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65 Views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空间单位 ,它是人们在 地理差异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指标和方法 划分出来的。. 特 点. ( 1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2 )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 3 )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 4 )区域是有层次的. ●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 生产 、 生活 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实例. 长江三角洲 和 松嫩平原 的比较.
E N D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特 点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4)区域是有层次的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实例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及距海远近不同造成。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距海洋较远,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则相反。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 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是该地为平原地形,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东向西减少,主要是因为受东面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且距海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 会产生哪些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产养殖业较发达,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对机械化耕作有利,全国性商品粮基地。
位于30º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º~48º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河湖密布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油菜、棉花,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的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重工业,是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内河、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的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案例一酸与地理环境 山西人能吃醋,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辣与地理环境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易使人患风湿、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 • 案例二
案例三南甜与地理环境 •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案例四北咸与地理环境 • 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是罕见了,冬季寒冷干燥,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结论: 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的环境特点: 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个发展阶段: 成为 交通的阻隔 稠密的水系 使人们 开垦困难 黏重的土壤 开发早期 船的使用 工具改进,技术改良 不再成为交通的阻隔 不再成为农业的限制 农业社会 成为 、 、 生产基地 粮食 桑蚕 棉花 工商业发展时期 粮仓、棉花生产地位被取代
结论: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影响区域的发展,还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