宿主间, 终 宿主与中间宿主间交叉感染; ④ 包囊可在中间宿主体内长期存活; ⑤ 卵囊排放量大且低抗力强。
2.流行因素 (1)传染源:猫和猫科动物;孕妇只 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2)传播途径有两种: 1) 先天性:母体经胎盘感染胎 儿(垂直感染);
2) 获得性: * 经口感染 食用未煮熟的含弓形虫的 肉、蛋、奶等 * 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或经输血、器官移 殖而感染; * 接触被卵囊污染的土壤、水源亦为重 要传播途径; * 节肢动物(如蝇、蟑螂)携带卵囊。 (3) 易感人群:胎儿、婴幼儿、肿瘤病和 艾滋病患者均易感。
第三节 隐孢于虫(Cryptosporidium) 种类繁多 至少21种。 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引起腹泻, 机会致病 一、形态 卵囊 圆形/椭圆性,4~6 μm, 成熟后含4个子孢子 抗酸染色---玫瑰红色
生 活 史 感染阶段:成熟卵囊 感染方式:经口 寄生部位:小肠的上皮细胞; 严重者在消化道、肺、胰腺、胆囊 等。生活史简单,不需转换宿主。有裂 体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均在同 一宿主体内进行。
卵囊--经口--小肠--子孢子-- 肠上皮---滋养体--I型裂殖体---裂殖子--肠上皮--二代滋养体---II型裂殖体---肠上皮---雌雄配子体---卵囊 • 厚壁卵囊(80%)— • 排除体外 • 薄壁卵囊(20%)---释放子孢子---侵入肠上皮---重复感染
二、致 病 1. 病理变化: 肠粘膜、肠绒毛萎缩,变短 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 多种粘膜酶减少;肠上皮细 胞出现老化和损落速度加快 现象。 2. 症状: 腹泻,多呈水样便,极少有血样 便;腹痛、腹胀、呕吐、纳差、 乏力等症状。 3. 免疫功能受损者重症化,持续性霍乱 样水泻,艾滋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三、实验诊断 1.粪便中查卵囊 (直接涂片法、浓集法)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 (1) 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 (2) 改良抗酸染色法 2.免疫学方法:荧光标记单抗法、 ELISA法 3.PCR技术
第四节 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耶氏肺孢子虫 一、形态
肺内发育过程 生活史
三、致病 1. 典型病理改变: 间质性炎症、肺组织实变。 ① 肺泡腔扩大,有泡沫状或蜂窝样渗出 物PAS染色反应阳性。 ② 肺泡间隔增宽,肺上皮细胞增生、增 厚, 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浸润。
2. 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 婴儿型或流行型 (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 ② 成人型或散发型 (低反应性肺孢子虫病) ③ 临床表现:发烧、干咳、呼吸困难、 紫绀;X线显示双肺弥漫性小片状、 网状浸润阴影。 3. 其他组织或脏器炎症:肺孢子虫性肝 炎、结肠炎、中耳炎、眼脉络膜炎等。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取材:① 咳痰或导痰 ② 纤维支气管镜,包括支气管刷检、 经支气 管肺活检、支气管肺泡灌 洗。 ③ 经皮肺穿刺吸引术,适用于儿童 患者,诊 断率为60%~95%。 ④ 开胸肺活检或建立人工气道等。 2.免疫学检查常用方法:免疫荧光法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3.DNA探针,PCR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